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对“入世”八个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要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加世贸组织是对中国企业的最大挑战,从市场开放、市场竞争的意义上讲,它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兴衰成败都关系极大。特别是对作为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对中国支柱产业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工业,对一直拥有行政权力、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服务企业,面临的压力将更大,形势也更为严峻。
以钢铁工业为例,1999年我国的钢产量已达到1.2亿多吨,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竞争力怎样呢?以最能体现竞争力水平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作比较,世界先进水平为人均年产钢700吨左右,最高的韩国浦项钢厂人均高达1500吨,上海宝钢为750吨,鞍钢200吨。除了宝钢,鞍钢是中国水平最高的钢厂了,他们的差距都这么大,其它钢厂可想而知了。钢铁工业的情况在我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入世”形势,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由此带来挑战的严峻性。
实施参加世贸组织的协议,履行中国政府的对外承诺,最终的工作都要落实到企业身上。大幅度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企业更是主力军。竞争是企业的竞争,是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竞争。凡此种种,都表明企业的责任重大。我们已经站在门槛前了,“入世”后的过渡期时间不等,最多也不会超过5年。这几年的工作,究竟怎样做?我认为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应当抓紧抓好。
加强学习和宣传,提高认识,增强应对的信心
对“入世”问题,有人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是情理中的事。究竟是多大的机遇与多大的风险?一些基层企业并不都很清楚,学习、宣传,提高认识是首先要做的。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一定要走到这一步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参与或者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顺之则兴、逆之则衰。经济全球化,尽管有种种的负面效应,有种种的弊端,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可能在一段时期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造成不小的冲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不同的程度上付出代价。但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开发、市场开拓,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对发展中国家则是一种重要的帮助力量。没有这些力量,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只要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善于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订正确的政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减少负面效应,带来好处,带来利益。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就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二十年的发展、进步,证明了邓小平的这个决策和党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得益于这个政策。中国参加世贸组织,是这个政策的深入和发展,是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在联系实际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要讲我们面临的机遇,鼓励职工继续发扬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精神,把企业做强、做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要讲本企业、本地区、本行业有哪些优势,哪些有利的条件,要讲透,以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和政府一直为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所困扰。在衣着方面,每年只能发十几尺布票。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棉花不行,棉花要跟粮食争地,中央决定发展化学纤维。经过长期努力,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全国的化学纤维产量才达到26万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档次较低的维纶。经过改革开放以后20年的发展,1999年化学纤维产量已达到600万吨。22年增长了23倍,步子相当大。这个600万吨决不是在封闭的情况下搞的,而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搞的,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化学纤维通过各种形式涌入中国、千方百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激烈竞争下发展起来的。这个例子充分证明,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是能够发展自己的。各行各业、各个企业都有这样一本帐,都有这样的发展史。讲讲这些历史,算算这些帐,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正确对待“入世”带来的挑战。
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搞好结构调整
参加世贸组织,能否应对,取决于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企业有没有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凡是企业机制灵活、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都站住了,都得到了发展壮大;相反的,在竞争中站不住、被淘汰出局的,主要是一些缺乏灵活机制、市场竞争能力差的企业。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要靠改革,通过改革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这套机制不仅能对国内市场变化作出灵活反应,还要能对国际市场,对相关的世界性或区域性的产供销情况,能够适时研究对策,迅速作出商业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不能生存,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结构调整涉及部门、地区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权力、利益,有的还涉及社会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各种群体之间的权利和经济关系,把认识统一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大道理上,并努力把工作做细,取得各方面的支持。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压锭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面对“入世”,要把改革的步伐,把结构调整的步伐再加快,要按照中央的决定,把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行主副分离、减员增效、下岗分流都坚定不移地搞下去,千万不能因为今年的经济出现了转折性的回升,又追求速度,追求产值,追求数量,把结构性的调整工作放松了,甚至为了追求速度,把已经淘汰的落后的生产能力,没有竞争能力企业又重新搞起来。如果这样做,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是给“入世”工作制造新的困难。
加强企业管理,重视经营上的价值链和增值链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和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决定》还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包括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强化基础工作;重点搞好成本、资金、质量管理;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这些要求是国内外企业先进经验的科学总结,国有企业要依此加强管理,非国有企业同样应依此加强管理。只有把这些管理搞好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才牢固。前不久我见到英国壳牌公司一个高层人员,我问他什么是中国石化工业应对“入世”最应该下工夫的事?他说最应该的是管理。他说尽管现在有高新技术的手段,但是管理的目的没有变,经营目标没有变,就是要把成本降下来,使价格具有竞争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要集中体现在价值链和增值链上。所谓价值链,就是通过管理,最佳化地实现价值,把成本降下来,使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重视最大的增值。抓增值链,就是同样的消耗下,注意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使产品有更多的增值。停留在初级加工,不仅收益小,市场竞争也是弱的。
大力加强市场资讯工作,了解市场,研究市场
现在研究市场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研究本地区的或者中国自己的市场,而是要根据“入世”带来的变化,联系国际上的同行情况。世界上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是多了还是少了?是需求多了还是需求少了?要下功夫分析本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和销售变化,分析本企业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占有率,有哪些国内国际的竞争对手,在竞争当中,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对手的强项是什么,质量、品种、价格、售后服务与国外的对手有些什么差距?都要下功夫搞清楚。心里有数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参加世贸组织,在市场准入,全方位的开放以后,还要实行国民待遇,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进行公开、公平地竞争,政府不能再进行保护或给特殊的照顾政策。过去的市场占有率,可能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取得的,包括地方保护主义,将来没有了,不允许了,你的市场占有率还会有多少?你又怎么来适应这种变化,都要及早调查研究。只有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薄弱环节,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一定要重视品牌。要尽可能筹集资金,加强研究开发,加强产品设计,创造和拥有自己的品牌
英国剑桥大学有个中国大企业研究项目中心,它的负责人在分析了中国的一些主要行业的竞争能力后评论说:中国工业尽管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依然没有一家中国的主要企业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市场、一个国际品牌、一个国际采购体系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公司。他的论文用的都是中国公布的或者国际权威机构发表的一些数据。应该讲作者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些说法有片面性。但应承认他说到我们的主要问题了,就是我们缺乏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比如说,大连造船新厂,建造5条30万吨的超级油轮,是通过与日本、韩国的世界级大船厂激烈竞争而赢得的合同。用的是大连的品牌,30万吨的超级油轮还不算世界品牌?它是世界性采购,也是进入世界市场的。海尔是个好品牌,我在欧洲、南非,都看到了这个品牌的产品。海尔已被正式批准参加世界设计组织。这是中国唯一参加世界设计组织的企业,拥有1783个专利。像海尔这样的企业,算不算有一个国际品牌?算不算有一个国际市场?算不算有一个国际采购体系?当然算。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国际品牌少,要承认这是主要事实。中国的企业要有这个历史使命,应该创造出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了一条光辉的创业道路,现在有基础、也有条件来创造品牌。
要重视人才,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商标注册意识,善于保护企业利益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竞争。重视人才是要优先做好的工作。应该讲,人才流动是一种进步现象,人才不流动,死水一潭,不能人尽其才,不能发挥作用,肯定不是进步现象,而是把人才埋没了,使他们不能施展才华,不能实现抱负,对个人、单位、国家都是损失。我们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流动,鼓励人才流动。我们讲流动,应该是合理的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流动。从某种因素上讲,没有人才的流动,也就没有经济的活力。现在看,“入世”以后面临的冲击,非常可能是挖人才的冲击首当其冲。他们会用好的工作条件,好的生活待遇,挖我们的优秀人才。这件事情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应该下功夫,要深刻认识失去人才就是失去竞争的能力。要留住人才,最积极的办法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让他有作为,能够实现抱负,用事业、用成就来吸引他。
烟台氨纶厂生产一种弹性非常好的纤维,用来做牛仔裤、高档内衣。这个厂原来引进的技术是300吨的规模,后来经过6次改造,已发展到4500吨的规模,先后共花了4亿投资。杜邦在上海青浦建的一个厂,是2000吨规模,投资1亿美元。烟台的氨纶厂靠自己改造由300吨扩大到4500吨,花了4个亿,杜邦搞的2000吨,花了8亿多人民币,投资效益的差距是这样的明显。我问烟台氨纶厂的负责人原来是哪里的,他说原来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工作。上海化工研究院集中了很多人才,他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就缺少机会施展他的才华,他的抱负。换了一个环境,到了烟台,给了这样的条件,他就能把事情做得这样大,这样好。这就是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作为。
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在本单位,就是直接用人单位。你那里有一个好的小环境,负责人开明,能够发现人、使用人,让这些人有一个好的环境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再加上必要的生活待遇,那就肯定能留住人。
同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直接有关的是重视知识成果“入世”后的竞争加剧,谁拥有更多的专利及专利保护,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和未来发展的优先权。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就像拆掉了保护自己的壁垒。中国的企业要充分认识这个领域竞争的紧迫形势。近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累计申请发明专利约2.2万件,而外国企业却高达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面对“入世”的严峻形势,中国企业应当刻不容缓地学习、掌握、应用专利,增强保护能力,提高保护水平。
抓紧了解、熟悉世贸组织的规则,学会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保护自己
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的文件还没有正式公布,从有关的报道看,内容广泛,涉及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方方面面,还有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在公布以后,企业需要指定人下功夫研究,特别是跟你有关的条文、行业、产品,应当履行的承诺,都要搞清楚。按照这些条款的规定,我们拥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也因此给了我们一个过渡期。但是过渡期是不等的,有的短一点、有的长一点,最长也不超过5年。在过渡期里面,我们拥有一些什么权利,是怎么具体规定的,哪些我们一定要遵守,哪些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这些都要搞清楚。去掉关税的减让以外,非关税的手段还有些什么,哪些能用来保护自己,也都要搞清楚。还可以找一些法律专家、法律顾问,委托他们搞清楚。这个搞好了,将来我们竞争的本领就会越来越强,因此而取得的竞争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比价格的作用小。
从事传统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一定要了解和积极运用信息网、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手段
开拓国际业务越来越需要通过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来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本领。这件事情对我们的传统企业来讲,用得不是很多,也不是很重视。
今年年初,我到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专门参加了一次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讨论会,参加这个会的都是40岁左右的人,看来都像总裁层次的负责人,他们发表的意见就是讲怎样通过电子商务来在全世界进行询价、咨询和进行比较,进行选择,然后作出决定,选用谁的,采购谁的,怎么降低成本、降低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台上讲的人也好,在台下提问的人也好,都是企业决策层的人在探讨电子商务。事情也巧,在去达沃斯以前不到一个月,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也参加了一次电子商务讨论会,都是年青人,我估计可能是打工族的,都是二三十岁的人,对新事物很有兴趣,但他们不是企业的经营决策层。他们可以为他的老板做参谋、提建议,但可能当不了家。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在对待电子商务、上网的问题上加快步伐。问题总是有的,有人说网站多如牛毛,这是必然的,一个新东西出来一时很多,没有什么可惊异的,它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你拒绝它们怎么行呢?应该参加进去,了解、掌握、运用。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很多新的东西,时间、效率等因素就直接关系到竞争的强度,竞争的能力。这个手段我们越早掌握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