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汉字东西方传播漫谈论文_陈冲冲

跨文化背景下汉字东西方传播漫谈论文_陈冲冲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泰安 250300)

摘要: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汉字的传播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本文对跨文化背景下汉字东西方的传播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跨文化;汉字;传播

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中国,受限于人类的科技水平,中外文化交流以东方交流为主,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国家掀起了“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字也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

1.汉字在古代东方的传播

古代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和文化输出者,汉字的传播十分广泛,甚至一度成为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官方文字,并影响至今。朝鲜作为中国的陆上邻邦,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国的藩属国。在较早时期,汉字主要依靠有铭刻汉字的瓦刻、钱币等器物在朝鲜半岛进行传播。到了隋唐时期即朝鲜的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时代,大量佛经、史书等汉字书籍传入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公元676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并开始用汉字来书写官厅公文,汉字成为官方文字。一直到朝鲜的李氏王朝建立,朝鲜开始推行“谚文”,但是汉字一直被学者和民众使用,朝鲜文成为汉字和谚文的混合体。

汉字传播到日本大致可追溯至西晋时期,客居百济的儒士王仁把《论语》和《千字文》传播到彼时还尚未形成独立文字的日本,并成为太子的老师。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就是由汉字所著。到了唐代,随着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文化,唐朝亦数次派遣使者宣扬国威,中国的文化大量输出到日本,汉字正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长期使用汉语文言后,日本开始借助汉字书写日语,并用“借词”、“借音”和“借意”等方法,使汉字变为表述日语的字母,称“万叶假名”。

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领土,深受传统汉文化和汉字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制郡县,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郡。其中,象郡大体包括了今天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西汉时期,汉武帝平定了岭南地区的独立政权——南越国,并重设了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一方面内地的汉人迁居到越南境内,另一方面出于行政需求,汉字在越南地区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儒字”。唐宋时期,越南的京族人开始借用和仿造汉字,创造出“喃字”。越南人使用汉字书写,但读音却是越南语音,被称为“汉越音”现象。后来,越南词语和新造越南汉字逐渐加入,越南文字面貌和传统汉字开始逐渐背离。

2.汉字在西方的传播

西方在汉字传播之前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字体系,不同于汉字在东方的传播,汉字在西方的传播以西方汉学家(早期以传教士为主)对汉字的学习和研究为主。16世纪中期,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深受倭寇荼毒,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海外商人和传教士只能在每年规定时间在广州地区登陆,中西文化交流十分有限,西方传教士接触汉字的主要途径反而是在汉字文化圈的(交趾支那)越南、日本等地。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这种“奇怪”的文字十分神奇,有人描述它像是是一种象形文字但又言简意赅;有人说它“一个字代表一种物”,数量庞大到超过5000个;最让他们感到神奇的是,尽管中国各地、日本、越南、东南亚的一些地区语音不同,但大家可以清晰地使用汉字进行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西方人最初接触汉字时的感受,按照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的描述,汉字“无字母可循,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字都难学。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在晚年时撰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汉字的音形特点、数量、美学价值、流通性等做了大量描述,已经初步形成了对汉字系统性地认识。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在他撰写的《大中国志》中,他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在其《论中国文字》的著作中指出,汉字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以及转注六大造字方法,并对汉字的字体、异体字等细节问题进行了论述。

到了19世纪,英国人马礼逊受教会指派,前往中国进行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他编撰的《华英字典》是首本英汉是双语字典,撰写的《通用汉言之法》是汉学语法方面的开山之作。这段时期的西方汉学家对汉字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对汉字的数量、汉语字典编排方法、字形、笔画以及同音现象等进行了详细论述,萨默斯所著的《汉语手册》以中文学习教科书视角,对汉字起源、六书类型、部首、字体、数量、形近字、笔画以及书写规则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6]。

3.汉字传播新现象

在历史上深受汉字影响的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如今对汉字的接受程度却大相径庭。在1910年朝鲜被日本殖民统治之前,汉字文言一直是朝鲜的正式文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民众被强迫接受日语,汉字仍被大量使用;到了1949年,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北朝鲜废除汉字,全部使用谚文;韩国则混合使用汉字和谚文,并在1970年正式废除汉字,虽然在国内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反对下几次反复,但汉字教育的限制使得汉字在韩国也逐渐没落。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近代时期日本也曾掀起过汉字废除运动,但日语中至今仍保留将近2000个汉字。和韩国相同的是,两国的文化和历史与汉字密不可分,古代典籍中随处可见汉字,放弃一个汉字就等于放弃了承载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近年来,恢复汉字的呼声在韩国又逐渐出现。

与东方汉字文化圈的去汉字现象相反的是,在西方国家,汉字却在从汉学家走向普通民众。比较有趣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现象是汉字纹身的大量出现,包括一些文体明星等公众人物在内,许多人选择汉字来表达自我、追求个性。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输和表达的直接载体,一些体现生肖文化的“鼠、牛、虎、兔”、体现哲学思想的“‘道可道,非常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意志品质精神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忠、信、勇’”等纹身,反映的是西方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另一方面,汉字不同于字母文字的神秘感和时尚感,也契合了西方人对个性的追求。颇为有趣的是,正如中国服饰上经常出现的或错或对的英文,越来越多的西方服饰上开始出现中文元素。除此之外,汉语课、汉字书法课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国家的课堂。

4.结语

汉字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不可替代,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由于跨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传播特点也具有显著差异。汉字作为世界上已知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其背后承载的是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汉字也将充分发挥其传播媒介的作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座跨越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J].学术界,2012(5).

[2]牛晓静.汉字在朝鲜、日本、越南三国的传播及影响[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5).

[4]邵先强.汉字的跨文化传播[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报,2018(05).

[5]朱李娜.16-19世纪西方汉学论著中汉字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17.

[6]边荣芳等.从西方网站看汉字纹身文化价值[J].汉字文化,2018(S2).

作者简介:陈冲冲(1996.07-),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

论文作者:陈冲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跨文化背景下汉字东西方传播漫谈论文_陈冲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