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探究论文

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探究

王瑞昌

(四川博物院 四川成都 610071)

[摘 要] 紧密协调的馆校合作对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优秀文化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馆校合作仍然面临学生参观形式大于内容、博物馆教育尚未纳入教育体系等多种困境。“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是博物馆课程讲授、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共同组成的有机教学过程,较为有效地解决了馆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将有助于破除行业壁垒,从而满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馆校合作 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的基础与核心。中小学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而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口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改革不断深入,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环境多样而又复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空间也不断扩大。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青少年难以对多变的社会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甄别,消极态度也在生活当中频频出现,与传统文化日渐疏离。然而,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迫切需要通过素质教育,在其思想和价值观上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从而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都曾指出:中小学校应广泛应用博物馆等各种社会资源,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因此,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当今我国馆校合作教育现状

“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馆校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为学生提供了面对真实对象的学习机会,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开展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作为传播和解读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必须发挥教育人民的职能作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博物馆应“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服务社会、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如何有效地教育、吸引公众,成为博物馆人不懈的追求。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挖掘社会资源,对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图9为在自然风速5m/s时,相同喷雾条件下,辅助气流速度15m/s,气流出口与喷头之间水平距离对雾滴飘移的影响。从图9中可以看到,气流出口与喷头相对水平距离越小,雾滴的飘移率减低。喷头接近气流出口处,喷出的雾滴直接受到辅助气流产生的流场的影响。气流出口越接近喷头,对雾滴产生的影响越大,更有效地胁迫其向下运动,从而能够减少雾滴飘移率。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每年举办博物馆教育培训课,提高博物馆师资力量;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全国博物馆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工作;全国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造各自品牌教育项目,国家博物馆的“说文解字”体验课程、上海博物馆的亲子教育项目、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等教育项目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在实践中,大部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讲解上、活动中,博物馆展览的成人化倾向明显,形式较呆板,文字说明学术化;博物馆教育活动和项目的形式和数量成为评价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主要标准。另外,学校更多选择参观博物馆作为春秋游的内容,家长也没有让孩子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针对博物馆教育的问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尝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但无论是碎片式的教育实践还是系统明确的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大多依赖的是讲解与社教活动,这样的博物馆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有一定积极的教育影响,但教育理论水平不高,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博物馆资源的浪费,也消耗了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创造力。将博物馆教育活动向博物馆课程转变,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成为全国众多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新路径,如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共推“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课程、湖南博物馆“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川博物院“巴蜀历史课堂”等。博物馆教育活动化到博物馆教育课程化的转变,是馆校合作教育工作进步的突出表现。

二、馆校合作困境分析

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博物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仍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主要表现为博物馆教育从业者对馆藏文物的研究不够深入,文物的内涵得不到充分阐释,教育活动的评估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各地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有限,仍然是个别博物馆与个别学校的合作,更多的博物馆和中小学之间没有建立起合作关系。

全国范围内博物馆教育专员尝试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合作,陆续开展基于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基础教育研究,包括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中小学德育、艺术等课程标准与馆藏文物研究等。但是,在各项基础研究以及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形式大于内容

合作形式单一、彼此认识不够、融合度不高是馆校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博物馆“三维立体”教育模式对加强博物馆与学校对文物的研究与合作,提高博物馆教育资源利用率,打破文化与教育的行业壁垒,整合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具有重要意义。

(二)博物馆尚未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了对文化的需要,而博物馆是展示、传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对博物馆文物资源挖掘不到位、对博物馆场馆资源利用不足就是文化不充分发展的体现;对经济困难、路途遥远、没有时间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来讲,这就是群众享受文化机会与途径不平衡问题。博物馆教育通过馆校合作、远程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等形式,从影响娃娃开始,从开设博物馆青少年课程开始,逐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三)博物馆资源、学校资源分散,整合研究困难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文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而省内各级各类中小学众多,如何根据新课标将文物资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学校课程有效整合,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馆校合作的恒常性落地,让其发挥长效机制作用,这是目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一大瓶颈。

(四)博物馆教育中专业教育类人才匮乏,学校教师对博物馆认识不够

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仍然以讲解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真正教育学专业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少之又少。社会教育、播音主持、新闻出版、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人才也占有一定比例。即使是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许多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也非科班出身,缺乏教学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专业修养。另外,从学校角度讲,因教学压力大,学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校教学中,教师对博物馆的认识不够,忽视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成为制约博物馆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喂,你们哪一部分的?”陈大勇见他们走远了,猛地亮了一嗓子。这一喊不得了,三十几个人呼啦啦全部滚到马路两旁。过了一会,传来一个当官的声音:“你们是哪部分的?”

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数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学校和教师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到馆参观的学生因为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衔接等问题,使学生的参观更多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另外,学校与博物馆距离遥远、组织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对博物馆教育认识不够等原因,使得大量学生不知道博物馆为何物,走进博物馆更是遥不可及。这种状况在文博资源欠发达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

三、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学生自学是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系统化地自主学习?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人们乐于通过移动终端丰富的“互联网+”技术浏览、获取博物馆知识,从而进一步解决了藏品如何面向公众这一困扰。学生通过手机App、电子书等形式在进行博物馆教育前预先学习相关知识,起到了知识的导入作用。各博物馆推出的公众微信号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上述形式也仅仅是单一个体或少数群体自主学习的模式,只有与教育系统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广覆盖,让学生更深一步学习历史、鉴赏文物,了解到文物背后蕴藏的生动故事,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互联网+博物馆”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与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四川省中小学“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博物馆远程教育,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体系的总能量随着实验的进行时,明显的在后段的波动幅度减小了,并且趋于稳定,与图5相匹配,体系的能量与温度波动一致,同样说明体系相对稳定。

图1 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

(一)立足馆内的博物馆课程是“三维立体”教育模式的核心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3]博物馆课程的设计不同于普通博物馆活动的策划,一门课程的设计与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博物馆教育人员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深度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发多学科、实践性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博物馆应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联合各地大学、教科院、优质中小学等教育科研机构,邀请一线优秀学科教师,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信息教育公司、科技公司等社会教育、科技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共同探索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另外,博物馆课程通过博物馆与学校“异地双师”(是指根据博物馆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的教学内容,在博物馆和学校两地,分别由博物馆和学校的任课教师来共同完成某一授课活动)教学使文物资源更加富有生命力,从而将文物知识有效注入学科教学中,形成校本课程。

他先是经历了父亲的离世,但殷实的家境使他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几岁他就担任“太乐丞”,负责皇家音乐和舞蹈节目的排练。那时候的长安城,文化圈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王维,他会弹琵琶,会写诗,也画得一手好画,是有品位的文人的代表。

表1 博物馆课程与学科标准对照表(部分)

(二)学生自学是“三维立体”教育模式的基础

“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是由博物馆课程讲授为“长”、学生自学为“宽”和社会实践为“高”的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构成的有机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三个维度因素在博物馆教育中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进而使学生在掌握以博物馆为主的文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在线自学为基础、立足博物馆内的课程为核心,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对前两者起促进和帮助作用。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将有效发挥博物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博物馆课程富有活力和生机。

2018年5月,四川省公共教育资源平台“文博教育”栏目正式上线。平台实现文博教育资源定向推送给学习用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公众用户等),让四川省1000 余万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了解博物馆知识,从而进一步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该平台师生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文博知识自主学习,为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提供了文博资源,也为学生进行文博教育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图2 博物馆远程教育框架体系

(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博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深入开展“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1.建立学校博物馆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城市甚至是农村中心校基本都将体育馆、音乐厅等硬件设施纳入学校规划中,学校博物馆、艺术馆也层出不穷。发挥市级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学校博物馆建设,可以丰富学校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学提供坚强的支撑;促进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方面的创新与实践;促进学校主动寻求当地文博资源;促进馆校合作设计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案和各种动手动脑的体验活动;拓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探索构建文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新形态。学校博物馆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也需要专业博物馆的学术指导。

(4)制定教学策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下至上的原则。先熟悉OPNET模拟环境,能按步骤的完成实验,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网络性能的初步分析,最后将知识活学活用,明白产生结果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

图3 学校博物馆建设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不再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不再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0]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体系化的教材,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更多的馆校合作形式仅仅是博物馆安排教育人员在学校中开展驻校课程,学校利用博物馆、展览馆资源的主动性不强,从而导致馆校合作形式简单,相互融入度不够。各地省级博物馆拥有帮扶地方建立博物馆的经验,可以结合学校特点,与学校共同建立学校博物馆;针对路途远、经济困难的学校,博物馆流动展览应主动走进学校,丰富综合实践课程形式;另外,推进研学旅行,促进文、旅、教高度融合也是馆校合作的有效形式。

3.推进研学旅行,促进文、旅、教深度融合,研发、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有老、少、边、穷地区,有着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人文环境。人们由于资金、时间、路途等原因很难经常走进博物馆。为此,“大篷车”流动博物馆通过流动展览的形式,主动走进“三区一基层”,特别是走进各地学校。作为一个微型“流动”的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做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内可以进行文物真品陈列与展示并辅以多媒体设备,车外配有活动展板、专家鉴宝、书画绘画等活动,涵盖了一个博物馆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2016年9月,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为会员单位搭建了一个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至今,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数字移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仍活跃在各自服务区域的大地上,使各地师生“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博物馆为他们带来的文化大餐。

我国从古代的“游学”到近代的“修学”,逐步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的“研学”。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更加理性、开放和共享,研学旅行逐渐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生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详述了中小学生研学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一共204 个单位,其中文博单位占大多数。这使得博物馆成为学校组织学生研学的主要阵地。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行”+“研学”,单方面的“游而不学”或“只学不研”不是真正的研学。完备的基础设施及多方面的资源协调,包括人、才、物、学等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条件。全国已登记的国有博物馆5000 余家,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为学校开展研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技,博物馆界都可以找到恰当且充分的表达。

四、馆校合作模式的思考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难以充分释放。长期以来,博物馆教育资源一直游离于学校教学体系之外。虽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促进馆校合作的文件,但都尚未明确规定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套的政策措施更加缺失。具体而言,文化、教育、宣传、科技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缺少协作联动机制,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经费筹措与保障等相关工作也不完善。从博物馆自身来看,因文物资源挖掘不够,教育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制度化、常态化,使得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障碍十分明显。可喜的是,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主打“文物牌”,三段材料内容都是讲述“如何让文物说话”,从首都博物馆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万人空巷,到故宫利用App 将《韩熙载夜宴图》活起来,又到浙江省博物馆利用两件文物举办音乐会,博物馆与文物知识在高考题目中的出现将会引起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然而,破除行业系统的壁垒,谋划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不仅仅是博物馆与学校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家庭、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老师严肃地对我说:“快点弹!”我慢慢地抬起双手,放在琴键上,琴键像冰块一样扎手。我深吸一口气,慢慢地按下一个音,像探地雷一样,生怕弹错了老师会批评我。即便是小心翼翼,可我的手指还是不听使唤,总是弹错一个个音符,那些按错琴键发出的声音,像子弹一样打在我的耳膜上,让我狼狈不堪。我好不容易把一首曲子结结巴巴弹完了,老师用手点着曲谱说:“你自己看,是这个音吗?全错!”

(一)社会方面

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机制推动博物馆和学校的教育效果评估。各地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完善各级博物馆评估细则,将博物馆教育课程的研发、博物馆指导学校博物馆建设、建立馆校合作基地等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应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不仅让学生在博物馆中获取知识,还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在博物馆中担任“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等工作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学校与教育方面

教育系统加强对各类中小学的考评,重点评价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应用完善程度、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学生家庭与博物馆的亲近程度等,将博物馆教育作为考评学校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与教师应转变意识,在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中融入博物馆资源,尤其是本地代表性文物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对学校加强统筹各学科的能力、完善综合育人功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庭方面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美好心灵的催化剂,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作为家长,在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学习的同时,转变对博物馆的看法,应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是孩子成长成才路上的重要一环。亲子参与博物馆课程,是形成家庭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组织因素如何引起侵犯行为的问题,一种合理的解释是首先因为这些因素会引起个体产生负面情绪,随后唤起了个体的侵犯意向,在有明确的对象的情况下导致侵犯行为发生。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过程应该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馆校合作的综合实践课程与活动往往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明确个人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方式,自我学习,不断提高。

根据作业指导书确定的格子大小布水泥(2.1m×2.44m,即将路基横向分成15格,每格宽2.1m),每格1袋(50kg),摊铺平均厚0.3cm;用平地机将石灰摊铺,人工补撒均匀。

总之,馆校合作“三维教育”模式为博物馆与学校全面合作提供了参考,社会、博物馆、学校、家庭、学生通力合作,将进一步推动馆校合作,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EB/OL][2015-03-14]http://www.sach.gov.cn/col/col1806/index.html.

[2]郭庆.馆校合作模式的深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EB/OL][2017-09-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20171017-316616.html.

[10]吴镝.馆校携手合作构建实践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2).

Research on Museum - School“Three - Dimensionality”Education Mode

WANG Ruichang
(Sichuan Museum,Sichuan Chengdu 610071,China)

Abstract: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useum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hich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but also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s themselves.Closely coordinated museum - school cooperation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museum and school education,adhere to the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xcellent cultural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useum and the school still faces a variety of difficulties.For example,students tend to visit the museum only rather than receive education,and museum education has not ye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Museum - school“three -dimensionality”education mode is an organic teaching process composed of museum course teaching,students’self-study and social practice,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s in museum and school education cooperation.The cooperation of society,family,school,and students will help to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in between and meet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 of people,especially young people.

Key words: Museum Education,Museum - School Cooperation,Education Mode

作者简介: 王瑞昌,四川博物院文博馆员,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玮)

标签:;  ;  ;  ;  

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