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县医院 骨科 352300)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植入物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56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和加压钢板固定术对其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优良率为96.43%较对照组75.00%有明显优势,且住院时间、骨折康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应用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固定术,可缩短患者的骨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四肢创伤骨折;内固定;骨不连
四肢创伤骨折系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情况下均可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等方法治愈,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会因术后感染、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出现骨不连的情况,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有残疾的风险,需再次行内固定植入治疗,加剧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同时增加了其经济付出。故合理选择植入物内固定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是提高其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文特选取我院部分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对比其临床效果,并做如下汇总。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所选56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均已经X线、CT等检查确诊,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排除多脏器病变无法耐受手术者、原骨折处因多发伤等原因再次骨折者以及病理性骨折造成骨不连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跨度23~68岁,平均(44.2±2.6)岁;骨折部位:胫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20例,肱骨骨折12例;骨不连类型:肥大型17例,营养不良12例,无菌性9例,膜性假关节6例,萎缩性1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8例。两组间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创口处理、营养补给以及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选择仰卧位,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骨折部位行一手术切口,切开肌肉组织后,完全剥离阔筋膜,直至骨折端显露,将附着于骨折端的纤维瘢痕及硬化组织一一清除,剥离骨膜并及时予以修复,修复成一梯形截面,遂进行扩髓并植骨复位,后经由患者大转子顶点部位置入髓内钉,并在骨不连出植入髂骨块,妥善固定好以后,将手术切口逐层缝合。术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负压引流,2~3d后去除,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加强被动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予以加压钢板内固定法治疗,实施内固定前的各项操作均与观察组相同,在植骨完成之后将钢板置入,并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动力加压钢板,以皮质骨螺钉固定,并加压螺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疗效评价标准[2]为: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缝愈合良好,骨折端无叩击痛和压痛为优;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痂已形成,骨折端存在轻微的叩击痛和压痛为良;X线检查未发现结痂,骨折端有剧烈的叩击痛和压痛为差。统计优和良的例数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进行本次研究所获有效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和例数来表示,卡方行数据检验;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t行数据检验。若P<0.05则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1,观察组优良率96.43%高于对照组75.0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 如表2,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骨不连是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类型,致使其发生的诱因众多,如术后感染、骨折缺损过大、手术操作不当、血运不畅等。骨不连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剧烈的疼痛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亦有不利影响。因此,为减少或避免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发生,应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机体康复。
目前临床上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通常采用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中最为常用的为外固定架固定、锁髓内钉固定以及动力加压钢板固定这三种固定方式,其特点各异,利弊各有。外固定架固定术的优点为可随时对其进行调整且手术创伤较小,对邻近血液供应的影响甚微,有利于骨折的快速康复,但其远期效果较差;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工具较少,安装操作简便,但是手术创伤较大,且需要于骨折端外侧固定,固定时的弯曲应力较大,后期随着骨折吸收其作用减弱,易发生再次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法无需太大的手术切口,有利于术后恢复,且具有良好的生理适应力,弹性固定较好,有利于骨痂的形成,此外,其固定位置为股骨中线,所需弯曲应力较小,在对骨折近远端实施加压后,能够有效减少骨折的移位和旋转,其安全性和牢固性更加理想,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改善大有裨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观察组临床优良率为96.43%较应用加压钢板固定的对照组75.00%有明显优势,且住院时间、骨折康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应用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固定术,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左瑞吉.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中应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效果.中外医疗,2015(13):82-83.
[2]付洪龙,刘显翠,陶风海,等.对比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3):6855-6856.
论文作者:郑少良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手术论文; 钢板论文; 疗效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