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菲利普斯曲线:新解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曲线论文,启示论文,普斯论文,菲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解:
为什么从较长时期看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是一种反方向的变化关系呢?笔者认为:单个企业的货币工资上升可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表现在: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在劳动中为老板进行发明创造、加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这些可能使单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使用了工人的新发明创造——新技术、新机器),从而使这个单个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除弥补劳动者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外还有更多剩余(比不提高工资时的利润多),这些剩余用于再投资,就可获得更多工作岗位,更多工作岗位就可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从而使失业率下降。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当个别企业使用了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后,其他企业就会学习和采用,这样全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就会上升;此时又会有企业提高工资到更高的水平以进一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使这个企业能够采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推动着就业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失业率下降。
从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解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货币工资的提高可以使更多劳动者就业,即社会失业率降低;
2.在我国的工业化或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利用工资的激励职能,即适当提高货币工资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新价值,更多新价值除补偿货币工资的上升外,还有更多剩余增加利润,增加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就可更快更多地吸纳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实现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3.针对我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转向城乡非国有企业和2004年春节以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所谓“民工荒”就是较低的工资待遇、较差的劳动条件雇佣不到企业所需劳动力的现象),我国的非国有企业更需提高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改善农业劳动力的工作条件,激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4.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不一定呈同方向变化。若货币工资水平提高,激励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劳动生产率上升,且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超过货币工资提高速度,则物价水平可能下降。所以,如果能够很好地使用货币工资的激励职能,达到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可实现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经济增长快的目标;
5.提高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实现非农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
6.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在对宏观经济状况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要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企业提高劳动者工资达到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