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理性思考_数学论文

对数学课中动手操作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课中论文,数学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三种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动手实践,落实到课堂上,更多的是动手操作。由于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性,那么如何组织高效的动手操作活动呢?这需要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同时对于动手操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有理性的分析。一方面,用理性的分析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操作现象作理性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

根据人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中的理性思考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别是操作层面,直观推理层面,操作与知识间的联系层面,操作、图示与知识间的联系层面四个维度。前两个层面是后两个层面的基础;后两个层面是前两个层面的提高与发展。本文将从四个理性思考层面出发,结合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实例作简要的分析。

一、操作层面的理性思考

数学课堂上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操作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可是,当课中操作现状与我们的课前预设相去甚远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课堂实例。

在学习三年级上“可能性”时(本文所指的教材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可能性”的意义,笔者设计了“摸球”活动:在一个暗箱中放入2个白球与5个黄球,任意摸一个,摸10次,把摸到球的颜色情况填入下表(每次把摸到的球再放入暗箱中)。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生进行操作后,反馈时一名同学汇报结果如下: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颜色 白 白 黄 白 黄 黄 白 黄 白 白

当出现这种结果,我们该怎样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作下列两点分析:

1.课前是否预设到这种结果?在我们成人的知识经验中,摸到黄球的概率比白球高,因此摸到黄球的次数应该比白球多。这是理论上的结果,可课堂上却恰恰出现了与“理论结果”相悖的结果。这种结果如果在课前没有预设到,就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2.这种结果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大概率事件与小概率事件都可能发生,但是,随着频数的不断增加,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将大于小概率事件。上述同学的操作结果,只是小概率事件的一个例子。

鉴于上述两点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多组操作加以弥补。不妨作这样处理(引导):这是××同学操作的结果,那么你的结果是怎样呢?请你汇报一下。老师先汇总每组同学的操作结果,再汇总全班同学的操作结果,最后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随着频数的增加,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这种思考模式我们可以用右图简要表示。

二、直观推理层面的理性思考

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还会出现与我们视觉相悖的结果。“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是实”。当出现这种“假象”时,只要我们合理分析成因,必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设计了下列操作:提供长度不一的三组小棒,围三角形,根据围的情况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一组:4cm5cm8cm

第二组:4cm5cm9cm

第三组:4cm5cm

10cm

通过操作,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种情况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第三种情况不能围成。而争议会出现在第二种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其中,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用这三根小棒围的图形如上。

笔者也实际操作过,用这三根小棒确实可以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当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等于较长的线段时,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当得出这一结论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很显然,从理论上说这三根小棒是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的,而实际操作中确又发生了能够围的现象。细细思考,我们会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小棒是有粗细的,而这种现象反映了“动手操作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差异”。

2.产生这种结果该如何处理?显然,这种结果是学生实际操作得出的,要让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可以围成”改变为“不能围成”,必须要有让他们信服的理由。基于上述两点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自制的教具演示,借助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直观的推理,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首先,自制教具

在一块木板上,钉一根30厘米长的木条,两端固定;其中一端钉一根18厘米的木条,一端固定,一端可以活动;另一端焊一根可以伸缩的电视天线。

其次,通过演示操作教具,引导学生思考。

操作一 当电视天线为10厘米时,能不能转围成三角形?为什么?(不能)

操作二 不断拉长天线,当天线的活动端碰到18厘米小木条的活动端时,问:这时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天线的长度是多少?(完全重合,不是三角形。这时天线的长度是12厘米。)你发现了什么?(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操作三 想一想,如果继续拉长天线,会怎么样?(稍作停顿后,学生发现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拉一拉,果然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想:需要拉多长就能围成三角形了?(比12厘米多一点点,让它凸起来就可以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演示自制的教具,一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们很容易得到:当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时,三条线段虽然是首尾相连的,但是完全重合的,不具有三角形的特征,因此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是学生根据操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经过思考后作出的结论。尤其是在第三步操作前,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继续拉长天线,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实际,进行合理的推理,再由演示验证他们的推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考无处不在,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理性思考,才矫正了他们先前的“错觉”,弥补了动手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操作与知识间的联系层面的理性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而要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必须使动手操作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操作,在学生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有余数的除法”时,可采用“分豆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书上例题为: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上述情境虽然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但不易于操作。因此可以借助“分小豆”,让学生加以理解。引导:有23粒小豆,每5粒摆一碟,结果会怎样?

列式:23÷5

先让学生说一说23÷5的意义,然后开始用“分豆子”的操作来演示分得的结果。笔者曾先后两次上过这一内容,也都让学生分豆子,由于指导思想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现实录如下:

第一次操作:

师:把23粒豆子,5个5个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动手分,不一会儿)

生:我发现可以分成4份,还多3粒。

师:其他同学分的结果和他相同吗?

生(纷纷说):相同。

师(归纳):真不错!可以分成4份,说明商是4,还多3粒,我们可以这样表示。[板书:23÷5;4……3]这里多出的一粒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接着用类似的习题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第二次操作:

师:把23粒豆子,5个5个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动手分,不一会儿)

生:我发现可以分成4份,还多3粒。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分的情况说完整吗?

生:把23粒豆子,5个5个分,可以分成4份,还多出3粒。

师: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板书:23÷5=4……3]

这里多出的3粒,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师:看着板书,结合你刚才分小豆的情况,请说一说23、5、4、3的意思。

生:23表示我们要分的小豆总数,5表示5粒一份,4表示得到的份数,3表示还剩3粒。

师:如果再加1粒小豆,同样分,你又发现什么?

生(操作后):多出了4粒。[板书:24÷5=4……4]

师:如果再加1粒小豆呢?

生1(操作后):多出了5粒,余数是5。

生2(急急地):不对不对,多出5粒,每份还可以再分1粒。商应该是5,没有余数了。

师:是这样的吗?请你再分分。(生操作验证,确实如此)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短暂的停顿后)生:我发现,当余数和除数相同时,商可以再增加1,而余数却没了。

师:真了不起啊!

通过比较上述两次操作,我们根据操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可以做出以下思考:

1.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这里的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尤其是对余数的认识。因此,这里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但从效果来看,显然,第一次操作只是表面现象,是为了操作而操作,不够深刻。只是让学生看见有多余的小豆,就马上归纳,进行练习巩固,有一种“皮肉分割”之感。而第二次操作引导学生把操作的结果与所学的知识——有余数除法算式结合起来观察,发现其中的关联,把“操作与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了高效的认知联系。不但如此,还让学生在小豆总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操作,不断刺激学生的感知,加深了他们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2.操作,除了为学习新知服务外,还可以生成什么?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很多老师把它的功能仅仅定位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上,是一种辅助手段。其实不然,很多的动手操作,只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可以让它发挥更大的功能。如上述第二次操作,当小豆总数增加2粒时,学生发现:这时余数与除数相同,商可以再增加1。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而这个发现又是那么自然,是学生不断操作、水到渠成的结果。

四、操作、图示与知识间的联系层面的理性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有一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单靠操作不能完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这时需要借助图示,即“数形结合”,把操作现象用图示表示出来,再从图示中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揭示事实本质。可以说,这里的操作难度更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归纳能力。

如在教学五下第六单元统计中的“打电话”时,就需要采用这种方法。

课本中的例题为: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列操作步骤:

第一步:真人演示(也可以用小磁铁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第一分钟打过电话的人,在第二分钟、第三分钟……还可以再打。这一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第二步:冷静思考、画图示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用图示法把整个打电话的过程表示出来。

第三步:反馈图示,选取简洁、明了的加以展示。如图(人数包括老师)(图见48页)

第四步:引导学生观察上图,有什么发现?不难看出,包括老师在内,每个时间段内获得消息的人数刚好是2的倍数,并且经过几分钟,就是2的几倍。

第五步:总结提高,如果过了n分钟,共可通知到多少学生?运用规律可知是(2n-1)人(去掉老师)。

分析上述课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与学生的思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1.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理性思考分三步:首先从演示中获取初步的信息,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是用图示把演示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来。这一步是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再次是归纳总结阶段,从图示中得出规律,并应用规律加以验证。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始终思考“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能较好地理解、掌握以及应用?”

正因为师生之间都有“思考任务”,这个任务也就是“教与学”的内趋力,才使操作、图示和数学知识能够紧密结合起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思考:如果只有操作而没有图示,学生能轻松发现打电话的规律吗?显然是不能的。可见,这里的操作、图示缺一不可。

我们要明确:任何动手操作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只有我们教师时刻思考怎样的动手操作有价值,才能推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如果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采用一些没有思想性的操作活动,不但使操作失去了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总之,动手操作,需要理性思考护航!

标签:;  ;  

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理性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