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1]2003年在《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省市区为研究单元,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据模型,研究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规律性趋势、动因、速度、方向、能力、水平、类型、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对策。 1、以叁次产业结构规律性趋势为理论依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叁次产业结构的转换趋势。2000年与1978年相比,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分额,31个省市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都大幅度下降,第叁产业比重都较快地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只有9个省市区的比重略有上升,其余22个省市区呈下降趋势。这种规律性趋势体现了中国各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越来越多地来自第叁产业。又根据叁次产业产值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3种模式(倒叁角形、鼓形、“工”形)。 以主导产业转换的规律性趋势为理论依据,以重庆为例,分析中国地区主导产业转换的特点。主导产业正在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愈益突出。 2、以产业结构生命周期为基础,指出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动因是供给、需求和市场机制,创新是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因。 3、采用对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分析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东、中、西减弱之势。 4、采用对产业转换变动系数研究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其结论是:我国大多数省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转化。 5、对供给推动力因素和需求压力因素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得出: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呈东、中、西梯度减弱之势。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的省市区是目前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并向现代化转换的省市区。根据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将全国划分为5种类型。 6、通过建立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模型、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全距系数,来分析产业结构转换水平,得出我国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转换水平在改革开放22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叁次产业结构转换水平的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 7、用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方向、能力和水平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全国划分为7种类型(转换程度最优、优、良、中等较差、差、最差)。 8、运用“比较生产率综合指数”来分析产业结构效益,中国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总体效益严格遵循由东向西下降的排列。调用spss软件包对其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作相关分析,得出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呈正相关,而且将全国划分为4种类型。 9、产业结构转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0、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对策:要加速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推动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张燕[2]2009年在《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对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入手,针对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因素,研究影响海洋产业结构转换的特殊因素,借鉴国内外在研究陆地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获得的成功经验,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了二者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互动关系,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对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文章建立了叁个指标体系:海洋产业结构转换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沿海11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排名,以及这些省市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并使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对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进行评价,最后发现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叁者之间互相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叁者相互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第零章“引言”。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针对现阶段海洋产业结构转换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建立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和开展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对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意义,基本确定了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和思路。第一章“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入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影响海洋产业结构转换的特殊因素,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海洋产业结构转换的的概念,分析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各学者以及政府在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各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作了分类与总结,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后面的评价工作做好准备。第叁章“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及结构分析”。在研究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研究了沿海各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沿海各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分析,为评价研究做好前期研究工作。第四章“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指标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海洋产业结构转换指标体系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指标体系。为了更好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构建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本文研究使用的方法,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等方法。第五章“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分别得到了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排名结果,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结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度的排名结果,分别对其作了聚类分析,最后发现这叁者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叁者互为依赖,互相制约,共同促进。第六章“政策建议”。阐述了沿海各省市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必要性,提出了沿海省市提高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度的各种措施,政策与建议。
高志刚, 祁丽霞[3]2009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计算产业结构转换水平、转换速度、转换方向等系数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水平、速度和方向进行了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整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叁产业相对比重上升。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水平都在提高且地区差距在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转换速度较慢;而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由不合理向合理的转换,转换的速度较快。
陈竹叶[4]2011年在《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增长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转型,直接关系到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价值链的融入、竞争力的高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城市和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35个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为研究案例,采用计量方法计算了各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系数)、方向、质量、效率。(1)计算了各区域中心城市1988-1996年、1997-2002年、2003-2008年叁个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系数、方向,并把市辖区与地区进行对比分析;(2)在按照系统性、结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了不同年份各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质量;(3)根据影响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把评价指标作为投入要素,把产业结构转换质量作为产出要素,评价了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绩效;(4)利用各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化的特征以及部分影响因素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速度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结论:(1)各区域中心城市在不同阶段产业结构转换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不同阶段,市辖区与市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也呈现出不同的关联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高级化,城市功能由生产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不断转变,并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工业产业结构基本经历了一个由轻工业重工业并重、逐渐重工化、重工信息化、信息化多元化的一个发展过程,说明其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发展。(2)不同区域中心城市不同阶段产业结构转换质量指数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且总体体现出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的特征。(3)总体上,我国大部分区域中心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绝大部分城市都处于相对有效的状态。存在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城市主要是以内陆中部城市为主,但是近年一些沿海城市也存在这种现象,说明东部一些大城市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投入要素的作用。(4)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转换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快并一定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产业结构转换转质量就好,反之,亦然。另外产业结构转换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也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产业结构转换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呈现出弱的相关关系。
刘涛[5]2001年在《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及其产业结构转换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结构转变能力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一致 ,在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效益与产业结构转变速度呈正相关。
梁武波, 余际从[6]2007年在《河南省各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及其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我国资源集中地区,依据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及其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转换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进行比较研究。
刘依杭[7]2015年在《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东部地区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民经济体系。然而,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为此,东部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一些在东部地区丧失竞争力的产业急需向外转移,这为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历史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较好的市场优势。因此,利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成为中部地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但是,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主要探讨一国的产业转移对另一国的影响,较少从一国境内区域层面进行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区域层面的研究更少,针对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尤其不足,无法解释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对落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以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为研究目标,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实践和理论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研究背景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随后,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产业发展的特征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影响河南省产业发展的特征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状况,重点分析了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利用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的具体思路,并利用1998-2012年的历史数据实证检验了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影响。
贺灿飞[8]1996年在《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按一定的内在规律演进.这一规律的发现当归功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他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首先看到了产业间收入差异,并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会驱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从而产业结构随劳动力的这种转移而转换;随后克拉克和费希尔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这就是着名的克拉克定理,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各国的实际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根据前人的研究,叁次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趋势是:①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叁产业转移.②叁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叁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黎德福, 黄玖立[9]2006年在《结构冲击与结构转换对中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之间存在显着的产业结构差异,但现有关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文献多受新古典单部门增长模型的影响,忽视结构冲击与结构转换的作用。通过构造变量,本文将各地区的实际增长率分解为结构冲击、结构转换9生产率增长叁部分,从而克服了以往研究之不足。研究发现,结构冲击在1978年-1990年缩小了地区差距,但1990年—2002年扩大了地区差距;结构转换在整个改革期间均缩小了地区差距,从而加快农业发展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地区收入分配状况。
陈颖[10]2012年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胶济交通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以胶济交通经济带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然后通过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和方向系数解析现状转换状况。最后综合各项指标将胶济经济带划分为稳定、加速、发展、潜力4种转换类型,为未来产业结构合理转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 王艳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03
[2]. 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 张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比较研究[J]. 高志刚, 祁丽霞. 学习与实践. 2009
[4]. 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 陈竹叶. 河南大学. 2011
[5].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及其产业结构转换研究[J]. 刘涛. 东岳论丛. 2001
[6]. 河南省各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及其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J]. 梁武波, 余际从.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7].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D]. 刘依杭. 河南大学. 2015
[8].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J]. 贺灿飞. 经济地理. 1996
[9]. 结构冲击与结构转换对中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J]. 黎德福, 黄玖立. 南开经济研究. 2006
[1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胶济交通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转换研究[J]. 陈颖. 河南林业科技. 2012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