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年春季报告)_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年春季报告)_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注:课题总负责:刘国光、王洛林;执行负责人:李京文、邱晓华、叶震、刘树成;执笔:汪同三、郑京平、沈利生。)——(1998年春季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林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课题论文,春季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基础上,1997年中国经济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态。

199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班子更加有力地推进各项改革,为实现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而开始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执行和完成“九五”计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面临着国内外许多复杂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对我们的一场新的严峻考验,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党中央和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效地解决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势头,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为胜利进入21世纪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和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份1998年春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1998年与前两年相比,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方向正确、力度适当、落实及时,同时不出现全国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我国经济关系较密切的局部国际经济环境不再明显进一步恶化的话,据预测,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运行势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为8%或更多一些。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7%,其中轻、重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2%和1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与上年持平,为8.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8年将达到28852亿元左右, 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7%和14.0%,均较明显地高于上年。1998年投资增长速度仍将快于GDP增长速度,因此, 以现价计算的投资率将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预计为34.8%。

物价上涨幅度在1997年已经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1998年虽然价格上涨幅度较之上年会有所上升,但是总水平仍不会很高。据预测,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将能控制在1.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将在3.8%左右,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约为3.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将继续保持上年的水平,但实际增长会有所减慢,二者分别为10.5%和8.5%。 居民收入和消费将基本保持较稳定的增长。财政收支状况将继续有所改善。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难度加大,外贸虽然仍将继续保持顺差,但将比上年有所减少。

199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8.2%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3.4%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9.7%

其中:重工业 10.0%

轻工业 10.2%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8.3%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 10.8%

商业服务业

6.3%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28852亿元

名义增长率14.0%

实际增长率10.7%

投资率34.8%

3.价 格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 1.9%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 3.8%

投资品价格上涨率3.0%

GDP平减指数变动率

2.5%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率 4.6%

农村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率 5.0%

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6.7%

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 6.3%

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 11.6%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0亿元

名义增长率 10.5%

实际增长率

8.5%

6.财 政

财政收入10078亿元

增长率 16.6%

财政支出10678亿元

增长率

16.1%

财政赤字600亿元

7.金 融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村+城镇)60048亿元

增长率24.6%

新增贷款13710亿元

新增货币发行 1500亿元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1600亿美元

增长率

12.4%

出口总额1955亿美元

增长率7.0%

二、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及问题

自1993年年中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6年和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状态。虽然GDP增长率从1993年的13.5 %逐步减慢到1996年的9.6%和1997年的8.8%,但这样的增长率仍然是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连续时间最长的、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年率由1994年的21.7%降到了1996年的6.1%和1997年的0.8%。人们预期在1996年经济“软着陆”基本成功之后,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应该在保持较快速度、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恢复加速增长的势头。实际情况是,1997年虽然GDP增长率高达8.8%,仍居世界首位,但是经济增长的减速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和期望值。GDP 的季度增长率动态变化自1997年以来呈逐季下降的趋势,1998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已下降到7.2%。扭转这一趋势的难度很大。一方面, 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下岗人员的范围和数量还会有所增加,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生产能力闲置量增大,不少部门和企业的开工率很低,产品积压,库存增加,企业亏损依然严重,相互拖欠现象未得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此外,房地产开发中空置房造成的大量资金沉淀问题仍未解决。1997年前三个季度中,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仍小于商品房竣工面积。此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沉重负担。

形成以上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是长期性的,是我们在调整各类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形成的1997年的特定经济环境,也对上述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为实现经济“软着陆”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仍有一定的惯性影响。虽然在争取实现“软着陆”的过程后期和实现“软着陆”之后,已经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恢复加速增长的微调措施,但其作用尚不足以抵消经济增长的减速惯性。

第二,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原有的矛盾显现了出来。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而采取的“减员增效”措施,必然会形成一段时期内日益严重的企业中富余人员的“下岗”问题。这是我们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问题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第三,1997年下半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最直接的冲击。虽然中国由于先有防范、应对得当,不仅使自己所受影响相对很小,而且有力地支援了香港经济对抗危机,但是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稳定,特别是对我国的出口和外资引进毕竟增加了不利因素,其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程度有所加强,而且这次危机影响的最后消除尚有待时日。

以上这一系列新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使得我们在1998年和今后的一、两年内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将面临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局面。

三、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199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所呈现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平稳增长,避免再次出现大起大伏的经济波动。这个任务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制止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的趋势, 保持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

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的增长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工作经验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会引发物价上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慢,也会造成经济缺乏活力,同样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宜范围是8—9%,因此,将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大的波动,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宏观经济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一方面,有些企业目前的主要困难并不主要是因为产品不对路,而是因为宏观经济缺乏活力。保持适度快速、恢复解决活力,可以使这部分企业的职工下岗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那些因为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停产或部分停产的企业中的下岗职工,需要转移到其它新兴产业部门的企业中去就业,而这样的新兴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宏观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外部条件。

再次,将在此次争取恢复宏观经济加速增长的努力中,需要起重要作用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已经并且将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中国郑重而勇敢地承诺了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的义务。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扩大内需,以更多的内需支持的经济增长来最大限度地抵消出口增速减慢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经济增长的适度快速。

此外,从可能性来看,今年实现GDP增长率不低于8%的目标也是有保证的。首先,去年党的十五大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班子的组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目前中央与地方在争取恢复经济加速增长方面的认识相当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决心很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目前各项财政、金融及其它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很明确,方向正确。只要政策力度掌握准确,措施落实及时,目前的一些实现8%增长目标的困难是能够有效克服的。再次, 我国目前生产能力规模较大,库存较充裕,除个别情况外,“瓶颈”制约并不是大问题。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第四,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潜力很大,能够为经济的较快增长作出相当贡献。最后,据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1998年将仅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 我们只要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继续保持外贸增长还是有相当的空间的。

2.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保证物价上涨率不超过3%

目前以零售价格指数表示的物价上涨率为负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目前情况下,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上涨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强,除了某些垄断性行业之外,生产和流通企业试图靠提高价格来缓解自身困难的可能性都不大。从当前市场物价的走势来看,年内将物价上涨水平控制在3%以下不会有大问题。然而在目前新的形势下, 我们需要注意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的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可能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而由经常性项目出现逆差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压力;二是要注意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不力或滞后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压力;三是要注意由于宏观调控力度掌握不当,引起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过高,甚至再度出现经济“过热”而引起的物价上涨压力。总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由短缺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明显减弱。我们应该注意警惕和研究导致通货膨胀的新因素及其表现形式。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前物价上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连续数年的农业丰收,粮食供给充裕,粮食价格平稳。进入1998年以来,农业气候条件一直不甚理想,北旱南涝,已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影响。有学者估计,如果计算不计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变动影响的“核心”通货膨胀率的话,中国1997年的物价上涨率仍在2%左右。 我们必须做好应付今年农业可能歉收的准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物价上涨的冲击。

3.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认真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最重要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下岗人员的数目还会增加,范围还会扩大。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目标中,应该把积极有效地解决下岗就业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如果因为太多的下岗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由此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将会严重妨害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改革的全面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们应该通过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积极地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1998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与1991年和1992年初的形势有相似之处,因此,目前的任务也与当时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显著地不同于当时的机制了,市场的作用明显地加强了,行政手段的效果进一步减弱了。因此,我们在制定和采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措施时,必须更坚定地依赖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宏观调控的任务是与深化改革的任务密切相联的。宏观调控任务的实现将为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而深化改革又是实现宏观调控任务的根本保证。朱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把实现宏观调控任务和深化改革的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我们在未来三年中坚定不移地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措施

从短期来看,保持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是最重要的, 相对来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任务。从实践的可能性来看,实现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1.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外贸出口结构, 提高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增长势头

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是,我们不能通过人民币汇率象其它亚洲国家那样贬值来提高出口竞争力。从动态角度看,外贸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将比上年有所下降。 但是这同时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从提高自身水平来增强出口竞争力的机遇。

除了在企业微观层次上,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外,在宏观层次上,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指导外贸部门及时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出口的地区结构, 积极适应国际贸易环境条件的变化。(2)加速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为国内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有序的出口竞争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出口的主动性。(3)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适度扩大出口退税范围, 进一步减免生产性商品进口的关税,降低有关企业的出口成本。(4 )对出口企业加强信贷、担保、信用证等方面的支持,打破出口企业的所有制界限,要求出口企业全面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切实提高出口竞争能力。

2.刺激居民家庭商品住房需求,培育和完善商品房市场,提高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结构转变。对住房的商品性消费正在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居民消费热点之一。另一方面,商品房生产的发展对其它许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都相当可观,确实能起到带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作用。

培育和发展商品房市场需要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整顿房地产行业的经营秩序,确实降低民用商品房的成本和价格。(2 )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强制性措施),消化清理现有商品房的积压,使民用商品房市场真正运转起来。(3)尽快全面结束福利性分房制度, 排除扰乱住房商品化进程的最大干扰。(4 )尽快取消对居民现有住房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种限制,努力活跃民用住房市场。(5 )政府出面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价住房,保障这一部分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6 )努力推进居民购房的抵押信贷消费,完善居民抵押信贷的法律,以保证既使普通居民能够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住房,又使银行的此项业务得到安全保障。

3.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投资需求, 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扩大内需是保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根本措施。由于内需中的消费增长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近期内亦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因此,着重强调内需中的投资增长就成为相当重要的了。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62%逐年下降到12%,投资率由37.7%降为33.8%。这一变化,在抑制经济“过热”的同时,也为目前保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而适当刺激投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14%以上看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在保证必要的投资实现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风险机制。(2)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使各类投资者树立起必要的信心。(3 )加强投资政策指导和投资方向指导,使投资者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投资项目。(4 )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投资项目的组织者的作用,重点在项目选择和资金的组织方面。(5)对相当一部分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 要帮助他们及时转变观念,从政治高度认清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6 )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使外资更好地为我所用。

4.在投资需求中,着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实现中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对中西部内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今后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在实现全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有条件地区,并且经济效益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应该给予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建设,避免形成进一步的过剩生产能力。由于基础设施本身具有的外部性和公用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来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而且其长期的潜在利益也是巨大的。

应该着重强调的是,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主要不应来自于使用银行贷款,也不应由政府财政承担,而应该主要通过发行长期项目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以将由于扩大投资需求而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减少到最小。

总的来看,虽然目前已经采取了刺激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以带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措施,但是由于投资产生作用的时滞影响,这些措施真正表现出对增长速度扭降为升的作用大概要到今年下半年了,更为明显的影响要在1999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1998年GDP 增长速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决定于政策执行的力度,以及措施落实的速度。

五、政策建议

1998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这样一种情况: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的拉动;部门生产增长的关键在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国内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是投资;投资项目的组织和资金的组织落实主要靠国家。

同时,由于在1998年的具体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工作中,目标的多重性以及某些调控手段的使用的局限性,使得我们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例如:宏观调控政策与企业改革政策的协调问题;解决短期下岗就业与强调长期解决发展质量的协调问题;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与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政府作用的协调问题;加强内地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资金的短期效益的协调问题;宏观货币政策的“一视同仁”效果与解决具体问题需要适当倾斜的协调问题;以及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解决下岗就业需要的适当货币供应量增长与提高银行资金运用质量、稳定人民币汇率、防止出现金融风险、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的协调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落实保持经济加快增长的措施时,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原则。

1.短期政策的平衡与长期政策的连续协调

为了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全国上下一致认为,保持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发展是一项基本保证。目前宏观调控方向明确,措施已定。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怎样在诸多的短期目标中成功地找到政策的平衡点,以及怎样使短期措施与长期政策连续协调起来。

1998年的投资增长率首先应该达到能保持实现8 %的经济增长的要求,但是又要注意不能过度,酿成引起几年以后经济“过热”的危险。根据我们的测算分析,未来保证GDP的增长不低于8%,在最终消费实际增长率为8%和外贸净出口不低于250亿美元的条件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应为14%左右。如果再加上2—3个百分点的投资品价格上涨,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应为16—17%。如果最终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达不到8%,或净出口低于250亿美元,则需要更高的投资增长率。此外,目前集体单位和个人的投资增长率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平均水平(1997 年集体单位投资增长率为7%,个人投资增长率为5.8%),这意味着, 国家投资或国家组织的投资的增长速度要比全国平均速度还要高些,才能满足扩大投资需求的需要。为了实现这样的投资规模,政府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资金的筹措方面都要做许多工作,同时还要密切注意防止可能出现的各方面的副作用,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增长速度必须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防止增长过头,造成新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在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物价上涨率不超过3%,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我们还要完成“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的任务。从长期来看,这些任务的完成必将从总体上大大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效益,但是在目前的完成过程中,仍需要一定强度的政府财政和企业开支的支持。

在加强投资力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预防可能由此产生的问题。首先,国家投资或国家组织的投资项目的重点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项目的资金有的是可以通过以后的直接经营收费收回的,但是,有的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效益却很难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收回投资,而且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都是难于在短期内收回资金的。这些问题将造成未来偿还投资资金的难度。其次,我国的单位GDP 增加所需的投资数量一直在上升,大规模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可能使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再次,由于投资的惯性影响,今年投资数量的较明显上升,势必会导致今后几年的投资上升趋势。特别是如果今年新开工项目过多,在第二或第三年出现的工程高峰期势必需要比今年更多的投资投入。最后,扩大投资很可能引起进口需求的较大增加,而对国际收支平衡形成压力。

为了避免由于扩大投资而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可以考虑提前执行已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已经经过论证和有较充分准备的项目,以及加速进行已经开始执行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提前完成。这样做还可以为那些必须在原计划之外增加的新项目赢得更充分的论证和准备时间。对所有新项目的上马,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严格按程序办事,以避免盲目上项目,提高投资效益。

做好政策的短期平衡与长期连续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利率调整方面需要做更细致的工作。值得考虑的选择是,(1)长期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因为从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极其巨大,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需求。(2 )短期利率应该保持经常性的调整,而且要使中央银行的这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律或原则成为可预期的。目前,短期利率的进一步变动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目前物价上涨率很低,实际利率仍显偏高,存在着进一步降低利率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利率水平与国际主要货币的利率水平已十分接近,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货币当局需要密切注视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掌握好短期利率的调整方向。

2.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实现通过扩大内需投资,保证今年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又要将可能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又是一件相当细致的宏观调控任务。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此次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总的来看,这次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具有政府(财政)主导、银行落实的特点。

自进入90年代以来,通过不断地加强宏观调控工作,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目前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在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时仍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积累新的经验。在财政政策方面,问题主要是全国的财政收支规模都比较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较低, 同时财政工作的目标之一是逐步降低财政赤字的绝对规模。这就使单靠目前的财政规模来推动投资的扩大很难奏效。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在具体项目上较少灵活性,二是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功能的加强,将使使用货币政策调整结构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必须有其它的补充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有效地保证短期和中长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在目前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保持良好的宏观环境,增强社会各方面的投资信心,协调全社会的投资活动。 (2)对有自筹资金能力的社会投资者进行指导和帮助,以保证这些投资者的成功率。(3 )对一些适合市场需求而单一社会投资者难以全面承担的投资项目,要帮助进行项目组织和资金筹集。(4 )对重要的和必须由国家出面承担的大型项目,承担组织发行建设国债或专项债券筹措资金的工作。(5)采取积极措施,将投资总规模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 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发挥政府作用的具体政策建议有:

第一,对有效益又有一定风险的项目投资,由政府出面担保,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程度。对重要的有利于满足全社会需要的项目的贷款投资,由财政予以贴息,保证项目的落实。

第二,为满足大型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由政府出面发行专项债券,或向国外筹资。

第三,通过财政对银行承担债务的方式,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并转换承担商业银行的部分责任,促进资金尽快到位。既发挥财政见效快的特点,又弥补财政资金短缺的不足。

第四,适当扩大财政债务规模,增加财政推动投资的实力。目前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较低,约为18%, 较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存在着进一步运用政府负债手段、扩大财政规模的余地。

第五,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发行本地政府债券,同时要求他们承担当地的重要项目的建设经营和增加偿还责任,以及保证对中央财政的必要上缴。可以先从具体的地方项目建设债券的发行做起。

第六,积极开拓和发展农村市场。一方面要组织生产和流通企业生产和销售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商品,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通过生产性扶持和补贴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有效需求。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上述各种加强财政实力,扩大财政主导、组织、引导适当的内需投资资金筹集的措施都必须严格掌握适当的“度”,适度从紧仍然应该是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适度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3.防止急躁情绪,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要防止出现急躁情绪,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较快速度,能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较快速度,而不是盲目的高速度,引发经济再度过热、诱发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高速度。因此,各方面还必须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8%的调控目标。

总之,1998年宏观经济开局平稳,同时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起步与宏观调控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减缓的趋势急需扭转。全年完成8%的GDP增长率的困难不少,但仍然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只要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切实到位,是完全能够实现的。重点是要保证投资达到一定力度,要在上半年将各项措施落实下去,保持全年的稳定,防止等到下半年动作过大,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在扩大内需投资,以保证经济的适当快速增长的同时,万万不可对此项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掉以轻心。要坚持党的十五大制定的方针路线,对已经发生了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实事求是地努力加以解决,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以崭新的姿态、优异的成绩迎接更加辉煌的21世纪的到来!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年春季报告)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