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研究生英语泛读课教学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梅[1](2020)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EAP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学术英语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推广,普通高校EAP课程教学的问题日益突显。以我国西部一所普通理工大学EAP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EAP课程设置缺乏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EAP教学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逐步构建我国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陈兆雯[2](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初级汉语综合课既要关注基础性又要兼顾综合性,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技能的关键阶段,能否掌握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该课型的特色与优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体演文化教学法”以文化体会和演练为核心,强调语言学习的动态性与实用性,注重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结构——文化——功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利于实现泰国《2008年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所制定的相关目标,因此笔者将其引入泰国中学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探索适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本篇论文围绕“体演文化教学法”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缘起与意义、“体演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针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厘清其发展脉络。第二部分阐述“体演法”的理论基础,揭示该教学法的理论特色,分析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试图从理论和调查分析两个方面论证在该校实施“体演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首先从语言环境、教学环境、师生角色、教材内容入手,对组成基于“体演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各要素进行细致地分析讨论;其次根据该教学法和综合课的特点与规律,确定相应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考察它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又从宏观上,以高二年级的综合课为样本制定了一学期的总体设计,在微观上,以第一课《食品》为例展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第五部分,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体演法”的实施效果,发现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促进知识内化、提升语言技能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后,综合该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徐红[3](2020)在《表演式教学在对韩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表演式教学是由表演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结合交际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景教学法的一些特点,使学习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学习不同角色的交际策略,在表演中培养自身的汉语交际能力。把表演融入到口语教学中,可以给课堂带来更加活跃的气氛。在口语课堂中进行表演式教学,能快速地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论文主体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点,并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表演式教学进行整体概述,介绍了国内外语言研究领域有关于表演式教学的定义及分类,同时阐述了表演式教学的两个理论基础,以及对外汉语口语课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从教学对象、课程类型和前期测试三方面对中级对韩汉语口语课中进行表演式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表演式教学的应用原则和模式,设计并实施表演式教学在中级对韩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分析实施条件,指出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对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中语用表演式教学进行了反思,包括课后调查、调查分析、反思和建议等。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成果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以中级水平韩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表演式教学在对韩汉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表演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表演式教学的意义及应用都做了详细的论述,指出表演式教学应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课堂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为今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表演式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它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不足之处包括课堂秩序容易出现混乱、表演练习时间不易控制、学习者差异极端化、表演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较少和表演练习中涉及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建议教师周密策划教学,严格把控表演练习时间,缓解学习者差异极端化,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和积极引导学习者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由于在研究过程中表演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时间有限,其教学效果可能未完全体现出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探索。
李田英[4](2020)在《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英语写作作为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在英语教学以及文化交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英语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输出环节,能够有效监测并巩固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受教师教学、学生水平、评价方式等主观的和客观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时安排、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写作评价周期过长等。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它是国外学者道金斯提出的。我国何自然教授(2005)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了模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者在模因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旨在探讨该模式能否降低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转变其写作的消极态度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与句法复杂性的影响。为探究此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以输入、输出、Gass&Mackey互动假说、认知发展理论、过程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S中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Y中学七年级141名学生为研究被试,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开始前,研究者对研究所在学校进行了先导实验研究,并对研究被试展开了写作态度的问卷调查与写作前测。研究者发现,研究被试存在英语写作能力与写作态度偏度偏弱的情况,部分研究被试在写作前测中出现空白作文或是仅一句话的情况。这与研究者先前对研究现状的调查相符,因此研究者将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旨在通过对该模式的实验,改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并探究以下研究问题:1.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什么影响?2.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的影响;3.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的影响;4.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什么影响?为了探究以上研究问题,研究者使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实验的开展以及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三个月的模因论英语写作训练,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前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具体体现为:1)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词汇量与词汇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2)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T单位长度与密度都有所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前测与后测以及与对照组的结果、访谈结果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试验后,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因此能够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态度与写作现状,提升写作自信与兴趣。
王晓亭[5](2020)在《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在英语中起基础作用,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不言而喻,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非常关键,这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的起点和奠定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然而,常规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词汇领读—解释—复习—测验的惯有流程来学习词汇,这使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机会,进而造成英语词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和机械化,并且学生不易真正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意义和运用。因此,教师使用何种词汇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词汇发音、拼写、意义和运用的有效性以及延长学生记忆词汇的时间变得尤为关键。因此针对常规词汇教学方式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的态度,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新的词汇教学案例借鉴,从而提升词汇教学效率。多模态词汇教学是将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相结合来进行词汇的学习与讲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确保词汇输入途径的多模态化及词汇输出方式的多样化,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进行词汇的高效学习。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某中学七年级两个平行班95名同学为被试,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实验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词汇学习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以及学生对于多模态词汇教学的态度。具体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产生什么影响?该问题包含两个子问题: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词汇成绩产生什么影响?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词汇音形义用的掌握产生什么影响?(2)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词汇兴趣产生什么影响?(3)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词汇的态度产生什么影响?为回答以上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从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主要采用测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实验后,研究者有以下发现:1.实验班被试的词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初中生英语词汇成绩;实验班各题型平均分均高于实验班,这表明实验班学生对于单词音形义用的掌握更有效。2.实验班兴趣问卷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即多模态词汇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词汇学习兴趣。3.实验后访谈结果表明初中学生认为多模态词汇教学有助于提高词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成绩。本研究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具备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第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密切关注多模态词汇教学课堂的效率。
章园园[6](2020)在《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倡教师使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而忽视语用能力培养,过于重视灌输学习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等弊端。然而,一线教师任务型教学设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研究者确定研究选题,并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课堂观察法展开研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检索相关文献信息,查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者也查阅一手资料,分析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的核心概念,追溯理论基础。在调查阶段,研究者收集一线教师任务型教学设计文本,用录音笔进行现场录制,以旁观者角度观察课堂教学。研究者根据教学设计文本案例以及课堂观察资料分析教师教学设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策略谋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评价设计以及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方面。发现问题之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问题成因,也为任务型教学诸要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针对两则典型的真实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完善,将其完整呈现。本研究认为任务型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实现有意义教学的基础,一线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要将威利斯任务型教学实施程序与小学英语教学需要相结合,合理设计任务;要注意设计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学;要提升对教材文本的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本研究将任务型教学理论成果与小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与需要相结合,丰富了任务型教学理论,为一线教师进行任务型教学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方案。因研究者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备林[7](2020)在《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关于英国汉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和学生,针对大学的汉语教学研究较少。而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都具有显着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大学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应得到重视。文章基于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和学习动机、文化认同等视角进行量表设计,对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的大学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年龄、性别、国籍、专业、汉语学习时长、汉语学习成绩、继续学习意愿)、学习动机(工具型和融入型)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认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情况展开调查,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案例和数据支撑。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学习背景、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汉语教学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数据分析和教学经验,发现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跨文化能力理论对汉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据此为英国大学汉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校的汉语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学习背景具有多样性,其中成绩、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和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着,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要汉语学习动机)越强,学生的成绩相对越好,继续学习汉语的意愿会越高。在文化认同方面,中国文化在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力相对较大,而在精神文化输出方面较为薄弱;成绩、中文学习时长、年龄、家庭支持、继续学习汉语意愿与文化认同之间相关性较为显着,即学习时长越长、年龄越大、家庭越支持、汉语学习成绩越好、继续学习汉语意愿越强,那么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越高。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着,即汉语学习者的动机越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也越高。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为提高英国大学汉语教学质量和海外汉语教学效果,可以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三方面着手:在学习动机方面,汉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汉语的出发点和学习目标,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计教学,以此加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融入型动机,海外汉语教学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文化察觉思维,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兴趣;在文化认同方面,教师应该正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为目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现象或理论,循序渐进地对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进行解释,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教师可以构建汉语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习得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跨文化交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并帮助学习者构建互动开放的文化交流观,从自身的单一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也应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特点,根据不同的环境、教学群体和社会文化模式等因素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李向勤[8](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尹文婷[9](2019)在《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汉中某普通高中为例》文中提出核心素养版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以语篇为单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其语篇理解能力。因此,语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扩大英语语言知识和获取世界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考试导向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仍以词汇、语法为主,忽视语篇的整体性及交际功能,导致学生语篇意识模糊,缺乏语篇学习兴趣。该研究将英国英语教育家哈默的ESA理论纳入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语篇理解与语言交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语用价值。他指出Engage、Study、Activate是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将课堂三要素的顺序灵活调换形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实习期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发现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由于对语篇教学不够注重而导致学生语篇学习兴趣和动机偏低、语篇学习参与度较低、语篇理解及运用能力偏低等问题。针对此等问题,笔者试图将ESA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之中,以输入、输出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采用教学实验法以验证以下两个问题:(1)ESA理论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语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ESA理论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语篇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ESA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语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显着地提高,其语篇理解及运用能力也有所改善。然而,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如:中国传统面子文化,学生语言知识、语篇意识和语用能力的欠缺都影响了语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言语行为,保全学生面子、扩大语料信息量的输入、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综上所述,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提高了学生语篇意识,激发了其语篇兴趣,有助于实现语篇教学的语用价值。
李楠[10](2019)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为对外旅游业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不但需要大量的涉外旅游从业人员,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英语语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其中的旅游服务技术教育则重在为旅游、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提供合格的工作人员。同其他专业(如互联网金融、数字媒体艺术等)相比,旅游服务技术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决定了中职旅游英语教学必须探索与普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新型课程目标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实际状况来看,学生的语用能力难以很好地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不少学生在提供涉外旅游服务时,经常会因为不了解或不熟悉说话习惯和语用方式而产生众多语用失误甚至闹笑话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水平。此外,虽然提高中职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但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在此背景之下,基于语用能力的视角,探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但有助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更在实践上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涉外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分析梳理语用能力的基本理论及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文献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分析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进而探讨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探讨了语用能力的内涵、模式、要素及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状况。研究认为,尽管学者们对语用能力的定义角度不同且各有侧重,但都强调语用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下语言使用者能做到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各种语用能力模式中,Hymes交际能力模式、Canale&Swain模式、Bachman模式以及Leech模式是四种最有说服力的模式;一般来说,英语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行事能力、语用推理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用文化能力和语用语境能力等基本要素。上述有关语用能力基本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条件。调查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分别对学生及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并通过亲自听课了解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现状及教学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学生主要存在语用学习意识薄弱、语用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低和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教师主要存在语用教学意识低、语用能力薄弱,知识拓展有限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问题;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语用失误问题突出和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形成,无论是出于学生方面的原因,还是出于教师方面的原因,都对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对策建议方面,本文在前述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层面探讨了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只有增强师生英语语用“教与学”的意识、优化英语教学设计、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切实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进而提高其涉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研究生英语泛读课教学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研究生英语泛读课教学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EAP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有需求但缺乏指导方针 |
(二)有课程但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论证 |
(三)有课堂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
二、改革建议 |
(一)合理开设EAP课程 |
1. 通用学术英语教学 |
2. 专门学术英语教学 |
(二)提高EAP课程质量 |
1. 认真做好开课前的需求分析 |
2. 加强EAP师资建设 |
(三)本科生和研究生EAP课程协同建设 |
三、结语 |
(2)“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3 “体演文化教学法”研究动态 |
1.3.1 “体演文化教学法”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2 “体演文化教学法”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2 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应用“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
2.1.1 理论基础 |
2.1.2 理论特色 |
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
2.2.1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前Songpittayakom中学汉语学习现状调查 |
2.2.2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前Songpittayakom中学汉语学习现状分析 |
2.2.3 Songpittayakom中学实施“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3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各要素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在泰语言学习环境分析 |
3.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 |
3.1.2 课堂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 |
3.2 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析 |
3.2.1 学生角色分析 |
3.2.2 教师角色分析 |
3.3 教材内容分析 |
3.3.1 《体验汉语·泰语版》的教材分析 |
3.3.2 辅助教材及多媒体资源利用的分析 |
3.4 教学环境分析 |
3.4.1 教室空间合理利用的分析 |
3.4.2 多媒体设备有效使用的分析 |
3.5 教学原则与目标制定 |
3.5.1 教学原则的制定 |
3.5.2 教学目标的制定 |
3.6 教学模式与方法选择 |
3.7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总体设计 |
4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展示 |
4.1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案设计 |
4.2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实施 |
4.2.1 理论阐释课(第一讲) |
4.2.2 文化体演课(第二讲) |
4.2.3 理论阐释课(第三讲) |
4.2.4 文化体演课(第四讲) |
4.3 基于“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评估 |
4.3.1 学生表现评估 |
4.3.2 教师自我评估 |
5 “体演文化教学法”应用于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优劣与完善 |
5.1 “体演文化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
5.1.1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5.1.2 基于SPSS19.0统计软件的成绩分析 |
5.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优劣 |
5.2.1 优势与特色 |
5.2.2 劣势与不足 |
5.3 应对策略与完善建议 |
5.4 本文的研究局限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表演式教学在对韩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观察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表演式教学 |
2.1.1 表演式教学的内涵 |
2.1.2 表演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3 表演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中进行表演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
3.1 教学对象 |
3.2 课程类型 |
3.3 前期测试 |
第4章 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中表演式教学应用设计与实施 |
4.1 表演式教学的应用原则和模式 |
4.1.1 表演式教学的应用原则 |
4.1.2 表演式教学的应用模式 |
4.2 表演式教学在中级韩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
4.2.1 教学对象 |
4.2.2 使用教材 |
4.2.3 教学方法 |
4.2.4 教学目标 |
4.2.5 教学内容 |
4.2.6 课时安排 |
4.2.7 教学重点与难点 |
4.3 表演式教学在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 |
4.3.1 实施条件 |
4.3.2 注意事项 |
4.3.3 实施过程 |
4.3.4 小结 |
第5章 表演式教学运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的反思 |
5.1 表演式教学运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的调查和测试分析 |
5.2 表演式教学运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的优势 |
5.3 表演式教学运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的不足 |
5.4 表演式教学应用于中级对韩汉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
第6章 结语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演式教学对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影响的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B 表演式教学对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影响的调查问卷(英文版) |
附录C 口语测试试卷 |
附录D 口语测试评分说明 |
附录E 课程安排计划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五、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模因与模因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模因的概念 |
(二)模因论的发展述评 |
二、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模因与语言相关述评 |
(二)模因与二语习得 |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述评 |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与Gass&Mackey互动假说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过程教学法 |
二、模因论 |
(一)模因的定义 |
(二)模因的分类 |
(三)成功模因的特点 |
(四)模因复制与传播的四个阶段 |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
(一)模因论写作教学模式:内涵与原则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说明 |
四、英语写作能力 |
(一)词汇准确性 |
(二)句法复杂性 |
五、英语写作态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半结构化访谈 |
(四)文本分析法 |
三、研究被试 |
四、研究工具 |
(一)英语写作成绩测试卷 |
(二)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工具 |
(三)调查问卷 |
(四)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五、研究设计 |
(一)实验过程 |
(二)实验模式 |
(三)技术路线 |
六、实验过程 |
(一)先导实验研究 |
(二)调查问卷前测 |
(三)写作成绩前测 |
(四)教学实施 |
(五)写作成绩后测 |
(六)问卷调查后测 |
(七)访谈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一、写作成绩分析 |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写作成绩独立样本检验 |
(二)实验组写作成绩分析 |
(三)英语写作成绩各项得分情况分析 |
二、写作文本分析 |
(一)写作文本分析示例 |
(二)词汇准确性分析 |
(三)句法复杂性分析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写作态度维度 |
(二)写作焦虑维度 |
(三)写作现状维度 |
(四)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与讨论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五、讨论 |
(一)有关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讨论 |
(二)有关研究被试英语写作态度的讨论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词汇准确性 |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 |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 |
(五)其他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三、研究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附录一 :试测调查问卷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先导实验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写作教学流程图教学案例 |
附录六 :英语写作试题 |
附录七 :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训练学生作文 |
附录八 :七年级上写作模因库(写作教学实验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常规词汇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
(二)实施多模态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
(三)实施多模态词汇教学的现实价值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框架 |
六、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多模态理论的国外研究述评 |
二、多模态理论的国内研究述评 |
三、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外研究述评 |
四、英语词汇教学的国内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 |
(二)多模态理论 |
(三)信息加工理论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兴趣概念的界定 |
(二)态度概念的界定 |
(三)多模态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单模态与多模态的区分 |
(五)多模态理论的媒介系统 |
(六)多模态词汇教学的内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教育实验法 |
(二)测验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测试类工具 |
(二)调查类工具---调查问卷 |
(三)统计类工具 |
(四)结构化访谈提纲 |
五、研究过程 |
六、研究变量 |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
(二)无关变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试卷测试的数据分析 |
(一)组间前后测成绩对比 |
(二)组内前后测成绩对比 |
(三)词汇题型平均分比较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一)组间前后测兴趣数据对比 |
(二)组内前后测兴趣数据对比 |
三、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本研究的建议 |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2 石河子第X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统一考试测试卷 |
附录3 石河子第X中学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访谈文本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2 任务型教学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
1.1.3 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任务 |
2.1.2 任务型教学 |
2.1.3 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4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2.5 马扎诺:人的学习行为模型 |
第3章 任务型教学基本特征与过程优化 |
3.1 任务型教学基本特征 |
3.1.1 任务型教学的结构 |
3.1.2 任务型教学的原则 |
3.1.3 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
3.2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优化 |
3.2.1 任务型教学过程简述 |
3.2.2 任务型教学过程优劣分析 |
3.2.3 任务型教学过程优化 |
第4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问题 |
4.1 案例基本情况 |
4.2 案例问题分析 |
4.2.1 学情分析缺失或泛化 |
4.2.2 内容分析缺失或不充分 |
4.2.3 目标设计不规范 |
4.2.4 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
4.2.5 策略谋划形式单一 |
4.2.6 时间安排欠规划 |
4.2.7 评价设计欠思考 |
4.2.8 过程设计重讲授轻练习 |
4.3 案例问题成因 |
第5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建议 |
5.1 学情分析 |
5.2 教学内容分析 |
5.3 教学目标设计 |
5.4 学习任务设计 |
5.5 教学策略谋划 |
5.6 教学时间安排 |
5.7 教学评价设计 |
第6章 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案例 |
6.1 案例一5AM4U2 Wind(P1) |
6.1.1 案例背景 |
6.1.2 设计详案 |
6.1.3 案例总结 |
6.2 案例二5BM2U2 Films(P1) |
6.2.1 案例背景 |
6.2.2 设计详案 |
6.2.3 案例总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建议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5AM1U1(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B:5AM1U2(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C:5AM1U3(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D:5AM2U1(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E:5AM4U2(P1)教材及真实教案 |
附录 F:5BM2U2(P1)教材、对话改编及真实教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 英国汉语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
2.2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 |
2.3 学习动机 |
2.4 文化认同 |
2.5 跨文化能力 |
第3章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
3.1 调查对象 |
3.2 问卷设计 |
第4章 学习背景、动机、文化认同分析 |
4.1 学习背景分析 |
4.2 学习动机分析 |
4.2.1 学习动机特征分析 |
4.2.2 动机与学习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
4.3 文化认同分析 |
4.3.1 文化认同特征分析 |
4.3.2 文化认同与学习背景的相关性分析 |
4.4 动机和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基于文化认同的汉语教学研究 |
5.1 文化认同和学习动机 |
5.1.1 文化认同的三个层次 |
5.1.2 文化认同的三个阶段 |
5.1.3 文化认同与学习动机 |
5.2 文化认同与汉语教学 |
5.2.1 跨文化认同的延伸与拓展 |
5.2.2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构建 |
5.2.3 超文化模式下的跨文化教学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学习动机方面 |
6.2.2 文化认同方面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汉中某普通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输入、输出理论 |
一、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
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
第二节 语篇分析理论 |
一、语篇的宏观分析 |
二、语篇的微观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ESA教学理论 |
一、ESA教学理论的内容 |
二、ESA教学三模式 |
第二节 ESA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ESA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二、ESA理论在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语篇教学 |
一、语篇 |
二、语篇教学 |
第四节 语篇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语篇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语篇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学生 |
二、教师 |
三、教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个人访谈 |
四、问卷调查 |
五、教学实验法 |
第四章 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生英语语篇学习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英语语篇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教材语篇内容分析 |
一、语篇呈现方式 |
二、语篇体裁类型 |
第四节 高中英语语篇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语篇教学方面 |
二、学生语篇学习方面 |
第五章 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验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第二节 教学实践 |
一、直线型教学模式 |
二、杂拼型教学模式 |
三、反弹型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试结果与分析 |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反思 |
第一节 实施障碍 |
一、中国传统面子文化的影响 |
二、语言知识阻碍 |
三、语篇分析意识薄弱 |
四、语用能力欠缺 |
第二节 改善措施 |
一、注意课堂言语行为,保护学生面子 |
二、扩大输入语料信息量 |
三、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敏感度 |
四、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语用能力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述评 |
一、语用能力的基本理论述评 |
(一)语用能力的内涵 |
(二)语用能力模式 |
(三)英语语用能力基本要素 |
二、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述评 |
(二)国内关于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述评 |
第三章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
(二)调查研究的对象 |
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一)学生访谈所反映出的问题 |
(二)教师访谈所反映出的问题 |
(三)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 |
三、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一)中国旅游业全面开放的要求 |
(二)涉外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三)英语教育与市场结合的要求 |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对策探讨 |
(一)增强师生英语语用“教与学”的意识 |
(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
(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
(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改革研究生英语泛读课教学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EAP教学研究[J]. 王建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泰国中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以泰国Songpittayakom中学教学实践为例[D]. 陈兆雯.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表演式教学在对韩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红. 沈阳大学, 2020(12)
- [4]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 李田英.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多模态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牛津英语新课教学为例[D]. 章园园.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D]. 杨备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ESA理论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汉中某普通高中为例[D]. 尹文婷.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 [10]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D]. 李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