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桂的矛盾与国民政府的垮台_国民政府论文

蒋桂的矛盾与国民政府的垮台_国民政府论文

蒋桂矛盾与国民政府的覆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政府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政府就覆亡了。国民政府为何如此迅速失败?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它自身的问题。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①本文从执政的国民党的内部因素,从该党内两大派系蒋系和桂系之间的关系,探讨国民政府的失败问题。

蒋、桂矛盾已年深日久,根深蒂固,随着政局的变化时激时缓。抗战胜利后,由于竞选副总统,蒋、桂之间的矛盾重新爆发起来。

1947年下半年后,国共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节节失败。军事失败又引起国统区政治、经济的严重危机。国民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眼看国民党的失败,美国统治集团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准备弃蒋“换马”,用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以挽救国民党的失败,阻止国民政府的垮台。

在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反对,毅然决定竞选副总统。李宗仁四处活动,发表竞选言论,争取支持者。蒋介石见李宗仁不听他的劝阻,十分恼火,决定副总统的侯选人由国民党中央提名,所有国民党籍的国民代表都要受国民党中央的约束,“违者予以党纪制裁”②。蒋介石还亲自召见李宗仁,告知副总统侯选人已由中央提名孙科,要李放弃竞选。李宗仁态度强硬,表示决不退出竞选。他召集桂系重要干部研究对策,决定若党内不提名,就“在党外独立竞选”③,甚至打算如蒋介石硬由中央提名,广西和安徽的国大代表就退出选举,不惜同蒋介石公开破裂④。李宗仁还联络参加竞选的程潜、于佑任,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党内提名。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企图用国民党中央提名来阻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遭到失败。蒋介石阻止李宗仁竞选不成,转而支持孙科同李宗仁竞选。李、孙经过激烈的角逐,李宗仁最后以微弱的多数击败孙科,取得了副总统的职位。

“行宪国大”原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统治,但结果却触发蒋、桂矛盾激化起来。

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并不仅仅为争个“吃闲饭的位置”,而是取蒋而代之企图的重要步骤。桂系从来是雄心勃勃,以问鼎中原为目标,时时思念着登上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如前所述,美国准备弃蒋“换马”,有意扶植李宗仁,桂系认为这是他们取代蒋介石的极好的机会。桂系计划先取得副总统职位,到一定的时机再借助美国的力量把蒋介石赶下台,夺取总统职。因此,李宗仁不顾一切同蒋介石对抗,积极参加竞选,志在必得。李宗仁的竞选参谋长黄绍竑说如果竞选失败,桂系就回广西或到香港公开发动反蒋运动⑤。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向马歇尔报告中也说,他从李宗仁方面获息,如果李竞选失败,桂系“将采取某处‘行动’”,可能是“地方军事叛变的方式”⑥。由此可见,桂系竞选副总统实际上是一场倒蒋运动。李宗仁竞选获胜对蒋介石是个沉重的打击。

由竞选引发的蒋、桂矛盾激化,后果是严重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出现了分裂,形成蒋、桂水火不相容的尖锐对立。蒋系内部也发生了分裂,蒋介石一向控制很严的复兴系、三青团、黄浦系因对陈立夫CC系不满,在竞选中竟站到桂系一边,严重违背了蒋介石的意图,原属三青团的多数代表居然投了李宗仁的票。蒋介石气得大骂:“岂意党团统一组织,在实际上不能达成政治革命性的改造目的。并且自中央至省县,党内派系排挤倾轧,更变本加厉,漫无止境。”⑦

正当国民党危难关头,首先需要的是党内精诚团结,一致对外,这是挽救时局的重要条件。然而,蒋、桂却争夺火拼,党内分崩离析,这就严重地损害了国民党的自身利益,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执政党是不可能将自己的统治维持下去的。蒋介石后来沉痛地说,国民党是在副总统“自由竞选斗争攘夺之中,而招致整个的崩溃”⑧。

李宗仁竞选获胜当上副总统后,桂系气焰更盛,取代蒋介石之心更加强烈起来。在淮海战役中,蒋、桂矛盾由政治争斗发展为军事上互相拆台,导致国民党军惨败。

1948年下半年,国共双方兵力消长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经过大量补充后,总兵力虽然仍有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被歼灭后重建或受过严重打击的,士气低落,人心涣散,被解放军分别箝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等5个战场上。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280万人,虽还少于国民党的总兵力,但由于后方稳定,兵力可以集中于前线,在第一线机动兵力已优于国民党军。这些情况表明,战局对国民党十分不利,国民党应抓住时机实行战略撤退,集中兵力,避免各个击破。

6月,蒋介石改任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时,白向蒋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调整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防守部署。白主张华中只设一个战区,由他统一指挥,以便集中兵力运动于江淮河汉之间,拱卫首都南京⑨。白崇禧的主张虽有他乘机扩张桂系势力的企图,但对改变国民党军被动防守部署,不失为上策。然而,蒋介石怕白崇禧兵权过重,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令他将华中“剿总”设在武汉,只指挥江北上游部队,在徐州另设一个“剿总”,任刘峙为总司令,以分白的兵力。白崇禧见蒋介石不肯接纳他的建议拒不赴武汉就职。白崇禧后来去了武汉上任,但他已另有打算,准备利用华中兵力,进行倒蒋⑩。这是蒋介石所料不及的。由于蒋、桂暗斗,互相掣肘,使国民党军在解放军发动大规模战略决战之前错过了调整部署,摆脱被动局面的时机,这对后来国民党的“徐蚌会战”影响极大。

9月的济南战役,国民党守军10万人全军覆没。蒋介石感到事态严重,他决心“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11)。蒋介石的计划还是白崇禧的“守江必守淮”。10月下旬,国防部在南京连续召开军事会议,主张除留一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完全放弃,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路两侧。中原地区部队由白崇禧统一指挥(12)。

10月30日,白崇禧到南京与何应钦、顾祝同等人讨论中原作战问题。当时徐州“剿总”各兵团以徐州为中心在陇海路上一线排列,态势十分不利,随时可能被解放军各个击破。白崇禧了解除州地区国民党军态势不妙后,就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剿总”部队,不辞而别,飞回汉口。白崇禧的这一举动,意在让蒋介石的精锐主力在徐州地区被消灭,到那时蒋就非下台不可了。蒋介石对白崇禧存心拆他的台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临时慌忙将上述计划拟订成“徐蚌会战计划”,派顾祝同代他飞徐州指示。但实施计划为时已晚,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迅速南下将部署于东线的黄伯韬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黄维兵团东进中又被解放军合围于双堆集地区。蒋介石眼看他的主力快完了,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已无可调之兵了,唯一的希望是白崇禧部。但白崇禧按兵不动,拒绝增援徐蚌。蒋介石先是调张淦兵团,张兵团是桂系的老本,白崇禧坚决反对,蒋只得另调刚组建的宋希濂第十四兵团。国防部三番五次急电白崇禧派宋希濂兵团东援,但白崇禧以刘伯承部将进攻武汉,武汉防守力量薄弱为借口加以阻止。该兵团第二十八军和第二十军先后开抵汉口,白崇禧下令不许装运。后经顾祝同反复疏通才放行。后来再调第二军时,白崇禧就以辞职为要挟,坚决反对该军调走,并派其警卫团将轮船看守起来。国防部和顾祝同数次急电,白崇禧均不理采。蒋介石急得亲自与白通电话,白还是不放行,双方交锋了几十回合,毫无结果,蒋介石“气得满脸通红,胡子都翘起来了”(13)。白崇禧不准第二军在汉口装运,蒋介石只好命令该军绕道湘西出长沙,乘火车经浙赣路东运。由于白崇禧的阻挠,华中东援部队已赶不上时间了。东援三个军赶到蚌埠准备去解救黄维兵团时,黄维兵团10万人已全军覆没。

不久杜聿明所率各兵团西进途中也被消灭。

淮海战役是国共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国民党视之为“党国存亡所系”。但蒋、桂双方却只顾本集团的私利,热衷于倾轧争夺,置“党国存亡”于不顾,使国民党军自始至终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使人民解放军的正确战略方针得以充分的发挥和运用。这样,庞大的80万国民党精锐之师被解放军60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在古今中外战史上是罕见的。

国民党淮海惨败,人民解放军进逼江北,南京国民政府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后,蒋、桂为争夺国民党中央的最高统治权,又进行激烈的交锋。这场交锋直接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淮海战役末期,杜聿明集团在徐州西南陷入解放军重围,危在旦夕。这时桂系认为逼蒋下台的时机到了。12月24日,白崇禧从武汉向南京蒋介石发出“亥敬”电,呼吁“恢复和平谈判”,要求蒋介石“乘京沪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对内对外和谈部署,争取时间。”(14)“亥敬”电发出后,白崇禧见蒋介石无反应,12月30日又发出“亥全”电,重申前电主张。白崇禧明知蒋介石这时不会接受和谈,而且也认为“共产党是不会以蒋介石为谈判对手”(15),但他一周之内两电“主和”,用意很清楚是逼蒋下野。白崇禧发出通电后,派人到西南各省联络,造成和谈声势。河南省主席张轸、湖南省主席程潜和河南、湖北省参议会先后通电,倡议与中共和谈,要求蒋介石下野,一时之间,湘、鄂、豫掀起和谈倒蒋运动。

桂系发动“和谈”,逼蒋下野,企图是同共产党以长江为界搞“南北分治”。一方面,先后派黄启汉、刘仲容为代表赴北平秘密与中共接洽。李宗仁上台后致电毛泽东,承认以中共“八项条件”作为“和谈”基础。另一方面,积极部署江防,加紧征兵征粮和寻求“美援”。

蒋介石对桂系的图谋了如指掌,因此他对桂系态度强硬,并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进行反击。

蒋介石对桂系利用“和谈”逼他下野是十分忌恨的,但最令他担心的是桂系可能同共产党达成妥协,实现“划江而治”,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蒋家王朝历史的结束。因此,蒋介石迫于内外的压力准备“引退”时,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打破桂系的“划江而治”的图谋。1949年元旦他发表“文告”,装出一副“和谈”的姿态,企图从桂系手中夺回“和平”的旗帜。他在“文告”中所提出的“和谈”条件,实际上同时又是给桂系的“和谈”制定“纲领”,用来限制、破坏桂系的“和谈”的。蒋介石采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确定国民党退守台湾,建立“反共复国基地”。蒋介石决定退保台湾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害之后作出的,他深信“国际形势必益恶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亦必随之爆发,即可因人成事,回大陆重演接收政权的美梦。”(16)蒋介石既认为大陆不会永远失去,而暂时放弃又能达到打击桂系“划江而治”的目的,这样他便毅然把退保台湾作为他下野前后的行动方针。

根据退保台湾的方针,蒋介石下野之前作了一番部署。1948年12月29日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1949年1月18日把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任汤恩伯为总司令。19日又发表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蒋介石的这些人事安排,是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控制,以护卫台湾。

财政上蒋介石也迅速采取行动。早在1948年11月,蒋介石就开始将上海中央银行库存的金银、外汇启运台湾。1949年1月10日他又命蒋经国到上海督促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加紧抢运金银、外汇去台。蒋还命令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将存在美国的外汇化整为零,存入私人户头。与此同时,蒋介石“要求美国把预定运往中国的军事装备改运福摩萨(台湾)”(17)。蒋介石的这些釜底抽薪措施,使李宗仁上台后在经济上和军事装备上一筹莫展。

由于蒋介石下野前后的种种掣肘,李宗仁代理总统后没有取得国民政府的真正权力。原来策划和支持李宗仁上台的美国,因看到李“没有取得国民党方面的任何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资本”(18),就再不愿支持李宗仁了。这样,李宗仁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对桂系打击最大的是蒋介石破坏江防。李宗仁上台后,一方面加紧“和谈”运动,另一方面积极部署江防,企图将人民解放军阻止在长江以北。他们计划将汤恩伯部主力从上海延伸到长江中游,与白崇禧华中部队紧密联系,由海、空军协同守江。蒋介石的部署却以台湾为中心,把防御重点放在上海、福建沿海一带,企图坚守这些地方,等待形势变化,和台湾相配合反攻大陆。根据这一部署,蒋介石授意其心腹破坏桂系的江防计划。汤恩伯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将其主力40余万人集中在江阴以下,以上海为据点,南京上下只留少数部队以聊作应付。李宗仁将蒋介石的这种部署斥之为“开门辑盗”(19)。

由于蒋介石的拆台,国民党军长江防线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防守十分空虚。这就为解放军渡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和平协定后,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倾刻瓦解。解放军渡江部队最快的仅用了15分钟,24小时内就有30万人过了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垮台。

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后,蒋、桂之争仍在进行,围绕着广东防守问题,双方继续进行争斗,结果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彻底失败。

国民党江防失守后、蒋介石见桂系已失败,准备从幕后走向前台。4月22日,蒋、李杭州会谈,蒋介石提出成立一个“非常委员会”作为国民党的最高决策机构,由蒋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重大决策先由“非常委员会”决定,然后交政府执行。蒋介石这一举措,是他重新上台的重要步骤,使李宗仁十分被动。桂系原来打算,万一江防失守,李宗仁迁都广州,白崇禧华中部队退守湘粤桂,据“西南五省待变”(20)。现蒋介石将复出,桂系的计划又将落空。李宗仁为变被动为主动,决定向蒋介石反击,不去广州而飞回桂林,逼迫蒋交出全部权力后再去经营广州。当时,从南京逃到广州的国民党“政府”群龙无首,混乱不堪。军政大员纷纷到桂林劝驾,敦促李宗仁去广州主持中枢大政。李宗仁乘势拟了向蒋介石“通牒”的《谈话纪录》,要蒋介石把人事权、指挥权交出来,将存台的金银、外汇及武器装备交给广州政府使用,并请蒋出国争取外援等六项条件,“否则惟有自请解除代总统职,以免贻误党国”(21)。此时蒋介石正在上海指挥作战,迫于形势不得不对李宗仁让步,除要他出国一条外其余都表示同意。蒋在给李的信中说,今后“决不敢有任何逾越分际干涉政治之行动”,“惟有循世远行,对于政治一切不复闻问”(22)。至此,李宗仁认为反击获胜,目的已基本达到,5月8日飞往广州,履行“代总统”职权,筹划“保卫西南”。

李宗仁到广州后,与白崇禧和粤籍将领张发奎、余汉谋、薛岳等,拟将国民党残余军队重新调整部署,集中到湘粤桂和西南地区,准备同人民解放军长期作战。同时,李宗仁积极进行外交活动,派甘介侯为专使赴美“向杜鲁门总统及艾奇逊国务卿作最后的呼吁”(23)。李、白认为美苏战争即将爆发,只要守住湘粤桂,美援适时而至,“将来鹿死谁手,犹未可预料”(24)。

蒋介石既准备东山再起,就不能让桂系退守两广和西南的计划实现。他担心桂系在广州站住脚跟,取得美援,或者两广同中共妥协,搞局部和平。因此,蒋介石表面上许诺把权力交给李宗仁,实际上“所开的空头支票,一张也不兑现”(25)。李宗仁一到广州,蒋介石即进行旨在破坏粤桂联盟的活动。

国民党南逃广州后,行政院长何应钦眼看大势已去,向李宗仁提出辞职。李宗仁提议以居正继何为行政院长。李提名居正是因为居为国民党元老,一向反蒋,“敢作敢为”,更重要的是李打算在居正内阁以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张发奎为侨务委员会主任,由白指挥军事,稳定战局,由张争取海外华侨捐助。很显然,李宗仁是想组织与蒋介石抗衡的粤桂联盟内阁。蒋介石看出李宗仁的企图,表面上不加过问,暗中却援意CC派立法委员反对,不让居正得到合法的票数。立法院投票的结果,居正以一票之差当不成行政院长。李宗仁不得已改提蒋介石同意的阎锡山。李宗仁以居正组阁失败,是桂系策划粤桂联盟抗蒋的严重挫折。

蒋介石破坏李宗仁组阁计划后,7月14日从台北飞到广州,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宣布正式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蒋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政府的一切措施必须先经非常委员会通过方为有效。蒋介石的这一措施,完全剥夺了李宗仁“代总统”的权力。蒋介石还在两广将领中大做分化工作,他召见余汉谋、薛岳等人,声色俱厉地斥责:“你们反对我,就是背叛党国。”余、薛一向俱蒋,加之手中无实力,经蒋威胁利诱,“不敢再谈两广合作,反对蒋介石了。”(26)这样,蒋介石拆散了粤桂联盟。

蒋介石拆散了粤桂联盟,但仍不放心,因为广东将领毕竟不是他的嫡系心腹,而且白崇禧手中还掌握有几十万军队。蒋介石为彻底收拾桂系,决定放弃广州。他从广州到厦门召集军、师长会议,部署军事。他在会上强调作战的重点是固守福建,护卫台湾(27)。会后蒋介石发号施令,命令他的嫡系将领不顾一切抵制桂系,破坏其作战计划。

桂系的军事部署是固守湘南、赣南,拱卫两广。但桂系的这些计划全被蒋介石破坏。解放军迅速占领江西全省。8月2日,程潜、陈明仁在长沙起义,白崇禧集团被迫退至湘桂边境。

国民党岳败湘赣后,两广岌岌可危。这时李宗仁只能希望于白崇禧的部队了,他打算调白部入粤保卫广州。但白部入粤须得国防部的命令,因此李宗仁重提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长。蒋介石知李的用意,力阻白崇禧出掌国防部。同时在李、白之间进行分化,蒋飞到广州,单独与白崇禧“闭门密谈”。白被蒋的甜言密语打动,他对李宗仁说:“蒋先生这次倒很诚恳”(28)。白崇禧被蒋介石软化后,就不再坚持出任国防部长。白部进不了广东,在衡宝战役中被解放军打得大败,退回广西去了。广东境内只有余汉谋的一些新编师和保安团,力量单薄,解放军兵不血刃,自赣粤边直捣广州。两广唇齿相依,失去广东,广西朝不保夕。解放军陈庚部自粤西南西进包抄桂南,第四野战军主力从湖南进军广西,白崇禧集团迅速覆灭。

国民党从南京逃至广州后,蒋、桂继续争斗,结果使国民党盘据两广,进行最后挣扎的图谋破灭。两广失败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灭亡。李宗仁面对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无可奈何,“迁都”重庆后不久即出亡美国。蒋介石从台北飞至重庆,妄图固守四川,作最后困兽之斗。但人民解放军攻势锐不可挡,蒋军一败涂地。12月8日蒋介石沮丧地逃往台湾。至此,国民党统治大陆的历史宣告结束。

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蒋、桂以竞选副总统为契机,又爆发尖锐的矛盾,而且愈演愈烈。这是国民党统治集团自我毁灭的“内战”,它极大地损害了国民党的自身利益,严重地削弱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力量,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国民政府的寿命。

蒋、桂矛盾与争斗,暴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朽性。蒋、桂都是国民党内实力最大的派别,他们都声称效忠“党国”,以“党国”利益为重。可是,实际上他们都是以一派一系的利益为第一,派系利益高于一切。为本派系和个人的私利,他们明争暗斗,互相攻讦,互相拆台,不顾一切整倒对方,把“党国”置之度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挥金如土,不惜重金收买分化对方。李宗仁在竞选中竟挥霍上千根金条去拉选票,蒋介石为支持孙科击败李宗仁拨给经费上100亿元。如此等等,把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朽性暴露得淋漓尽致。这种腐朽性最后断送了“党国”。蒋介石经过惨重失败后,似乎对这个问题有所醒悟,他在检讨国民党失败时沉痛地说:国民党在大陆的悲惨失败,并不是共产党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足够打败我们国民革命军,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驰,精神衰落,藩篱尽撤这所致。”(29)蒋介石不敢承认国民党失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不得不承认国民党失败是国民党自身腐败造成的。

国民政府的覆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盛与衰亡首先取决于它自己,腐败必然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②⑨(14)(27)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14页、21页、110页。

③⑥(18)《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859页、861页、344-345页。

④⑤⑩黄绍竑:《李宗仁代理总统的前前后后》,《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

⑦(29)《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台北1976年版,第69辑第448页。

⑧李松林:《蒋介石谈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0年第6期。

(11)(12)(13)《淮海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52页、119页。

(15)(26)《新桂系纪实》(下),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编,第116页、334页。

(16)(19)(20)(23)(24)(25)(28)《李宗仁回忆录》(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51页、963页、978页、981页、981页、980页、1005页。

(17)《艾奇逊回忆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86页。

(21)《李宗仁桂林“谈话纪录”》,《团结报》1990年12月8日。

(22)《蒋经国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标签:;  ;  ;  ;  ;  ;  ;  ;  ;  ;  

蒋桂的矛盾与国民政府的垮台_国民政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