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_敖永琴

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_敖永琴

敖永琴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 重庆 丰都 408200)

【摘要】 目的:对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病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取乳腺组织标本展开免疫组化学染色,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观察乳腺切片标本以及检验结果。结果:乳腺组织切片没有出现收缩干裂现象,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相对清晰,能够对乳腺癌细胞、炎症细胞予以清晰的辨别。HE染色鲜艳,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颜色为鲜明蓝色。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对乳腺癌的病理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染色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并推广。

【关键词】 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53-02

临床上,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多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病理诊断中应用较广的一种诊断方式,为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辅助性参考指标,病理技师为免疫组化的操作者与质量控制的执行者,对免疫组化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病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组化法进行染色诊断,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且符合病理诊断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选择其中的5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4~67岁,平均(47.6±12.1)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取乳腺组织标本展开免疫组化学染色,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观察乳腺切片标本以及检验结果。

1.2.2操作步骤 实验试剂:PBS液,第一抗体为兔抗人雌激素受体(ER)、兔抗人孕激素受体(PR)、均为细胞核着色,兔抗人CerbB-2单克隆抗体,为细胞膜着色。第二抗体为快捷免疫组化Elivision试剂盒,DAB试剂盒。

①组织切片。取受检者乳腺标本,经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取病变组织,经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浸润包埋,制成蜡块,切片,厚度在2~3um之间,而后展片,保证切片展开充分,然后采取APES防脱片处理过的载玻片捞片,最后在65℃条件下温箱烤片,持续2~4小时。

②免疫组化染色:烤片完成后,经二甲苯脱蜡、酒精梯度浓度脱水,后经蒸馏水洗,PBS液将切片浸泡2min,连续操作3次,浓度为3%的过氧化水浸泡5~10分钟,从而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予以消除。PBS浸泡2分钟,连续3次,在高压锅内放置柠檬酸缓冲液,加热至沸腾,然后将切片放置在高温塑料切片架上,放入锅内,将锅盖盖好,继续加热,加热完成后压力锅离开水源,冷却后采取二步法,保证切片不含有生物素,避免生物素造成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修复后切片采取PBS液清洗2次,滴加一抗工作液,在37℃条件下孵育1小时,PBS液清洗3次,滴加二抗,37℃条件孵育15~20分钟,最后经PBS液清洗3次,DAB显色。复染,封片。

1.3 结果判定

在癌细胞胞质或胞膜上出现黄染颗粒视为染色结果为阳性。其中颗粒呈现淡黄色,且均匀视为染色结果呈现弱阳性(+);颗粒呈现黄色,分布较不均匀视为染色结果呈现中度阳性(++);颗粒呈现深黄或者是褐色,块状视为染色结果呈现为强阳性(+++)。

1.4 免疫组化标准化管理

①检测方法选择。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较多,多为生物素型,非生物素型两类,由于组织中含有内源性生物素,因此会对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干扰,生物型检测过程中,应对内源性生物素进行干扰。②免疫组化操作标准化。现阶段,免疫组化染色包括手工操作、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器操作两种,手工染色时,一定程度上会受实验员因素的干扰。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的问世,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使染色结果可靠性得以保证,对于免疫组化质量控制有益。③阴性与阳性对照。在每次免疫组化染色中,应严格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

2.结果

乳腺组织切片没有出现收缩或者是干裂现象,组织结构细胞形态观察清晰,乳腺癌细胞、炎症细胞均可获得清晰的辨别,经HE染色后,颜色鲜艳,细胞核呈现为鲜明的蓝色,细胞质伊红染色,呈现深浅不同的粉红色,细胞核呈现不同程度的蓝色,对比度鲜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病变组织结构完整,未发生明显的脱片状况,阴性与阳性存在鲜明的对比,阳性物质定位十分准确,背景干净并且十分清晰,没有非特异性染色。结果稳定可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特异性也较强。

3.讨论

近几年,随着临床各类抗体的出现,人们逐渐发现,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临床上免疫组化技术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者不足,病理技术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适当的质量控制,弥补免疫组化的不足,保证临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2]。

曾有研究指出[3],免疫组化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出于确保免疫组化结果可靠性、稳定性的目的,加强免疫组化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对相应质控标准予以制定的意义重大。曾有学者[4]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方面,可能会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展开了总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质控管理细则,并且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琴.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16(11):1700-1702.

[2]孙琪.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的经验和体会[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01):146.

[3]马恒辉,周晓军.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的相关处理和操作[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07):760-782.

[4]林蓁,田甜.免疫组化染色防止脱片几点改进[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01):73-75.

论文作者:敖永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_敖永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