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及其实现_自我认识论文

人的自我及其实现_自我认识论文

人的自我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物中的最高存在者。他不仅现实地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人处在与自然、社会和人自己的复杂关系中。为了生存人要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人要认识外在的自然世界;为了取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人要认识社会;进而,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人还要不断地反躬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在物质生存的基础上,我还想干什么,还应该追求什么”,为此,人还有一个关于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所指出的:“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即使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①

一、“认识你自己”——什么是人的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高于动物的一个主要特点。康德认为“人能拥有自己的自我表象这一点,使人大大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因此人才是个人,又由于意识在人可能发生种种变化的情况下具有统一性,人才始终是个人,亦即有身分和尊严的、不同于物——例如无理性、可以任意处置和支配的动物的存在物。”② 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意识到并说出“我”的存在物。人不同于物在于他不仅存在(生存),而且对自我的存在有所反思。正如一些哲人所言,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是人的立身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④,因此,对自我的认识,是人之为人的独特的生存特性,是人类诞生以来与人的生存相伴而生的人的活动。人是什么,人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存,这些是自古以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人的问题。

所谓人的自我,就是人对“我是谁?”的认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并说出“我是人”或“我是作为人存在的”。但是,人虽然有关于“我是人”或“我是作为人存在的”这种自我意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人”、对“作为人存在”有了确切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自己是什么,都能明确回答说:“我是人”或“我是作为人存在的”;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或“作为人存在的人是什么?”就往往不能确切地回答。可见,人关于“我是人”或“我是作为人存在的”这种自我意识,同人对“人是什么”的自我认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⑤

知道人是什么,按照人的标准去做就简单了,问题在于人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的没有固定本质的存在物。所以,对于人是什么、我们是谁的认识也是最熟悉而又最困难的问题。“从最古老的时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力求认识自己,但是人们也承认,这是极其困难的。真正的自我认识,似乎是最难获得的认识。它本该是最容易的,因为再没有什么东西比人自己更接近人的了;然而正因为这种接近,这样一种认识绝不可能是一件冷漠的事,或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了,于是,在生存中最接近的东西,也许正是在理解中最遥远的东西。在现代,我们在人是什么或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的理解不一致,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时代彼此冲突的各大意识形态,反映出对于什么构成了真正的人类生存的不同理解。”⑥ 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人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而且还同时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和精神文化存在物。人是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存在和思维的统一体。人介于物和神之间,既有物性也有神性或先有物性后有神性,既是物又不是物,既是神又不是神,既是东西(thing)又不是东西。“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人来源于物而趋向于神,人是一种发展的存在物。人是靠发展来生存的,没有发展人就难以生存,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未特定未专门未确定的存在物。与动物相比,“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于一把锁。动物的感觉器官也同样如此。这种特定化的效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动物在各种形势下的行为。然而,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在远古就未被特定化(人的食物也是如此,人的牙齿既非食草动物的牙齿,亦非食肉动物的牙齿)。所以,人在本能上也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因此,人没有专门的生育季节,人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相爱生殖。”⑦ 人的原始特性是:生理结构上未特定化,反应机制上未确定性,生存功能上不完备性。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⑧ 因此,“人较动物而言,在本质上是非决定的。此即人的生命并没有遵循事先决定的路线,事实上自然只是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一半尚待人自身去完成。”⑨“所以,人必须依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解决的问题,他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作为一种必然性,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的结构之中”。⑩ 未完成性和可塑性表明人是不确定的动物。能否成为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偶然性、复杂性。现实的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是易变的和可塑的——人们可以作需要超出他之外的事情。人可以退化到动物,也可以上升到神性的高级阶段。由于人的复杂性,哲学史上,对人的自我有不同的认识,侧重于人是精神的存在,认为“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是不属于我的本质的”;侧重于人是物质的存在,认为“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实体,肉体的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12) 在马克思看来,人既不是单纯的感性物质实体,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实体,而是一个在从事着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社会的现实主体,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人通过自己的自我塑造活动,不断地生产社会、生产文化,创造历史(这也就是不断地在生产和创造人自己的存在状况,同时也是在不断追求和发展自己的新的规定性。人是在不断再生产自己再创造自己的。而人的非特定化、未确定性及可塑性,又决定人不会使自己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也不是按照某种已有的现成的规定性来再生产自己、再创造自己,而总是力求在世世代代的历史进步中,不断追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规定性。“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3)

人的自我就是人本身,人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生成变化的。人的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不同形式,物质自我是人的先天存在,它服从自然物质的变化规律;社会自我是人的现实存在,它服从人的有目的活动规律;文化自我是人的理想存在,它服从人的自由活动规律。物质自我是人已是的我,社会存在是人正在生成变化的现实的我,文化自我是人趋向的并不断实现的理想的我。

二、善待你自己——自然存在是人的物质自我

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以自然物的形式出现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4) 自然存在是人的物质自我,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表现为人的身体和肉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物质世界的一种,这是和其他存在物一样的。人的产生是自然物质变化的结果,在则为有,死则为无,人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当下此在的身体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我。没有身体也就没有我的存在,其他的社会自我、文化自我都无从谈起。

自然存在的物质之我服从大自然的基本活动规律。维持自身肉体的存在是人和动物一样的本能需要,是自然赋予人的,不学而会的,如人生下来就有基本的新陈代谢功能,身体内部血液的循环、心脏的跳动都符合自然的内在规律。人的基本活动就是维持自己生命的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在一定意义上吃、喝、性行为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也有“民以食为天”和“食、色,性也”的说法,饮食和男女关系是人的基本生理特性,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饮食的目的是维持个体人的生存,男女性关系是维持类的繁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15) 以维持身体存在的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生产劳动不要说停止一年,就是停止一个星期,其生存也难以为继,这是连小孩都懂得的道理。没有劳动,人就无法生存。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同样如此,生存活着是人的首要目的,谋生是人生存的第一活动。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都是讲自然存在对人生存的前提性。因此,人要生存,善待自己的身体是非常必要的。通常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也是从这一意义上讲的。所以现代人已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的物质之我对自我生存的重要性,有人将人生比作一个数字,认为身体是一,成就、金钱、财富、地位、妻子、孩子等等都是一后面的零,有了一,后面的零可以不断地增加,但如果没有前面的一,则后面所有的零都是无效的。这种比喻较形象地说明了身体之于人生的基础地位。

自然存在作为物质之我,是人的自然人状态,是人自我实现的第一步,即首先获得身体的我存在,这一步主要是依靠自然遗传来决定的,因为我生下来是什么样子不是我自己能决定的,正如存在主义所说:“我们猛地发现自己就在这里,没有人请我们来;也没有人‘准’我们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没有挑选过父母。我们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历史时代、一定的社会、带着天赋的一定的遗传结构,被我们的父母生养出来的——而且必须按照这一切去过我们的生活。因此,人生的起点就象投骰子一样,它的偶然性深深植根于一些无法逃避的事实中”。(16) 客观地讲,我是什么样的,第一步是由自然决定的,如生来目盲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生来耳聋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音乐家,生来智障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思想家。承认人的自然存在对人的自我实现的前提性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

三、发展你自己——社会存在是人的现实自我

物质自我是人的自我的基础,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人的生存特性上的未专门化未确定性未完成性,决定着人仅仅靠自然遗传还难以在自然界维持生存,所以,人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来发展自己。只有在社会中结合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从事一定的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才能保证自己的物质存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7)“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存在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18) 因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如果人的存在离开了社会,那他“要么是只野兽,要么是个神”(亚里士多德语)。人的生存与动物的孤立状态不同,动物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是通过生物遗传一次从亲代那里获得的。而一个人刚生下来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或是一个可能的人。人作为人,作为现实的人,是后天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

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中存在,并通过参与社会的活动表现其在社会中的存在,他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自然力量、自然素质、自然潜能,即他的天资、天赋才能作为一种自然的基础,形成和发展出他自己的人的特性和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中,在社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塑造出现实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带着自己的固定的本质而来,而是在现实的社会中依靠社会的环境和个人的努力不断生成和变化着自己的本质,人的社会存在形成了人的现实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人是什么样的是和他们的生产活动相一致的,既和他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怎样生产相一致。

人的自我及其实现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物,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自在存在方式,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人的自然存在不断向人的社会存在、文化存在转化,人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生成人的自我。人在社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使外在于人的劳动对象发生变化,而且使人本身的身体自然也发生变化,即所谓的“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劳动首先是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行为。在这个行为中,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和自然相对立。为了占有物质,赋予物质以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人就使他身上的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力量发挥出来。”(19) 生产劳动是人的主要社会活动,人的社会生产劳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容。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20) 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21) 人的“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22) 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产过程。”(23)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就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24)

一般来说,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了社会,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但在从出生到会说话,会说我并有了自我意识这个阶段,人的自然属性还占主要方面,人还以自然人的状态为主,人的自我还是自然之我。从有了学习意识,上幼儿园接受教育一直到学历教育的终点博士毕业(不同的人接受教育程度不同随时可以结束这个阶段),参加社会工作,有了社会职业,成为农民、工人、教师、医生、护士、军人、编辑、记者、公务员、飞行员、科学家等,算是完成了社会化过程,实现了人的社会自我。社会自我的活动以从事有目的社会劳动而维持物质自我的存在为主,功利性的目的活动是生活的主要内容。

社会自我是人的现实存在的我,是正在生成变化的我,它服从人的有目的活动规律,按照自己的目的理想和规划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塑造自己提高自己,使自然之我不断向着文化之我,向着人的本质自我生成变化。社会自我是人的本质自我形成和实现的关键或重要环节,没有社会活动着的我的努力,自然之我只能保持自然状态而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如印度狼孩。而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使有很多生理缺陷的自然人,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当今英国皇家科学院士世界著名宇宙物理学家霍金,是一个高度身体残疾的人,高位截瘫,不能象正常人那样活动,从物质存在的身体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但因为学习,渊博的知识和发达的思维能力确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人,他实现了自己的真正自我。另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的美国著名人物海伦·凯勒也同样说明了社会活动或社会存在对人的自我实现和形成的决定作用。她一岁半就丧失视力、听力和言语能力。但他从七岁起,在她的家庭教师教育下,通过十四年的刻苦学习而一举考上著名的哈佛大学,并成为掌握五门语言、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一生著有十四部著作,其中,《我生活的故事》(1902年)风靡一时,被列入英语文学经典之林,销量至今不衰,印刷版数已不复计算(仅1902年至1980年即达24版之多)。1959年联合国曾专门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25)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改变气质”。我们说,学习改变命运,社会化的活动塑造了人的自我。在实现社会自我的过程中我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学习和教育是发展自己,形成自我的重要途径。“人天生是一种学习的动物”,这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大脑)和文化属性所共同决定的。学习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学习和创造这一本质属性,让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脱颖而出,超越了动物界,成为世界的主宰。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个没有经过文化意义上学习的人,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人”,或者说不是一个完全的“人”。学习决定人成为人。

四、成为你自己——文化存在是人的理想自我

人的本质是生成的,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脱离物性的神),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文化人、学习人。人类不但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诉求,而且人的生物本能也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存在是人之为人的自我,是人的理想自我,它服从于人主体自由规律,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创造性和自由性。成为文化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人真正的自我实现。

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物,不仅表现在人的谋生活动要靠发展自我,从事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物质存在,而且表现在人不仅存在,而且生存。人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上,还要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的先天本能之一,人不仅有物质性的功利需要,人还有非功利的自我需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是因为人有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很大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6) 人在从事生产劳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还有满足精神需要的求知活动如科学艺术创造,有愉悦身心展示自我个性的旅游体育等审美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功利性的物质利益,而是非功利的精神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活动,无功利的功利活动,是人之为人的自由创造活动。人在这种活动中不是为了什么,没有现实的具体的目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求得一种自我的感受和体验。文化自我是人的个性自我,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个性是一个人的真我,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自我就是一个人的个性自我,本真自我。实现个性自由就是一个人的真正自我实现。

人的行为活动根源于人的需要,人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还有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有五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7)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可以说是人的物质存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可以说是人的社会存在的需要,而只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人的文化存在的需要。人的精神文化特性,使人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生理的物质需要,人还有实现自我的理想和信念等精神文化需要。即使是与动物一样的生理需要,也体现出人的文化特征,如在饥饿时人对食物的需要和动物是一样的,但人的尊严需要使人能够在饥饿时不受“嗟来之食”;生命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但人为了理想信念可以牺牲生命。“生,人之所欲也,义,人之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芬),人的精神人格需要使人“可杀而不可辱”。

文化存在是人的理想自我、本真自我,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一切活动的真正目的所在,是人的真正自我实现。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即更为成熟、更为完满的人)的定义是: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28)“自我实现的人所献身的事业可以解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而不是指达到工作本身之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是指机能上的自主。这些事业之所以为自我实现的人所爱恋(和内投),是因为它们包含着这些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最终所爱的是价值而不是职业本身”。(29) 在自我实现的人那里,工作与娱乐没有明显的区别了。他的工作就是娱乐,他的娱乐就是工作。如果一个人爱他的工作,从中得到愉悦,这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其他活动可与它相比。他热切地追求它,每次休息后都急切地回到它那里去,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劳动已经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确证。

注释:

①③④(2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5、3、8、43页。

②(11)科恩:《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55页。

⑤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页。

⑥刘小枫:《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0~51页。

⑦⑧⑨⑩[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228、80、228~229页。

(12)袁贵仁:《马克思主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14)(15)(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8~79、172页。

(16)麦基编《思想家》,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3页。

(17)(21)(22)(23)(2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126、128、131、120、96~9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5页。

(27)(28)(29)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215页。

标签:;  ;  ;  ;  ;  

人的自我及其实现_自我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