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第六代导演用摄影机真实记录边缘人的生活,最大限度还原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影片中力求客观冷静,不追求表面形式,体现出很强的纪实性。他们的电影在艺术传统和市场准入两方面都遭到禁令之后,催生了第六代导演的纪实美学风格。然而在数字化电影的冲击之下,第六代导演只有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电影的真实性表达,才能创作出好的电影。
关键词:纪实美学;新生代导演;数字技术
一、中国电影纪实性与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理论分为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心理学起源、电影语言的进化观,他的电影美学核心就是“纪实”。以客观角度叙述故事,还原事物本来面目制造戏剧性,巴赞强调电影的纪实性,电影银幕只是作为还原真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导演只需要给观众展示导演看到的事物,而这些事物背后的含义却不需要我们运用什么手段强加给观众。
中国电影也有自身的纪实性,与巴赞的纪实美学又有何关系?通过资料显示,巴赞理论进入中国是由于70年代中国电影自身存在的不足。中国曾经历十年文革,这一阶段的电影都与世界观、阶级立场密切相关。这种环境之下,每个电影人都必须小心处理电影反映的内容,此时的电影已经成为统治者宣扬自己政权的手段,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巴赞的电影理论能够在中国盛行,这一代导演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来改变文革时期对电影造成的负面影响。他们要追求电影的真实,让电影不再为统治阶层服务而是自我表达,反对戏剧化、虚假性,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纪实美学。
二、中国第六代导演纪实美学的发展
如今好莱坞大片充斥这中国电影市场,明星效应严重的市场背景下,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是对中国电影纪实性的填补。第六代所追求的纪实美学风格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有关。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电影行业,导演可以利用国家资金不计成本拍摄自己想拍的东西,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新生代导演不能像以前那样毕业后统一分配到电影制片厂,依靠国家资金去拍摄不顾票房压力只追求艺术的电影,他们要在拍摄前期找投资人,这使得他们面临生存与艺术两者更注重哪个的尴尬境地。即使很幸运地留在那里也要从最底层爬到导演,这是很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拿国家资金去拍摄。第六代电影产生的方式发生改变,让这一代导演热衷于“微观叙事”和“城市母题”,影片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遵从主流意识,创作相对开放自由,用非专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给第六代导演产生了一定影响,“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第六代导演通过对个人生存境遇的描述去揭示或者反映一代人、一类人,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娄烨的《苏州河》,陆川的《可可西里》等。如贾樟柯的《小武》是对小偷生活的描绘。他整天浑浑噩噩,也有友谊、爱情,和正常人一样。在影片的最终小武被拷在马路上,所有人都投来鄙夷的目光,都是唾骂,好像是在看怪物一样看着他,他失去生活的自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演用摄像机去拍摄小武的生活,他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用真实的画面打破摄影棚的局限,真正做到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
第六代导演把镜头对准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不再把视角放在历史和人物传记,不再反映政治题材,更多的是反映个人,追求自我。他们用摄影机真实记录边缘人的生活,最大限度还原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拍摄最真实的原生态电影,在影片中力求客观冷静,不追求表面形式。新生代导演用自然、简单的创作手法真实记录个人生活,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表现现在社会各个阶层,追求个体表达,而且表达手段相对自由。
三、数字背景下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第六代电影导演他们所追求的是都市场景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叙事方式上呈现出个体化、情绪化。由于他们追求边缘化,个人风格浓厚,他们拍出的电影往往不被大众所认同,极具个性的创作风格在主流意识的控制下面对被商业拒绝的尴尬,又遭遇数字化电影的冲击,只有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才可以创作出符合观众口味又不失真实性的电影。数字化电影是用数字技术讲述“真实的谎言”,利用计算机生成或者合成影像完成电影叙事中的人、物或者场景。利用数字技术拍摄的数字电影中也可体现真实性,通过特效制造画面中的真实。在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秒表现地震的,短短时间之内房屋倒塌,人被压死,顷刻间变成废墟,尘土飞扬,人们的动作被放慢,可清楚的看到房屋倒塌时每个人的表情,甚至每一粒尘土,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不到的,但利用特效就可做到,带给观众震撼。唐山大地震死伤惨重,我们没有经历过地震但可以感受地震造成的可怕影响,通过不真实的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当时真实存在的情况,这是数字电影的魅力所在。
数字化虽然实现了实景难以表现的场景和效果,创造出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和形式,强化了视觉,但是不论怎么发展都代替不了电影故事本身,因此还需要美学为基础。只有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电影的真实性表达,才能拍出好的电影,才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未来的发展。
结语:
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大片与国产大片瓜分中国的电影市场。对于国产电影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就是商业电影,一味追求票房。第六代导演关注边缘人群,追求自我表达和个人情感经历,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流量明星,完全是冷静客观的讲述平民生活,因而没有可观的票房收入,甚至转为“地下电影”或者直接不被放映。面对这样的形式,第六代导演只有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电影的真实性表达才能独具新的电影风格,在商业竞争中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又可以获得票房。
参考文献
[1]申燕.巴赞电影理论与中国纪实电影[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戈双峰.论中国新时期以来纪实风格电影的发展流变[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袁朝旭.论中国新生代导演的纪实美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李安琪(1994.11-),女,湖南省长沙人,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论文作者:李安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电影论文; 导演论文; 纪实论文; 美学论文; 第六代论文; 中国论文; 真实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