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战略层面把握中部崛起的契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机论文,层面论文,中部崛起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将湖南经济的腾飞推到了风口浪尖。湖南经济多年来取得的发展为新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即使抛开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湖南在中部六省所处的地位仍然不容乐观。
2003年,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城镇居民人均GDP分别为7435元、9011元、7554元、6678元、7570和6455元,均低于全国9109元的平均水平,湖南在中部六省的位置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地区土地面积居第1位,人口居第2位,经济总量居第3位,经济增长速度和耕地面积、公路密度居第4位,出口额、投资率、发电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第5位。总的评价结果是中等偏后。因此,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共存,湖南经济的崛起引人深思。本文从三个战略层面对其解析,以求抛砖引玉。
一、宏观导向层
宏观层面是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主要可分为文化、制度、政策三个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决定了人们价值观的取向;制度决定了人们行为方式的选择;政策决定了资源配置的优先序列。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环境,因此又可称之为导向层。
1.湖湘文化反思
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和认识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影响人们的精神理念和行为选择,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选择和经济效率;二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安排,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领导人的决策,从而制约人们的经济活动,影响经济发展。
湖湘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文化,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主张“修齐治平”,忽视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同时由于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轻蔑态度。湖湘文化注重政治、军事而忽视经济,是湖南之所以能够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精彩卓越的角色的重要原因。然而,当社会历史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中心任务由社会变革转变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时,传统的以重政治伦理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就显得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了。湖湘文化中经济文化的缺失,使得它缺少一种能激励个人经济能动性的价值观念和理性方法(注:罗能生:《湖湘文化与当代湖南经济发展》,《湖湘论坛》,2003年第3期,第41—42页。)。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个人理性地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传统湖湘文化对于湖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可能是近几十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起色不大的一个深层原因。
时代赋予了湖湘文化新的要求,我们站在经济腾飞的起点有必要对传统的湖湘文化进行深入反思,并进行积极的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重商文明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宣传的重要方针。正如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助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文化也应该成为湖南经济崛起的精神动力。
2.制度创新
经济学家诺斯( North) 将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其最大的特点是强制性(注: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从以上的制度定义可以得之:人是社会人,他们的各种行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制度通过鼓励或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换句话说,某特定环境下各市场主体的行为受制于当时的制度安排,即不同制度的安排必然导致市场主体不同的行为。
经济的发展主要运行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与看得见的手——政府机制两个体制之中。这两种机制彼此独立,又互为补充。转型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政府机制对市场机制越俎代庖的干预使得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差距更为突出。各项制度的缺失成为滋生大量市场不规范化行为的温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关系矛盾的产生。政府官员的腐败、资本市场的虚假信息、产品市场的制假问题严重干扰了经济运行的正常环境,对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成为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对接桥梁。宏观层面的体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开程度,加强政府为经济服务的作用;其二,推进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等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政府对经济调控手段市场化;其三,深化国企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思想观念上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
3.政策求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70年代末期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国家政策的支持成为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的推动引擎。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发端,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2003年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再次受到了中央倾斜政策的大力支持。由此可见,东部发力与西部加速都是以国家优惠政策为开路先锋。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成为国家倾斜政策被遗忘的角落,国家支持政策的缺位对中部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中部崛起”的战略给湖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必须认识到政策求变是历史赋予湖南经济崛起不可多得的机遇。湖南应该积极团结中部的其他五省,针对中部的特点,深入剖析中部的优势与劣势,积极向中央争取相应的优惠倾斜政策。具体包括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财政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政策、产业发展倾斜政策等等。
二、中观统筹层
中观层包括产业发展与区域规划两个彼此关联的维度,是湖南经济崛起运筹帷幄,布局谋篇的统筹层,它直接为湖南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战略方向。
1.产业发展
(1)产业结构遵循阶段演进的规律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持续演进;二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持续演进;三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持续演进;四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持续演进;五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持续演进。因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产业链的升级;三是产业技术的升级。
2003年,湖南GDP为4638.7亿元,占31个省市区的3.4%,居全国第12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86.5亿元、1794.2亿元和1958.1亿元,居全国的第7、13和13位;三次产业结构为19.1∶38.7∶42.2,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高4.5个、2.3个和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低13.6个、8.1个和12.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分别低14个、7.5个和14.1个百分点(注: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湖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研究报告》,2004年。)。
上述数据显示,湖南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从表面看来,由改革开放初的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进而演变为三二一,但这种结构变动的原因,并不是工业化发展成熟后的必然结果,而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并不发达的原因造成的。研究通常以人均GDP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最基本指标。2003年,湖南国内生产总值为463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50美元左右,离工业化中级阶段2352美元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目前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仍然要遵循阶段性演进的规律,在加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大力促进工业化的进程,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主导产业的选择
湖南经济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环节,一是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区位特点,立足客观现实;二是产业选择应注重产业的增长潜力、带动效应,就业效应;三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从当前情况来看,全球工业化生产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向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模式演变;第二,通讯、交通、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市场机制总能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限制到能使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程度。因此,制造业的价值链环节被分解到多个企业中。不同企业分别完成原本在一个企业内完成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价值链过程。同时,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越来越密切,界线模糊,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服务)亦即现代服务业日益兴起。
结合湖南经济水平欠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内交通中转的区位特点,在主导产业选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抓住制造业由世界向中国、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时机,大力发展湖南的制造性工业;其二,在制造产业的发展中,注重价值链的分解,打造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其三,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供应产业的发展,既能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有效提高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内部探求跨越式发展
从工业内部结构演进来看,湖南则应该把握国际产业转移、中部崛起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移。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引起的这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给包括湖南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带来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其重要的途径。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据现实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潜力,构建产业发展极。如利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的学科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利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医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及湖南中医学院的中医研究学科优势,发展中西药制备产业和生物产业;利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铁道校区的机电一体化优势学科,加强对湖南省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提升。
2.区域规划
(1)提高区域经济开放度
开放度与分工合作是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两翼。经济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和城市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的程度。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经济主体通过外溢效应有效地了解、引进、吸收外部的知识、技术、技能、制度、文化,全方位地得到提升,并使地区经济和发展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超越自我状态。
从经济开放度来看,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额为37.4亿元,居中部六省第四,占全国比重为0.4%,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4.9亿美元,居中部六省第三,占全国比重为2.78%。由此可见,湖南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仍然很低,即使是省会长沙,在我国50座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开放竞争力整体排位第44位。
因此,湖南应充分发挥沟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优势,大力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充分利用湖南省区位、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全面推动湖南省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对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还要以沿海为跳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度和开放水平。
(2)倾力打造中心增长极
开放型区域经济框架还包括中心城市群体系,开发区体系,产业带网络,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的优势,使各个城市、地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区域系统规划的润滑剂。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打造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应该在短期内实现质的突破。当前,中部各省为迎接中部崛起的良机,正在倾力打造各自的中心增长极。如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九城市,直径为200公里,总面积占全省33%;江西早在九十年代初就规划了“昌九工业走廊”,形成南昌与赣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以全面拉动江西的全局发展。安徽目前正全力打造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占全省的46.4%。湖南经济的发展在强调与中部各省合作的同时,不能回避与其激烈的竞争。哪一个中心城市群的优先崛起将产生巨大的先发优势,对经济的各种要素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注:任胜钢:《流量经济的增长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9期,第13—18页。),从而对省区内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如果滞后,将使湖南经济的腾飞在中部崛起中痛失先机。
3.产业与区域联动——集群战略
从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看,湖南省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东部沿海地区已出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全省的一些工业园区内,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具有集群发展雏形的产业群,但这些基本上是靠国家投资、依赖区外要素推动形成的,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因此,要加快湖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培育湖南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产业和价值链选择方面,应围绕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积极构建上下游产业关联大、带动作用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链,尽快形成半径小、区域整体优势明显的产业配套环境,进一步增强专业化协作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二是在区位选择上,应结合各地区的资源、区位等特点,合理布局,条理规划,避免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三是由于湖南在重商文化与创业精神方面明显弱于江苏、浙江等地,缺乏中小企业集群自发形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政府招商引资的作用,利用跨国公司投资,通过外资的外溢效应带动本地配套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地方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和有待研究的模式(注:薛求知、任胜钢:《论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关系》,《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第43—49页。)。
三、微观运营层
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最终体现在企业上,企业机制的灵活,健康的成长,彼此间有效的竞争构成了经济充满活力的每个微观单元。因此,湖南经济的腾飞最终有赖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在微观运营层面,湖南经济的发展必须把握三个方面,其一,湖南缺乏大型的核心企业并不意味着需要依托政府干预搞拉郎配、兼并组建大企业集团。企业做大要靠做强来支撑,做大是做强的必然结果。企业的成长应该基于企业能力和效率的提高。缺乏企业能力和效率支撑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非政府垄断或市场欠发育,其维持自身生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小舢板捆绑不出大航母,政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二,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建立有效的担保体系是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从而促进湖南经济腾飞的重要环节。其三,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要素,企业有效的吸引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人才战略是湖南经济腾飞的根本战略。
以上三个战略层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一个层面的滞后都会制约其他层面的发展,因此湖南经济的腾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共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