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科 武汉 430000)
【摘要】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现状,探讨中医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认识,及中药单味、中药复方、中成药对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效果,为临床多样化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326-03
Research status about treating Helicobacter.pylori with Chinese medicine
Huang Lei. Wuhan 672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Wuhan, 430000,China
【Abstrac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e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with Chinese medicine,Explore the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ing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single herb medicin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ffect,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iversification to provide evidence.
【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ment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自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与Marshall首次从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来后,一直被认为是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上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或诱因。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包括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其他系统疾病也与H.pylori感染有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2012年的井冈山会议中达成共识,强烈推荐对有消化道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患者根除H.pylori,推荐有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消化道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H.pylori[1]。目前临床多采用的是PPI三联(即PPI+两种抗生素)7d或10d的一线治疗,或是四联(即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补救治疗或再次治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杆菌菌株的耐药性逐年增强,标准的PPI三联治疗的根除率已经降至80%以下[2],包括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几种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的耐药率已达到20%以上,部分药品甚至达到70%。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对此类抗生素的过敏,或是其他的毒副作用如恶心、腹痛、腹胀、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伪膜性肠炎,致使患者不能耐受,从而造成治疗的中断或无效,进一步降低了根除率。因此,标准的西药联合治疗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需要。中医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方面能够通过个体化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另一方面能够协同西药联合治疗那些难治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提高疗效,减少或消除其毒副反应。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纳差、嗳气、反酸甚至呕吐等临床表现,因此,中医多将其归纳为“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等范畴。本病的发作,常认为系由禀赋不足、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及内伤劳倦所致,是以脾胃虚弱为其本,邪毒内侵为其标的本虚标实之证。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即我们所认为的邪毒,脾胃虚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理基础[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脾胃功能正常,人体能够得到后天脾胃的滋养,幽门螺杆菌便不易侵犯胃腑。反之,当脾胃虚弱,幽门螺杆菌趁机侵入人体后,可形成湿热、寒湿、气滞、血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胃脘升降出入失调,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辩证分型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分型,许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至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和诊疗规范,临床中现多采用的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章节中所采取的分类,即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气犯胃、寒热夹杂、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及胃络淤血7型。此外,许多临床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该病的理解进行辩证分型,并总结出其中规律。冯莲君[4]等将210例胃脘痛患者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及胃络瘀滞5型,其中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87.14%)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42.85%)及胃阴亏虚型(54.05%),并通过病理活检发现,胃黏膜局部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坏死越明显,HP阳性率越高。蔡子鸿等[5]将206例慢性胃病患者辩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淤阻胃络型和胃阴亏虚型,并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胃粘膜标本1min快速尿素酶试验2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胃热炽盛型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最为常见。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是有别于临床医学的“见菌治菌”和对症治疗,而是采取体质辨识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6]。一方面,能够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直接杀灭或抑制,起到“邪去正自安”作用。另一方面,中医药注重补虚扶正,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正盛邪自祛”的效果。临床上许多中医药专家根据各自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理解,运用中药单味、复方及中成药进行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中药单味
中药单味方面,现在已有数十种中药被认为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杀灭或抑制的作用,其中包括黄连、黄柏、鱼腥草、金银花、虎杖、牡丹皮、五倍子、丁香、仙鹤草、白芷、白菊花、蒲公英、蛇舌草、马勃、茵陈、紫花地丁、大青叶、花椒、蚤休、乌梅等。不难看出,其中很多都归属于清热类药物,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为“邪毒”的幽门螺旋杆菌侵犯人体后,易于形成湿热或郁热之证。范建华等[7]制备1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对幽门螺杆菌的MIC的测定,发现黄连、厚朴、元胡具有高度的抑菌活性。黄芩、黄柏、白芍、槟榔具有中度抑菌活性。山楂、女贞子等具有低度抑菌活性。并且观察到槟榔、厚朴能够显著抑制细胞空泡化的作用。吴明慧等[8]筛选出6株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耐药株,并用黄连素、大黄素、五味子及黄芩苷4种中药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发现上述中药成分均对体外多重耐药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分别为黄连素12.5mg/mL,大黄素50-200mg/mL,黄芩苷25-200mg/mL,五味子50-100mg/mL,黄连素的效果最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李鸣宇等[9]等制备40种中药浸液,观察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有其中有25种中草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五倍子、丁香、鱼腥草、仙鹤草、川连这5味中草药作用最强,包括青黛、百部、五加皮、红花等15味中草药MIC均>1:1,没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3.2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方面,除了能够增强抗菌作用,提高疗效之外,同时能够发挥随症加减,因人制宜的优势,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和体质特点组方,以达到最优的治疗预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复发机率。目前临床较为广泛运用的中药复方有左金丸、黄连解毒汤、蒿芩清胆汤、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三黄汤、葛根芩连汤、柴胡疏肝散等。
宋和平等[6]通过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抗HP的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取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辩证分型相结合进行分类,脾胃湿热者以三黄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兼肝胃不和气滞,加旋复花代赭石10g(先煎),橘红12g香附12g等;肝郁化火加丹皮10g,栀子10g等;泛酸明显加煅瓦楞30g(先煎),乌贼骨10g;食欲不佳加焦山楂15g,炒谷麦芽各15g;等兼瘀血者加莪术10g,田七10g等;兼阴虚者加石斛15g,麦冬30g,太子参15g等,每剂煎,250ml,取汁每天服用 1剂分次温服连续服用1个月。发现治疗组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赵勇等[10]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治疗消化道溃疡伴有HP感染的病人,发现临床有效率及HP的转阴率均优于单纯的西药三联治疗组,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方春芝等[11]将68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克拉霉素片的三联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黄连温胆汤,疗程14d。停药1个月后复查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P清除率分别为91.2%、82.4%,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停药3月后,治疗组复发率(8.8%)明显低于对照组(32.3%),提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复发机率。周敬蓉[12]运用自拟黄连汤(黄连10g,茯苓15g,枳实10g,陈皮10g,竹茹10g,半夏9g,甘草5g)联合西药三联(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胃溃疡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6%、84%,明显高于单纯西药三联治疗的对照组。
3.3 中成药
3.3.1中成药口服剂
中成药口服剂具有服用方便,易于携带的优点,能够提高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在临床上使用,特别是与西药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严纯[13]予益胃胶囊联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标准三联西药口服,发现其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达70%,明显高于常规的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效果。项忆瑾等[14]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随机分组,对比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连芙胃口服液联合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连芙胃口服液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少。韦晓静等[15]选择102例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改良序贯疗法加荆花胃康胶丸,对照组给予标准的三联疗法,2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4.12%和74.5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5%和26.09%(P<0.05),显示出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胶丸能够显著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3.3.2中成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液以其高效快速、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也广泛应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中。针对于患者自身状况,临床上常选择包括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治疗,取得不错的效果。赵青山等[16]将120例HP阳性的活动性溃疡患者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行标准三联疗法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包含胶体果胶铋的四联疗法治疗。治疗6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其胃镜检查下胃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实验组较对照组也均有明显升高(P<0.05)。
4.缺点及展望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成人中感染率高达40%~60%[17]。探索并找出最为有效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单味中药、复方、成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独使用西药中的不足与缺陷,已成为除西药抗生素治疗外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开始广泛运用。但目前中医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及研究时间尚短,对其诊断标准、辨证分型、药物疗效评价等缺乏客观的、统一的标准,中医实验及临床研究仍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型治疗、确切的疗效和如何组合根除方案,尚有待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更多的研究去验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两者结合,不但能提高疗效,还能有效的缓解症状,降低不良反应。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探索出高效、低毒、并且价格低廉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法,使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更加科学规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胃肠病学,2012,17(10),618-625.
[2] Chuah SK, Tsay FW, Hsu PI, et al. A new look at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therap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17:3971.
[3] 陆为民,单兆伟,沈洪.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考[J].中国中西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32-233.
[4] 冯莲君,延文.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105-106.
[5] 蔡子鸿,洪清娴,肖冰.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两种检测的相关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9):7-9.
[6] 宋和平,董智平,曹烨民等.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61-462.
[7] 范建华,吴瑾,张羽等.抗幽门螺杆菌的中药治疗价值探索[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5):234-237.
[8] 吴明慧,黄衍强,黄赞松等.黄连素、大黄素、五味子及黄芩苷对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株的体外抑菌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0):3247-3251.
[9] 李鸣宇,朱彩莲,刘正.40种中药浸液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4,21(8):33-35.
[10] 赵勇,邱峰.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38-40.
[11] 方春芝,冯福洪,高彬.黄连温胆汤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2):204-206.
[12] 周敬蓉.黄连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胃溃疡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37-38.
[13] 严纯.益胃胶囊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1):61-62.
[14] 项忆瑾,林江,朱梅萍等.连芙胃和口服液结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2):34-37.
[15] 韦晓静,钱韶红,王丽等.改良序贯疗法联合荆花胃康丸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4):191-193.
[16] 赵青山,陈玲.中药制剂丹参结合三联疗法与四联疗法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36-37.
[17] 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65-270.
论文作者:黄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2
标签:幽门论文; 杆菌论文; 螺旋论文; 螺杆论文; 脾胃论文; 中医药论文; 中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