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做到“五备五要”——“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与感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指数函数论文,性质论文,五备五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现结合教学实践,就自己的一次区级公开课,谈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做法和感悟。
一、教学设计应备“可能”,情境要“简”
[片断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希望由学生回答:得到y与x之间的关系式,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米,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设计由学生回答:)
在第一次试讲中,本以为很生动、很完美的引例竟然出现了3个问题。
(1)由于问题1中只写出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没有写第3个,因此就有部分学生给出解析式y=2x。
(2)有学生反映,不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3)两个问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后续的研究时间太短。
由于准备不足,使得碰到这种情形时措手不及,一开场就来了个冷场。后来,经过询问,我才发现原来高一学生虽然在学习生物知识,但是从未接触过细胞分裂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对老教材只教过一年的我,在新教材的教学中,特别是通过这次经验教训,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基本理念。
从此也体会到了,备课没那么简单,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预设各种可能性,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会怎么考虑,会得到怎样的结论。作为教师,还必须熟悉学生的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而且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因此,情境设计一定要简单,使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
二、教学设计要备“问题”,环节要“少”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比如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或层次构成的,每个环节包括哪些内容(如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等),而这每个环节都需要与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必然有各种问题衔接。
[片断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以下例举几个上课时的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函数,那么指数函数有怎样的性质呢?
(2)的图象一样吗?
(3)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4)图象都在哪里?
(5)都经过哪里?
(6)还可以从哪里研究其性质?
(7)前阶段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性质,试着从哪些方面考虑一下?
(8)还有没有?
(9)大家说对不对?
(10)有没有不同意见?
(11)图象有什么趋势?
(12)有什么特点?
……
有同事听课时,帮我数了一下,结果一堂课上竟然给出了50多个问题。事实上如问题(1),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更不谈得到结果了;问题(9)、(10)反而使得学生思维更加混沌,适得其反;再如问题(8),又一次地让学生走向深渊……
可见备问题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准备,脱口而问的问题对教学起着反作用。事实上,这一连串的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为一个环节——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三、教学设计要备“空间”,流程要“缓”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就因为[片断二]中那一系列繁复的问题,使得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付诸东流。所以备课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怎么想,教师怎么问,更要考虑到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都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可以设计同桌两位同学合作画图,让甲画出函数的图象,让乙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让同桌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图象特征,由学生上黑板写出图象特征,有多少写多少,不论错与对,写完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充分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实践、探索交流的机会,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进而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虽然这样的设计要占掉大半节课,但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提供舞台,让学生“学”数学。让教学不再围着教师的“教”转,而多为学生的“学”服务。
四、教学设计要备“手段”,目中要“有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片断三]备课时考虑到列表描点画图比较麻烦,同时徒手画图不精确,所以我设计了用多媒体演示,画出四个函数的图象。
这样做可以快速地让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的图象,从而去研究其性质。虽然计算机辅助作用很明显,但由于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显得整节课就是教师领着一群学生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去研究这个函数的性质,有些本末倒置。为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改为先让学生动手画出图象,画完之后再用电脑演示,效果更加好。可见,时代在发展,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然而一些传统的口耳相传、示范、模仿也许仍然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有效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适当选择各种方式,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备“练习”,练习要“精”
课堂练习设计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片断四]巩固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可以用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底数不同能不能变成底数相同?若不行呢?搭桥比较:用特殊的数1或0。
两个例题,虽然想要达到的目的很明确,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题量太多,结果是设计虽好,但没有完成。怎么办?办公室的老教师给我出了一招。采用变式,既有连贯性,又分层突破:。虽然只有四组数比较大小,但是知识点一个不落,恰到好处.练习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多思考一下,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在设计时应该想到:学生会怎样学?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的教学更适合他们去接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应该照着自己的设计,拽着学生走。面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不应及时肯定或否定,更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只有在深入研读教材,透彻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实用、有创意和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案。此次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启发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