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小学论文,美国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2)07-0074-05
一、跨学科课程的内涵
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跨学科课程的释义,笔者认为跨学科课程应至少包含以下要素:(1)用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2)使学生能从多学科领域理解或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3)整合的、基础性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内容;(4)以学科、跨学科或教育流派的相关理论为基础;(5)概念之间的联系;(6)作为课程组织中心的主题;(7)整合的实施方法;(8)运用并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
二、美国中小学跨学科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创建方式
1.多学科课程(Multidisciplinary Curriculum)
它是指在不同学科之间或学科与某一主题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课程。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创建方式:
(1)学科内整合(Intradisciplinary Curriculum)。它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内部对其分支学科加以整合,从而形成一门新学科的方法。例如将听力、阅读、写作与口头交际整合成为语言艺术课程;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重新组合形成科学课程等[1]。
(2)融合(Fusion)。这种方法强调通过某一教学内容或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多种学科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如读、写)也属于融合的方法。
(3)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全国学生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调查”报告中,将“服务学习”定义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它是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活动整合在一起的课程形式。该报告还提出“服务学习”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配合学科或课程而安排;有清楚叙述的目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探讨社区的真正需求;定期安排经验报告、学习体会或批判分析等交流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习[2]。
(4)序列化模式(Sequenced Model),也称之为平行课程(Parallel Curriculum)。这种课程模式仍采用分科教学的方法,即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有所区别的是,平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讨确定的,以确保相关学科在同一时间段内的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3]例如,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铁血雄狮》的同时,安排他们在历史课上学习有关内战的内容。
(5)共享模式(Shared Model)。它是将两个不同学科所共有的内容作为课程的组织中心,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将在同一教室内同时进行。这需要两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努力发掘两门学科所共有的话题、概念或技能,在此基础上,鉴定课程内容的重叠部分。[4]
(6)基于主题的单元(Theme-based Unit)。在美国,教师通常凭借网状结构图展示单元框架,其中某个主题是其结构的核心。主题往往是由师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确定。这种课程(单元)的实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参与的人员也较多。
2.跨学科课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在这里它仅指狭义的跨学科课程,即通过跨学科技能(如思维技能、社会技能)与跨学科概念(如系统、模式)将所有学科整合在一起。在实施跨学科课程时,教师通常会通过提出诸如:你是怎样认为的、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运用了哪些技能等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学习。另外,使学生通过学习某一课程来掌握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跨学科课程的创建方式。
跨学科课程与多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即跨学科课程中的每一个学科组成部分不像多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各学科自身的学科性与系统性。
3.超学科课程(Transdisciplinary Curriculum)
超学科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它充分体现了J.B.英格拉姆所提倡的跨学科课程的目的,即确保课程的人文主义倾向,将不同的学科组建成为一个经验的融合体再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人类意义的理解。[5]它的创建方式主要有两种:
(1)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它也被称之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地点的学习。它是一种围绕学生兴趣与动机,以组织真实的学习活动为主的跨学科课程。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难题,或是为了向学生展示人们工作与学习的有效方式。这种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交流、表达、组织、调查等各种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它通常以学生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并且它非常倡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念、选择等,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影响项目结果的决定。
(2)浸入式方法(Immersed)。浸入式方法将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一并作为课程内容的中心,它倡导学生自己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而没有或几乎没有教师的外在干预。例如,让学生绘画或创作关于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学科时,就体现了浸入式跨学科课程的理念。[4]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进行自我体验与探索,并主动将知识进行整合的学习个体。
以上这三种类型的跨学科课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跨越学科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美国教育家福高特(Fogarty)、雅各布(Jacobs)以及学校教师都指出,多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与超学科课程是递进的、连续的统一体。
三、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步骤
1.明确课程目标
在确定跨学科课程目标时,教师可以首先列出5~15个教学目标;其次,建立学习目标图(Learning Goals Map),它主要用于汇总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最后,所有教师交流、共享教学目标,以确定共同的、核心的跨学科课程目标。[4]同时,跨学科课程的目标范围应包含跨学科知识及必要的学科性知识、跨学科技能及学科技能、经验性知识与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并且这些目标应与学校的教育任务相一致。
另外美国教育家还指出,在这些目标中,应更加突出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或解释性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2.确定课程主题
主题是构建跨学科课程的基础,它涵盖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探讨。依据内容视角的不同,主题可以被划分为概念(如文化、自由)、话题(如社会、合作关系)与类目(如传记文学、科学小说)等三大类型。[4]在美国中小学,主题的确定通常由师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共同完成。
在选定了主题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确定组织中心,即在主题范围内选取一个内容组织焦点。
3.开发“实质性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
“实质性问题”是指与主题相关的、能包含课程目标的、无绝对答案的问题,通常一个跨学科单元应开发4~6个“实质性问题”。开发“实质性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活动形式。[6]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乔教授(Joe)提出,“实质性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1)符合组织中心的特性;(2)能提高学生的反思性思维;(3)足够复杂,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小问题;(4)能促进不同学科的原则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5)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6)考虑学生的兴趣;(7)能够引发其他重要的问题等。[6]
4.确定具体的跨学科项目与学科教学活动
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之上,教师需依据课程目标、主题与“实质性问题”,建立涵盖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课程项目(Integrated Projects)。它主要是为了将各科课程标准转化为有意义的组块,而不是将各学科的内容分别呈现。
有了明确的跨学科项目之后,教师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它与跨学科项目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它并不是跨学科课程的主要焦点,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设计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课程标准、所需资源、材料、设备与评价策略等。为了使跨学科课程的构建更加清晰,教师还可以创建课程计划图示,标示出实质性问题、教学目标、主题、跨学科项目、学科教学活动等。[4]由于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不再是分科教学,为此教师还需进一步建立新的联系与项目。同时,计划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时间,通常是2~6周的时间。
5.反思跨学科课程
为了确保学生成为跨学科课程的真正受益者,教师在设计末尾,可依据以下标准进行反思,以检验跨学科课程是否会有效:(1)激发学生运用高水平思维;(2)促使学生重点探究学科之间的复杂联系及重要概念;(3)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4)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经验;(5)对每位学生抱有高期望等。[4]
四、跨学科课程的实施策略
1.做好跨学科课程的实施准备工作
实施跨学科课程是一项巨大并复杂的工程,在实施之前,应进行必要的规划。雅各布(Jacobs H.)指出,准备工作大致需要三年的时间,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利用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开展行动研究。研究主要由不同年级、教育部门或跨学科团队的教师以小组形式进行,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设计及积累教学信息。另外,行动研究也可扩展到校外教育领域进行,即通过区域服务中心、州教育部、国家教育组织或高等学校等学习有效的教学实践。在美国,各中小学教师通常选择课程设计、课程规划、评价方法等作为行动研究的内容。
(2)再利用2~4个月的时间,收集并整理相关人员的实施建议,其首要目的是评估跨学科课程的潜在价值。
(3)在第二年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试行并对其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收集全面、可靠的信息,并分析跨学科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4)通过分析、总结试行结果,形成最终的跨学科课程项目。[4]
2.确保跨学科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跨学科课程地顺利实施,具有许多影响因素。克劳雷德·拉斯姆森(Claudette Rasmussen)、凯茜·库克(Cathy Cook)等教育家指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创建跨学科课程所需的时间;(2)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中各年级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所需的时间;(3)支持学生学习跨学科课程的策略;(4)学区范围内的教育家;(5)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6)创建跨学科课程的资金;(7)个人或团体的支持;(8)相关人员对于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反应;(9)学校董事会的角色等。[7]
3.保证跨学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为了避免跨学科课程出现表面热闹,而缺乏实质内容的局面,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进行。[4]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跨学科课程内容之前,通常从两方面分析并综合相关课程标准:第一,横向分析与综合。它是指针对某一年级,将所要进行整合的学科课程标准同时进行浏览、分析,以此来确定各学科之间的重叠部分;第二,纵向分析与综合。它是针对所教年级以及向下两个年级与向上一个年级的课程标准进行的,其目的是对某个学科领域内的跨学科技能或概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8]另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水平也是确定跨学科课程内容的依据。
4.确保学生具有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
分科课程不是跨学科课程的对立面,而是它实施的基础。教师在实施跨学科课程时,应确保学生已掌握了必要的分科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如雅各布与鲍兰德(Jacobs&Borland)所言,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各个学科领域中计划被整合的知识,才能真正受益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9]为此,在教授跨学科课程之前,教师应确保学生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否则教师就应及时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另外,美国跨学科课程专家雅各布还指出,让学生掌握一些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呈现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10]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同时还是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者,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跨学科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学生与跨学科课程的联系。在美国中小学,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策略:第一,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程;第二,将学习内容与真实的、具体的情境相结合。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概念图(conceptual mapping)、讨论、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s)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致,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参与主题确定、“实质问题”开发、资源与信息收集以及评价方式确定等跨学科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4]
6.鼓励教师合作实施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它通常需要依靠跨学科课程小组来进行。高效的课程小组往往由教学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个体组成,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有助于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并且有研究表明,小组成员的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七个,一般情况下,一个课程小组主要由语言、科学、数学与社会四名教师组成,有时还会邀请家长或社会在职人员参加。同时,美国为了实现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各中小学、州教育部都会采取一定的支持策略,例如使教师拥有共同计划课程的时间(通常是一周3~4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会议),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或赋予教师课程权利等。[4]
7.合理、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跨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学业评价有所不同,基于跨学科课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学业评价主要通过创造性的、解释性的评价活动进行,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举办展览、开辩论会、创作反思性论文、制作视频等。通过这些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展示出对教学内容的多方面理解。同时,为了科学地测定学生的学业,还要结合必要的终结性评价,即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共同确定学生的学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