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浅谈当代哲学的转型--论哲学与哲学的内在循环关系_哲学论文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浅谈当代哲学的转型--论哲学与哲学的内在循环关系_哲学论文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略论哲学观与哲学的内在循环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笔谈论文,这个时代论文,当代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2)06-0005-22

讨论哲学观,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哲学观与哲学的关系。二者究竟是如何相互 影响和作用的?二者的理论性质和功能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者各自的理论有效性范 围和边界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如何恰当地理解哲学观的理论定位,影 响到哲学观与哲学之间能否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并因此影响着整个哲学的发展。

一、“等级关系”、“平行关系”还是“内在循环关系”:三种基本观点

对于哲学观与哲学二者的关系,目前国内哲学界已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分别 概括为“等级说”和“平行说”。

所谓“等级说”,就是认为在二者关系中,哲学观拥有首要的、基本的地位,具有总 揽全局、以一驭万的特殊意义,这种观点认为:“每个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 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的首要问题,并以自己的哲学观去创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以追 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标志的‘哲学观’问题,这不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 ,而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或 者说,人们对哲学的其他所有问题的理解与解释,都取决于对‘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 哲学观问题的回答”[1](P22)。按照这种观点,哲学观在全部哲学研究中具有最重要、 最核心的地位,一切其它哲学问题的研究都依附和从属于哲学观,与其它哲学问题相比 ,哲学观在“等级”上、在“价值序列”上占据着制高点或者说具有第一位的优先性, 它能“决定”和“制约”其它哲学问题,起着“纲举目张”的统帅作用。

所谓“平行说”,就是认为,与其它哲学问题相比,哲学观并不具有等级上或价值序 列上的优先性,它只是多种哲学问题的“其中之一”;哲学观或者说“哲学的元问题” 固然重要,但是它并不高居于全部哲学体系的顶端,可以对其它哲学问题产生“控制” 和“统帅”作用。这种观点认为,“在哲学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在这 个意义上,哲学的元问题并不具有绝对性,它是相对的”[2](P22)。这也就是说,哲学 观的问题虽然有其特殊之处,但它与其它哲学问题的关系是“平行性”的,而不是“等 级性”的。

可以清楚地看出,“等级说”与“平行说”代表两种不同的倾向,前者所强调的是哲 学观与众不同的“优越性”,后者所强调的是哲学观与其它哲学问题的“平等性”。

在本文,笔者试图提出上述两种观点之外的第三种观点,即“内在循环说”,认为哲 学观与其它哲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是“等级性”的,也不是单纯“平行”的,而是 “内在循环”的。其基本看法是:哲学观与哲学其实是一种内在缠绕的关系,它们之间 存在着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哲学观的确立必须以对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为条件,具 体哲学问题的展开又必须内在地以哲学观的自觉为前提,离开其它哲学问题研究,“哲 学观”则“空”,而离开哲学观的领悟,“哲学研究”则“盲”。因此,哲学观必然内 在生成于对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和阐发,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也潜移默化地体现和渗透 着哲学观,二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也互为结果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一方 面,“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学”,另一方面,“哲学”的奥秘又在于“哲学观”。 正是通过这种“内在循环”运动,既推动着哲学研究的深化,又推动着哲学观的自我跃 迁,从而促使哲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学

这是哲学观与哲学内在循环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它所表明的是,哲学观并不是外在于 具体哲学研究的外在权威,更不具有在哲学之外支配具体哲学问题的话语霸权,恰恰相 反,哲学观作为对哲学的自我理解和自觉意识,只有在具体的哲学研究过程中,在对具 体哲学问题的阐发中才能够获得,离开后者,所谓哲学观只能是无源之水,成为缺乏真 实内容的抽象和空洞的教条。就此而言,哲学观是“内在于”哲学和具体哲学问题研究 的,或者说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学。

首先,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的简单事实,即总是先有哲 学和具体哲学问题的研究,然后才可能有对哲学的自我观照和自我反思,即才可能有哲 学观,而不是相反。最早的哲学家在追问“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本体”等具体的哲 学问题之时,并非一开始就在一种自觉的哲学观的引导下进行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 上学》作为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哲学观”问题的专著,是在哲学经历了 几百年的发展和积累,留下了大量哲学的原始材料之后才成为可能的。因此,亚氏在该 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 批判的基础上,才引申和发挥出他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并形成其哲学观。离开了前辈以 及自己对许多哲学问题的专门探讨,亚里士多德根本不可能发表那些至今仍脍炙人口的 关于哲学本身的论述。

其次,从每个哲学家的哲学观生成的角度来看,哲学具体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 是一个酝酿和生成哲学观的过程,哲学观不是脱离具体哲学研究,在它之外和之上的另 一双“眼睛”,而是哲学问题的具体研究中所内蕴和升华出的一个自然的结果。看看历 史上的大哲学家,当他们在提出、解决和论证各种重大的哲学问题时,他对哲学本身的 理解,即其哲学观实际上已与这些哲学问题同时托出和同时显现了。当柏拉图追问世界 的根据和本体,并把这种根据和本体归结为超感性的“理念世界”时,他那影响着整个 西方哲学史的“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观也便一同被奠定并一同被揭示出来;当笛卡尔试 图以“我思故我在”为阿基米德点来演绎出其全部哲学体系时,他那影响整个近代哲学 的认识论哲学观也便随之彰显和涌现出来;当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进行细密沉思和 曲折阐发之时,他自成一格的存在论哲学观也便呼之欲出、同时“在场”了。从此角度 来看,哲学观的形成过程与哲学的具体研究过程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同一个过程。

最重要的是,从学理的角度来看,哲学观的内容与哲学家对基本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分 不开的。一个哲学家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其哲学观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容, 哲学观的内容内在地蕴含在哲学家具体的哲学观点之中。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确定了哲学 观的性质、规立了哲学观的方向、包含了哲学观的基本旨趣,或者说,哲学家之所以如 此理解哲学,之所以有这种哲学观,是因为他是如此来“做”哲学。当柏拉图提出其“ 理念论”时,“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哲学观也便自然地成为这种“理念论”哲学的题 中应有之义,在“理念论”中,其哲学观的基本倾向和思想旨趣就已经被确定了,其哲 学观的思想内涵和主张就已逻辑地蕴含其中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 对20世纪哲学影响深远的哲学观:“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不是一门学 说,而是一项活动”[3](P48),如果追根溯源,就不难发现,这种哲学观的基本思想在 维特根斯坦此前所阐发的独特的“世界观”、“语言图像论”、“逻辑涵项”等理论中 实际上就已经逻辑地被规定好了,这些具体的哲学理论为他的哲学观确定了基调,提供 了背景,规定了意趣。哲学史上之所以存在各不相同的哲学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 同哲学派别对一些最重大的哲学问题有着一些根本性的分歧,对待和解决“存在论”、 “认识论”、“价值论”等重大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哲学观的不同取向 和主张,例如海德格尔的哲学观之所以区别于柏拉图的哲学观,最深层的原因就在于他 们对“存在”问题的截然不同的阐释。可以说,哲学研究是哲学观的“本体”和“依据 ”,离开前者,后者将成为无根之萍。

从上述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哲学观的发生,从哲学观的生成,还是从哲学观的 内容来看,哲学研究和具体哲学问题的探索都构成了其内在的根据。离开具体哲学问题 的展开,所谓哲学观将成空中楼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 学。

三、哲学的奥秘在于哲学观

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学,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便是,哲学 的奥秘也在于哲学观,它所意指的是,哲学观是哲学理论精神的凝聚,它把发散在各个 具体哲学问题探讨中的哲学思维集中起来,进行一种收敛性的反思,以使自己的整个哲 学思想获得一种内在的巩固性和坚实性,并且为具体的哲学研究工作提供一种自觉的阐 释和辩护。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展开和论证哲学问题?为什么采取“如此这般”的 思维方式和理论态度?为什么“如此这般”地来“做”哲学?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从哲 学观出发,都将获得一种高屋建瓴的澄明。学观犹如一束普照的光,使这些问题在一种 反观自省的态度中获得重新的体认。在此意义上,通过哲学观的自觉领会,将使整个哲 学获得一种更高的自明性、贯通性和彻底性,哲学的奥秘在于哲学观。

首先,哲学观将为具体的哲学研究提供合法性证明,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和 “为什么要这样搞哲学”这些对于哲学具有安身立命意义的重大问题,从而保证了整个 哲学的自我融贯性和统一性。在对哲学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时,哲学思维驰骛于逻辑推演 和概念构建,沉迷于对具体问题的细致讨论和阐发,它并不对“为什么要研究这些问题 ”和“研究这些问题的方式是否合理”等进行反观自问,也就是说它缺乏对研究这些问 题的合法性进行自我澄清,这就使得具体哲学研究的正当性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按照 通常的理解,所谓“哲学观”,最主要的是要回答“什么是哲学”或“哲学是什么”的 问题,这种提问方式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即“哲学观”似乎要为人们理解哲学提供一种 普遍性的客观知识。然而究其实际,历史上每个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大相径庭, 充满个性和差异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当他们提出“什么是哲学”或“哲学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用意并不是试图提供某种关于哲学的普遍知识,而是要为自 己具体的哲学研究提供合法性申辩,为“我为什么如此进行研究”提供理由和根据,即 证明他们自己所关注的哲学问题、对哲学问题所展开的论证、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具有 完全的正当性。在此意义上,哲学观使整个哲学获得一种自我融贯的合理性,使哲学家 们的哲学真正成为在逻辑上彻底的理论。

其次,哲学观是全部哲学研究的理论旨趣和理论精神最集中的表达,它以一种凝练的 方式反映着哲学的思想底蕴和真实意图,显示着哲学家所获得的最根本的哲学识见和所 达到的原则高度。就此而言,哲学观既是全部思想体系的序言,又是全部哲学研究的结 语;既是哲学研究的逻辑开端,又是哲学研究的逻辑归宿,因而对于哲学理论来说具有 十分特殊的意义。我们每每有这样的体验,一想到或提到某位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时候 ,最直接映入我们脑海或者给我们产生最深印象的往往不是某个具体的哲学观点,而是 其关于哲学观的经典论述。例如,一提到康德哲学,我们马上想到的是“我能知道什么 ”、“我能做什么”、“我能希望什么”以及“人是什么”等著名的康德课题;一想到 马克思哲学,我们最亲切的莫过于“以往的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一想到现代分析哲学,最熟悉的就是其“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就是进行语言批判”等哲学宣言;一想到怀特海,我们最先浮现于脑际的是他“提 出一种世界观,也就提出了一种宗教”,“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史 ”等名言;一提到海德格尔哲学,我们印象最深的常常是其“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 等对于哲学观的论述,等等。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关于哲学观的论述 凝聚了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揭示了哲学家最深层、最真实的理论信念和理想,标志着一 个哲学家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在此意义上,哲学观犹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画龙之点睛,为 整个哲学增加了最富灵性的一笔。

最后,哲学观一旦形成,对于具体的哲学研究的展开和深化将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我 们在前面曾论述过,哲学观的内容根植于具体的哲学研究,但另一方面,一旦通过具体 哲学研究,升华和炼出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又会反过来对于进一步的哲学研究产生积极 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作为一种理论纲领,开一代之风气,对后继者的哲学 研究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20世纪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 哲学运动,它囊括和汇聚了一大批具体观点不尽相同的杰出的哲学家。之所以如此,与 其创始人的哲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胡塞尔那“回到事实本身”的哲学精神,那种 认为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哲学的伟大 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 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的哲学信念, 把来自各个方向的哲学家凝聚在一起,从而促成了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维特根斯坦 在《逻辑哲学论》和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里所表述的哲学观则成了整个分析哲学的 基本纲领,这些哲学家们具体的观点充满异质性,但在如何“看”哲学,如何“做”哲 学上面却保持着基本的一致,正是这一点维系着“分析哲学运动”并使之成为可能。在 此意义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哲学观往往构成一个哲学派别、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的旗帜 ,对于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哲学观对于哲学的存在、深化和推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 作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凝结着哲学的奥秘。

哲学观的奥秘在于哲学,而哲学的奥秘又在于哲学观,这就是哲学观与哲学的“内在 循环”关系。这种内在循环关系启示我们:哲学观既源于哲学又超越哲学,哲学既受惠 于哲学观同时又支撑着哲学观,哲学观离开哲学则空,哲学离开哲学观则盲,因此在阐 发哲学观时,必须以具体的哲学研究为根基,而在研究哲学问题时,又应时时保持对于 哲学观的自觉。只有通过二者的这种良性的“解释学循环”,哲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 健康发展。

标签:;  ;  ;  ;  

关注我们时代的哲学--浅谈当代哲学的转型--论哲学与哲学的内在循环关系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