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_终身教育论文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学习型论文,中国论文,支柱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劳动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教育从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学习)的转变。终身教育(学习)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学习和教育必须贯穿人的一生。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知识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珩说,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两年就会翻一番。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日益缩短,从过去的几十年、十几年,到现在的一年、两年,甚至只有几个月。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技术结构、生产模式等的变化,大大增加了社会成员职业转换和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例如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近10 000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8 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和经过学校的“一次性充电”就可以终身受用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适应人们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要求的新的教育体制和机制。

       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人们所在的工作场所和社会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多元、多变的状态,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都在增强。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更新、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大量调查和分析,劳动者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事物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工作岗位转换和流动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应对各种问题、挫折和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创造和革新的精神与能力等,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这种发展趋势对传统的教育体系、模式、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呼唤着新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模式、内容、方法的改革。

       劳动者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在取代土地与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根据国际银行的有关分析资料,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归因于知识的创造与运用。2008年,我去北欧芬兰、挪威、丹麦等三国考察终身教育。这几个国家的经济非常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2012年芬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计算)为4.569万美元,居世界第19位;挪威为9.964万美元,居世界第2位;丹麦为5.636万美元,居世界第9位。这些国家人口稀少,自然资源除挪威拥有石油外,其他国家的资源都相对比较匮乏。在当地教育工作者看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学习)系统。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发达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水平比较高。美国州教育委员会协会(NASBE)认为,“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就在于使其所有的公民都能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与知识,并且善于相应地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

       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来说,学习从主要为人生做准备转变成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对世界信息技术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的发明家乔布斯,他在总结其能够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体会就是:不断地学习,求知若渴,虚心若愚。①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知识的差距、信息的“有者”与“无者”之间的数字鸿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不仅是谋生的需要,而且正在拓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丰富精神生活或者说乐生的需要。

       终身学习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等概念,正是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传统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发展的。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专家如法国的保罗·朗格朗、美国的罗伯特·哈钦斯等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表的《终身学习引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报告和文献,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终身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不仅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与教育原则,而且发展成为日渐广泛的教育实践和现实的社会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新的内涵。

       终身教育(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终身教育(学习)应包括生命周期中从婴儿到生命终结前各种环境下的教育和学习;二是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三是学习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知识、情感、意志、技能和能力以及所有的学习活动;四是教育和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五是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转向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习者的潜能,关注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的巨大转变。

       终身教育(学习)的内涵除上述特点外,还强调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指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系统。在这样的体系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如果说,终身学习是社会成员从个人角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应答,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那么终身教育就是国家从社会角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应答,是为实现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要求和权利,从制度、环境和组织等方面提供保证。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范畴的概念。它从社会发展角度,突出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权益,使教育和学习从传统学校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组织和所有人,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学习)将处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社会的学习化、学习的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专家在20世纪曾提出,终身教育(学习)的理念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二)继续教育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与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对个人和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观察社会成员的生命周期,很多国家社会成员平均工作年限为40年,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据有关方面统计,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全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0年。从学习状况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16岁人口基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其在校率接近100%。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人逐渐结束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就业。从总体上说,学校教育年限大概占人们整个生命时间不足1/3。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对不断学习、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这突出表现在继续学习内容的极大扩展上,不仅包括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需求,而且包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学习。面对广大学习者对继续学习不断增长的强烈需求,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或学历教育模式,已经和正在被不断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模式所取代。

       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教育不仅对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各种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发展,提高各个组织、部门、社区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对北欧三国终身教育(学习)相关的人事制度的考察表明,这些国家对学习者学历状况的考察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方面,这些国家更重视学习者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各种能力,包括通过非正规非学历教育以及工作实践获得的能力。

       从教育的功能来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充分表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大都是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补充、不断学习与工作实践相互交替的结果。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包括一大批能进入世界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只有在加强和改革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和形成能够适应中国和世界迅速发展和变化要求、充满活力的劳动大军和人才队伍,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实现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因此,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继续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时期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明确要求:“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把继续教育发展列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认识与定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现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把继续教育提升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纳入了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教育体系,纳入了教育发展重大政策的调控范畴;第二,进一步矫正了过去认为继续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大学后再教育的认识误区,把更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主体纳入了教育对象的范畴;第三,把努力满足社会成员一生对学习教育的需求纳入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范畴。

       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仅从业劳动者来说,就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7亿老龄人口。这些人数的总和是现有学校教育人数的3倍,同时其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跨度上涉及从完成学校教育到生命的终结,而且对学习的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的要求也十分多样化。这就使我国继续教育的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我国目前正处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阶段(图1)。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发展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的艰巨性。

       (三)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各个国家由于教育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领域、对象、内容、目的等方面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在表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赋予继续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差异性主要集中在教育对象(包括对教育对象已有知识或学历起点要求的认定)、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界定等方面。例如发达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定为高中后教育,也有的国家把继续教育的对象定位为大学后教育。尽管各国对继续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内容等有不同的界定,但都强调了这种教育应该在社会成员接受或完成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后,在其一生的进程中不断进行,以适应社会和人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图1 2000—2020年各年龄段人口总量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广大在职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开展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是面向已脱离了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特别是成人的各种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规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包括职业导向的教育即和学习者就业与提高工作水平密切相关的各种培训和教育,也包括非职业导向即以不断提高学习者自身全面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我国和许多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继续教育特别是大量的、非学历的教育培训活动,不仅具有周期短、针对性强、传播新知识和新技术较快的特点,而且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等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学习者学习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针对性、丰富性、实用性,学习机会的充分性等方面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产业技术结构在总体上也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不同企业之间技术水平跨度也很大,社会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自身对继续学习的需求在层次、类型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使得我国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呈现了更加多样化的格局。同时,由于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涉及我国亿万群众对继续学习的巨大需求和促进国民素质持续提高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发挥各级政府作用的同时,注意调动和发挥各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各类学校及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作用和积极性。这也是30多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和取得巨大成绩的一个重要经验。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如下特点。

       1.继续教育是面向已接受了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走上社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成人的各种教育活动。从教育的层次看,在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地区,对社会成员将更多地进行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的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

       2.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包括职业导向的教育即和学习者就业与提高工作水平密切相关的各种培训和教育,也包括非职业导向即以不断提高学习者自身全面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以提高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的继续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3.继续教育的类型、模式、方法等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广大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在层次、类型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继续教育的类别、形式、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将会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格局。

       4.由于继续教育对象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以及教育对象自身和所在行业部门岗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继续教育办学的主体呈现出政府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广大社会成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继续教育的提供主体将日趋多元化、多样化。

       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完善和发展。

       (四)加强继续教育的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是搭建一个能够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种学习需求、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学习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学习场所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的建设和潜能将得到充分开发,保障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机制和制度将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各个行业、部门、组织和各个社区的学习功能将得到极大增强,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社会成员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和有学习培训强烈需求的弱势群体对教育和学习的多种需要。

       这是21世纪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极其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终身学习内涵的认识,并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和学习的丰富和深刻的认识与阐述紧密结合起来,和对我国国情以及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措施和行动实践中,不仅需要努力突破和超越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体系,还需要社会制度、经济、机构、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与支持,需要进一步调动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继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起步比较晚,这方面积累的经验相对比较少。继续教育涉及的教育对象众多,不仅包括社会各个领域的在职劳动者、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尚未就业的人员和即将转入第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者,已经进入老年的社会成员,还包括已脱离了一定阶段学校教育的学龄青少年。同时,继续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方式、模式以及举办者和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探讨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不仅对于我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同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继续教育概念,但体现继续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活动,如成人初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工人教育、干部教育、农民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继续教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

       1980年8月,中国科协通过了《关于积极开展在职科技人员专业培训工作的意见》。1984年,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和中国科协等六个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提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以后,继续教育的内涵逐步扩展到了所有从业人员。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建立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我国制定的《农业法》《企业法》《教师法》等都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作了规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必须下极大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1996年,国家教委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时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各类型的职前、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不同层次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现代社会教育体系。”

       在进入21世纪以后,如前所述,我国进一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了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作出重要决定的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关于继续教育的具体计划和政策措施。例如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各类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进一步列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教育的内容、形式、规模和办学主体等,都有了很大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适应他们各种需要的学习机会。

       (1)为因各种原因错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补偿性教育。30多年来,成人小学毕业生累计超过1.1亿人,成人中学毕业生累计超过3 000万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

       (2)为数千万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30多年来,有近4 000万人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其中,自学考试1 000多万人,广播电视大学900多万人,函授教育、夜大学和高校网络教育2 000多万人。所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广大学习者对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需求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3)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近年来,仅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已累计培训超过11亿人次,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 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逐年增长。1996—2011年,累计有1.17亿人次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②政府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提高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培养高层次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从1978年以来,中共中央党校累计培训5万余名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并通过远程函授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近200万党员干部和领导人才;地方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每年培训的各级干部达数十万人次。其他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 575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③。

      

       (4)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满足社会成员包括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各种教育活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目前我国确定的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共61个,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00多个。仅2010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社区培训规模就超过4 508万人次,居民参与率超过50%。④在这些实验区,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如市民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学校或培训学校等,对社区和居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和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的功能、模式和作用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等方面,具有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此要强调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课程等多种手段在继续教育中的运用,并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数字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等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近几十年来,全国除1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还成立了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956所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 875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和51 665个教学班。30多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超过700万人。网络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教育部相继批准的68所试点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开设了396个专业,2 292个专业点,覆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和教学点9 000多个,累计注册学生1 00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注册学生558万人);已毕业6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283万人);在校生48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205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9年的10.5%提高到了2010年的26.5%。网络教育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启动建设国家和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等六所开放大学的试点,积极推进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战略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开放大学的成立,也是中国远程教育的全新探索,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加快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例如,上海市已经建成“上海终身学习网”,为市民提供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

       3.初步形成政府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我国继续教育的提供主体日趋多元化。

       这些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发挥各级政府作用的同时,调动和发挥学校、社会各部门、行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的优势和作用以及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即社会和广大学习者巨大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多种形式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和经验。

       我国继续教育的提供主体正在日趋多元化,不仅包括提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网络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电大远程教育系统,也包括行业、企业的教育培训系统,遍及城乡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以及社区教育系统等,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继续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说,还很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社会成员的需求。由于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认识不足等各种原因,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继续教育的参与率较低,影响了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我国对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从总体上说还比较薄弱。例如企业员工的在职学习培训,包括进入企业或上岗前的培训率、企业在岗培训的参与率都比较低。根据2004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9个省154个企业近万名员工的调查,员工进入企业前接受过培训者仅占39%;两年内参与过在职培训者约为45%,其中生产、服务第一线和具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员工在职培训参与率分别只有34%和25%。在所调查的农业劳动者中,约占52%的人不同程度地学习过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其中,只有10%左右的劳动者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有48%的人从未学习过农业科技知识。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 278万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达到68.8%。有专家指出,矿山从业人员(多数为农民工)普遍未经培训而缺乏安全知识和生产技能,是我国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⑤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十分薄弱。农业部的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县乡100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中,有近一半人没有接受过在岗的专业培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国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而且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制约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继续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很不适应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

       发展继续教育遇到的体制性障碍包括全国和各地缺乏全局性统筹、协调机构以及有效的推进机制。继续教育管理上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机构的审批、资质认证、经费投入、质量保障、管理和评估等制度,亟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3.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不仅数量不足,在质量上也很不适应社会和学习者发展的需求。

       这些年来我国成人的学历补偿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年限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从业人员和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着教学过程管理缺失、教学环节弱化、考试要求和文凭发放审核不严格等问题。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学习需求所进行的非学历、非正规的继续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培养模式方面,有照搬学历教育的倾向,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4.对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还未很好地建立。

       我国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就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大量通过非学历、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途径进行。而学习者在这方面的学习成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尚未形成,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和正在建立的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许多专业领域,尚未建立继续教育制度。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继续学习和提高。

       5.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发挥各类学校的作用不够。

       各类学校面向社会成员的开放性不足,在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各类教育机构在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自成体系、封闭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适应广大学习者对各类学习需求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亟待建设和发展。此外,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优质继续教育资源不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充分等问题。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广大社会成员知识更新、理念创新和技能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和基础。

       (一)提高对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在一些社会成员特别是部分管理干部中存在的教育就只是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大力提高对在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1.加强继续教育是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队伍的迫切要求。

       我国劳动者队伍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从总体上说还比较低。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者比例为2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

      

       从我国企业在岗工人的技能水平看,全国98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接近40%,中级技工占37.9%,高级技工仅占18.3%。

       国内外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对广大劳动者群体进行持续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之真正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有专门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和升级的新形势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创新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等能力亟待优化和提高。根据有关部门对部分行业专业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的知识比较陈旧,亟待更新和提高的科技工作者约占一半以上。广大专业人员都有进行继续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愿意和期望参加专业知识培训者高达91%,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科技工作者期望参加继续教育者也达到80%以上。

       2.加强继续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发展继续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还未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21%、日本的32%。由于多数企业处于国际相关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5%左右,美国、德国等超过40%。我国投资效率低下,据测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美元,大约需要5美元的投资,资金投入成本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时期要高40%之多。我国的投资率已接近50%,有的省份甚至达到80%。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不断提升,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平均1个美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相当于我国1个劳动力生产效率的17倍。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例,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同我国相仿的荷兰,在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地处沙漠地带、属于严重缺水国家的以色列,能够创造“农业奇迹”,被誉为欧洲的厨房。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经验是,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劳动力在产业、行业、职业、企业及岗位间的流动和转换的机会将持续增大。据有关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25%,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从27%提高到45%。未来十几年,我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一直处在70%上下的高位,这既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又将带来全球最大的就业压力。所有这些都对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2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继续教育参与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成人继续教育参与率呈正相关关系。还有研究表明,“物力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将增长3.5倍,而人力资本增加3.5倍,利润增长却高达17.5倍”⑦。这个数字虽然来自美国一些专家的经济数据研究,但大多数国家的研究都表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接受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工艺流程并能不断进行创新的能力等,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素质和学习力、创新力的竞争,拥有大批高素质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够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新型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根本保证。

       3.加强继续教育是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实现全民学有所教、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的目标不仅包括经济的现代化,还包括在精神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推进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要求国民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习、文明生活的浓厚氛围。加强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享受到多元、便捷、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服务,也是缩小贫富、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正在持续增大。2010年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全市5万多名社区居民的调查表明,人们的学习需求不仅不断增长,还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状态的人对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均有不同的要求。39.2%的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有需求,30%的人对提高学历教育水平有需求,39.8%的人对保健养生教育有需求,35.3%的人对家政、理财等生活教育有需求,27.6%的人对休闲教育有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亿人,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由2010年的9%增加到2020年的13%。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的迫切要求。

       4.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成为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和社会发展新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经费投入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国家把继续教育提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1)将继续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德国、英国、丹麦等国家政府把继续教育列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发展规划。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收入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了1200亿美元,支持继续教育和占全国高校60%的社区学院的发展,力图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重返制造业的巅峰,提高就业率。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强调说,“这是美国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2)加强高等学校对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的需求服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大部分大学都办有继续教育学院,为广大社会成员对继续学习的多种需求服务,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短期的培训项目。我国台湾地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大学推广(继续)教育部,在2010年为社会成员开设的各类继续教育课程就多达7300门,培训人次达10万以上。学习者不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而且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如晚上或节假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校主动发起和引领的“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中译名简称“慕课”),即这些学校的课程全部免费上网,并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为学习者提供服务。这些顶尖高等学校,努力让更多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大学最优质的课程。这些动向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3)为了调动广大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发达国家,对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学习成果的积极性予以保护和鼓励,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对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学习的成果进行认证、评估、积累和相互转换的管理制度。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高等教育领域人手,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对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并授予相应的学习资格。截至2013年8月底,韩国学分银行制系统包括218个专业、6112个教学科目、567个评价认证机构的27019门课程,登录注册人员高达130206人,毕业生人数为69773人。1999—2011年,共有25万名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获得了学位,其中15.9万人获得学士学位。⑧。

       (4)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和法规保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在美国,为保证医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美国各州均实行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如密歇根州规定医师开业执照的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内必须接受150学时的与本职有关的继续教育,才能申请继续开业的执照。日本2007年对《教育职员资格证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从2009年4月开始,教师每年必须接受30学时以上的教师进修课学习。欧盟不少国家规定,农业劳动者必须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培训,才能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等。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世界新的潮流,成为许多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民的普遍共识。我们作为人力资源大国,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超前谋划布局,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步伐,这是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证。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特点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终身学习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继续教育类型正从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终身化的继续教育目标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各种非全日制、非学历教育,正逐步摆在继续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

       2.社会和学习者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和职业发展密切结合的继续教育将从偏重于知识传授,转向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其职业能力、特别是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继续教育提供者趋向多元化,从较单一的学校教育机构向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转变,从公办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为主向公办、民办机构共同提供的格局转变。

       4.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我国利用后发优势,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能够促进继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

       (三)大力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应把继续教育放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使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应制定和不断完善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和监测的指标体系。要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大力发展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等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重点推进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参与率,全面促进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重视继续教育的机会公平,特别是公共教育资源应注意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使继续教育成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渠道以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社会化、信息化、覆盖全国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优质、广泛、多样、灵活的学习机会,促进继续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要求服务。

       四、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近10亿具有不同学习要求的广大社会成员,推动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促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创新的同时,加强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深化领导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一)推进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于培训和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社会成员,迫切需要从领导管理体制上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改变和克服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

       加强继续教育法制建设。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继续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在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领域,建立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把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和成果,作为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和继续教育提供机构的资质认证标准,完善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三)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举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在社会各部门、行业、社会团体、企事业等各类组织,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继续教育不仅是促进他们自身发展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社会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组织文化品质和增强组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要倡导和鼓励各个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加强继续学习,逐步建设为学习型组织。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居民继续学习的重要基地。社区的学习教育活动要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实际,为社区居民包括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学习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社区的学习化、学习的社会化,将是未来我国学习型社区发展的方向。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要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实行“一校多制”,实行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并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就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会。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推进继续教育中的作用。要以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广校、农村中小学校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开放性,拓展教育功能和服务面向,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既允许集中时间学习(如按学制规定修完学业),也应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要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为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人员接受继续学历教育提供比较灵活和方便的机会。要大力增强高等学校为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非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的功能。把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衡量其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鼓励和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还要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重点,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合作。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我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四)改革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要面向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在职人员和转岗再就业人员的需求,开发贴近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实际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高质量的服务。要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建立学习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

       (五)大力加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与资源平台建设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积极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新媒体移动装置学习及其所共同形成的泛在学习,并通过开放大学和遍布我国城乡的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优质学习资源。

       最近几年,我国开放大学的成立和发展,是国家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所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引领性探索。开放大学要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全国乃至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采用更为生动、灵活和便于学习者学习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制度,努力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终身学习的需求;逐步成为新型的、高质量的乃至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并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继续学习的重要阵地和我国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积极推动者。

       (六)建立继续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制度,构建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

       逐步推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度。建立学习者继续教育积分卡,记录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学分或学时,加强学习者实际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测评和认证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将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资格转换为普通学校相关专业或课程学分的制度。探索建立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沟通的国家资格体系。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和教育机构,就构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成才的“立交桥”进行试点,国家对试点地区和机构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七)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和公共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和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注释:

       ①2005年6月12日,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页。

       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305/t20130528_103939.htm。

       ④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社区教育统计,内部资料。

       ⑤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9期。

       ⑥王保安:《中国经济升级版应如何打造》,载《求是》2014年第1期。

       ⑦[美]西奥多·威廉·舒尔茨著,蒋斌、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⑧朴仁钟:《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载《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标签:;  ;  ;  ;  ;  ;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_终身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