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探索与实践论文_郭浩国

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探索与实践论文_郭浩国

泾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宁夏泾源 756400

摘要:生态修复是土石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必经途径,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加强建设管护;调动积极性,强化监管,建立生态管护体制;积极配合,建立生态修复管理体制。以小促大,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主题词:土石山区;生态修复

泾源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土石山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是“林立悍悍,百泉汇流,林草茂盛,生态和人的半农半牧区”,由于灾害频繁、毁林毁草开荒等,自然杠杆的调节已失去自身的能力,植被毁坏严重,成了“远看绿色犹在,近看秃岭一片”的景象。人们饱尝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恶劣的生态环境、被动惩罚的苦果和教训。全县水土流失面积441.2km2,占农耕区面积的72.2%,年均侵蚀模数5000吨/平方公里,年均侵蚀表土3.5mm,人均水资源1722 m3,亩均水资源125 m3,均低于全国水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酷劣,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顺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转变农牧生产方式,控制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干扰、索取和破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

1、生态环境衰退与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衰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或不全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及土地生产潜力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恶化的现象。对土石山区来说,土层薄,形成一厘米土需要大约300年,植被生长慢,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其恢复是非常艰难的,主要体现在恢复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而且有些破坏是人为不可逆转转的。由此引发水资源、森林资源、植被资源等自然资源危机,以及气候变异、农牧业生态条件的恶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林草植被对侵蚀的控制是最有效的,生态系统衰退就是植被消失,裸露的地面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反过来更加剧了生态系统,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地侵蚀引起生态系统区的土地贫瘠,水资源枯竭,土体结构破坏,造成压埋耕地,切割、蚕食土地,淤积水库河道,破坏水利水保设施,降低土壤肥力,从而严重的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空间,危害相当大。遏制生态系统衰退应加强保护、恢复、重建和维持相结合。停止人为的负面干扰、索取和破坏,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和有效利用,对衰退严重的生态区,采取补栽、补种等重建途径,使其生态逐步恢复。

2、生态修复是土石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必经途径

生态修复重要的是调整生态重建的思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以自然修复为本,进行人工保护、栽植、重建等加速生态恢复,从而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衰退,快速恢复地表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第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也在增加。对土石山区,土层薄,裸露面广,流失严重,尤其近年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完全依靠人工措施难有效控制。加之人力、财力远不能进行大范围的生态重建,只能在小范围、小区域和重点区以小流域形式控制水土流失,不能在更大区域内完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必须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加大治理程度。

第二,目前所进行的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种草对遏制生态环境衰退和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收到一定的效果,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使人们对生态有了新的认识。而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群体,具有多样性、有序性和复杂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目前开展的造林、种草等生态重建,选用树草种单一,甚至有些品种适应性差,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密集性、复杂性和稳定性相比较,更易破坏,从而发生灾害,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土石山区资源相当贫乏区,人工水土保持林投入大,生态效益不明显,依靠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根本之所在。

第三实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建立自然保护区,围栏禁牧、舍饲养畜,在当地起到了生态修复增加地表覆盖的作用,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效果。

3、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生态修复就是恢复植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和无机营养源,而植物的有机活动则可改变土壤,植物对土地覆盖和固定,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环境对生长的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适应环境条件的植物能够繁衍、演替,不适应的就被淘汰。所以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选择相应的生存植物种类,此带的植物群落就会相对稳定。

地处土石山区的宁夏泾源县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差大,相对高差达1334米,在不同海拔范围内,植物的分布截然不同。2800米以上,气候寒冷,降雨多,无霜期短,植被以冷生草甸植物为主;2500-2800米,地势陡峭,气温低,降水多,植被以耐寒性针叶林,树种落叶松和云杉为主;2200-2500米的区域植被以针阔叶林为主;1900-2200米的区域植被主要是乔木为主的乔灌混交林带和灌木丛;1700-1900米区域植被主要是乔本科、灌丛、豆科类草以及农田作物区;沟底河滩区,其植被主要是农田作物和“四旁”林。由此,不同区域的植物分布是有区别的,在植物适应性条件下选择不同林草植被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在水土保持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布置林草植被。

4、生态修复建设管护

对于土石山区,土层薄,恢复治理慢等突出的水土流失现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仅仅靠生态修复措施,而不加强管护,是不能快速实现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目标的,必须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的同时,加强监督管护,才能“留得住,不破坏,不反复,有效益,可持续”,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快速恢复生态。

第一,调动积极性,强化监管,建立生态管护体制。

人是治理管护的关键因素,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共识,强化监管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监察队伍,加强水保行政执法,形成以县预防监督检查站为核心,县、乡、村、队四级监督监察网络。二是建立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队伍。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林草管护技术队伍,加强幼林和经果林管护,改良土壤、水肥管理以及品种改良。

第二、积极配合,建立生态修复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投入保障体制。项目实施要在用好用足国家项目补助资金的同时,动员项目区干部群众投劳出资,并要组织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草等项目资金向生态修复区倾斜,对资金统一使用,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体、国有补助为导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制。二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鼓励个人承包、家庭承包、联户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修复。

第三、以小促大,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在生态建设中要加强管护和治理相结合。确定治理的总体目标,既要发挥人在生态修复中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小促大”,小范围内开发治理,大面积恢复保护,快速恢复林草植被,从而带动流域经济的大力发展,更多的造福于当地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郭浩国,男, 1968年—)。宁夏固原市原州人,本科,宁夏泾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水利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管理和规划工作。

论文作者:郭浩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7

标签:;  ;  ;  ;  ;  ;  ;  ;  

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探索与实践论文_郭浩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