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参麦1号_小麦论文

矮小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参麦1号_小麦论文

矮秆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神麦1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品种论文,小麦论文,高产论文,矮秆大穗论文,神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麦1号(原泛3号)是由黄泛区农场农科所与河南省同位素所合作、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该研究列入河南省丰收计划——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及推广应用项目(项目编号200041020103)的科技攻关课题。该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4012号。

1 选育过程 1993年以豫同843作母本、以苏麦3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目的是利用豫同843的大穗、多粒、抗倒优点,与苏麦3号的早熟、多穗、抗病性进行互补,克服豫同843的成穗少、感叶枯和白粉病以及熟期较晚的缺点。1994年对F1代种子进行γ射线照射,以增加基因重组变异几率,扩大选择范围。1995年在M1代选种圃中,选择优秀单株1000个,选取每株主茎穗,每穗收中间5粒,共计5000粒种子。1996年种植5000个M2代单株,按照矮秆大穗、多穗、紧凑、抗病、抗倒、结实性好、落黄正常的目标,选择121个优秀变异单株,系谱号为96M201511-96M201632。1997年将121个单株种成株行圃进行初步产量鉴定,根据育种目标,全生育期进行田间观察,并结合室内考种测产、品质分析,当选36个优秀株行。1998年将36个株行种子种成小区进行品系鉴定,根据综合表现、抗性和产量结果,当选9个优秀株系。1999年对9个优系进行产量比较试验,按区域试验标准进行,根据两年品比结果和综合表现,当选1个最优品系,系谱号为 96M-201518-10-5-3。

2000年以原泛3号的名称参加河南省预试,平均 667m2产量612.5kg,比对照种豫麦49增产12.6%,推荐参加2001年省区域试验。

2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浓绿色,叶耳绿色;旗叶较宽、角度小、上举;叶片无茸毛;株高75cm左右,株型紧凑,秆色微红,弹性好,抗倒伏;小穗着生密度中,白色中长芒;护颖长圆形、丘肩、白色、无茸毛,护颖咀锐型,护颖脊明显。结实性好,穗粒数多,不育小穗少。籽粒卵形、白色、角质,大小均匀,无黑胚,容重800g/L。产量三要素协调,兼有大穗多粒的特性,667m2成穗40万,穗粒数4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综合抗性较好,中抗叶锈、叶枯、赤霉病,中感条锈、白粉、纹枯病。

3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参加河南省高冬组区域试验,17点汇总,12点增产,平均667m2产量 487.6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4.32%,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5位。2002~2003年参加河南省高冬组区域试验,平均667m2产量461.9kg,比对照豫麦49减产4.57%,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9位。2002~2003年参加河南省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667m2产量 432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2.98%,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3~2004年参加省冬水Ⅰ组生产试验,7点汇总 7点增产,平均667m2产量512.5kg,比对照豫麦49增产6.7%,居参试品种第3位。

4 品质 据2002年河南省区试主持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送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容重800g/L,粗蛋白(干基)14.69%,湿面筋32.0%,沉降值27.5ml,降落值424s,吸水率 68.08%,形成时间2.0min,稳定时间4.0min。

5 栽培要点 该品种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豫北为 10月初,豫中为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基本苗667m2 10万~12万,中低产区15万左右。增施有机肥,N、P、K肥配合,一般每667m2底施尿素15kg、过磷酸钙 50kg、氯化钾l0kg、铁锰锌肥2.5kg,拔节初期追施尿素10kg。

搞好一喷三防工作。分别于3月底和4月底用三唑酮加氧化乐果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联系电话:010-62180279

标签:;  ;  ;  ;  ;  

矮小大穗高产小麦新品种参麦1号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