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为主线论文,地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目标,其蕴藏的内涵极其丰富。它要求人类从多方面实现此目标,其中教育是传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学生、未来的公民,应该能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这就对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类发展是人地关系的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正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在高中课本中,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使中学生得到人文地理的科学知识。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总结地提出了人类与环境的问题,并以“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第二节的标题,旨在使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得到这样的认识。只有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地理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地理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渗透,可以作为地理素质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学地理教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达成上述目标。
1、树立全新的人地观,了解协调发展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目标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人地协调的基本目标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过程破坏最小。人类在地球上还要生存,生活水准还要继续提高,这意味着我们还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但我们要转变过去的无意识破坏生态的观念,即“停止一切有损于生态过程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的事情;(2)资源的最大保护。我们从环境中获取的某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但有些资源是用得尽的,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都须有正确的生态学预见和经营管理,以便使资源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3)稳定人口。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加重自然界的负荷,同样在人口数不变而又要提高生活水平的条件下,也会加重自然界的负荷。所以中学地理教材中涉及此方面的知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4)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人地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着眼于效益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就能处理好人地之间貌似对立、实质统一的内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作基础,而且只能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寻找切实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环境保护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2、中国人地协调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目标,作为中国的公民首先承担协调中国人地关系的责任。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人与地的矛盾特别突出,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众多,对地理环境压力很大;(2)在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居多,给环境造成冲击;(3)文化科学落后,环境意识尚需大力加强。
因此,全国中学生必须重视我国所面临的几个人地协调的任务,以便成为未来协调人地关系的自觉执行者。(1)人口、耕地与食物的协调。我国的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3,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吃饭问题,仍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任务;(2)城乡建设与耕地之间的协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城乡建设中应该注意节约耕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护相对的生态平衡。在我国,掠夺式经营体现是多方面,如土地退化、自然灾害倍增等。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以达到持续利用的目标;(4)加强对人地关系失调地区的治理。我国存在许多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地区,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丘陵地的植被破坏等等。因此,教师要呼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实现人地协调的目标。
以实践活动方式进行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地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的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他们的地理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实际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人地关系,并通过实践加深他们在书本上所学的抽象人地关系概念。
1、农业生产 教师可利用春游、假期或其它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生们生活的城市和集镇,在乡村或郊区,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等)为何栽培在这里?从这一问题出发,学生可以感性地掌握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栽培条件。再进一步,可诱导学生思考人口与粮食的关系。
2、资源 教师在讲述资源的定义、种类和重要性后,可让学生观察和调查学校附近的资源利用状况,然后列表或撰写小文章以说明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
如学生发现水产养殖需要水域,发展畜牧业需要草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需要空间资源和能源及矿产等等,从而使学生得到一种深植于他们思想之中的概念: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3、建筑 建筑,一方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是人地关系最为显见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首先教师分发给学生一张城市和集镇建筑分类表:民居、商业建筑、公共场所、公园、工厂等,然后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去考察上述建筑类型的分布情况,如各类建筑分布有何特点、本地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环境的关系。也可选择一个小范围,把所记录的各类建筑绘制在地图上,让学生真正掌握人地关系的空间概念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4、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让学生考察所生活的地区是否存在有人地不协调的地方。如让学生调查河流污染状况,或者深入生产实践开展活动,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在整理数据、分析问题的活动中,不仅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地理素质教育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书本与实际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上人类与地理环境作用的种种形式入手,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人与地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真正理解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