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的当选与中东和平进程_耶路撒冷论文

沙龙的当选与中东和平进程_耶路撒冷论文

沙龙当选与中东和平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沙龙论文,进程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以色列的选举史上,今年2月6日的总理选举是较为特殊的一次。首先,这次选举不能称之为“大选”,这是以色列选民第一次只进行总理选举,而没有议会选举。各党派在议会的席位没有因为选举结果而改变。其次,这次选举前,两位总理候选人的民意测验支持率相差悬殊。对绝大多数选民来说,不管他们投谁的票,心中可能已经料到谁将会当选为总理。再次,这次选举使得以色列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沙龙出任总理。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沙龙一直对历届政府、尤其是工党政府的和平政策持强烈批评态度。现在,这位有“武夫”之称的强硬派人物出任以色列总理,使人们有理由对中东和平进程表示强烈关注。

一、沙龙究竟要什么样的和平

在以色列,沙龙一直以强硬派人士著称。1991年中东和谈开始后,沙龙对《奥斯陆协议》框架下的中东和平进程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虽然沙龙曾在1998年10月~1999年5月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担任外交部长,但内塔尼亚胡并未让沙龙过分插手与巴勒斯坦的谈判。2000年7月,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三方举行戴维营首脑会议。在会谈的关键时期,沙龙在《耶路撒冷邮报》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中东和平的看法,提出了“和平的六条红线”的主张(注:The Jerusalem Post,July 21,2000.)。这些主张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沙龙对有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看法。

1.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首都,必须置于以色列的主权之下;耶路撒冷问题不容谈判,否则,它将可能成为引发下一次冲突的定时炸弹。

2.以色列将保留和控制足够纵深的安全区——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约旦河谷将成为以色列东部的安全区;以色列西部的安全区将包括整个沿海地区,以确保控制至关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3.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注: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是古代巴勒斯坦的两个地区名(见《圣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约旦河西岸地区。沙龙在公开场合一直称约旦河西岸地区为朱迪亚和萨马利亚,是想表明该地区古代属于犹太人。)、加沙地区的所有犹太城镇、村庄和连结它们的道路及沿线地区,都应保留在以色列控制之下。

4.解决1948~1967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前提是,在难民现在居住地(如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就地安置;在任何条件下,以色列不能接受难民有返回的权利;以色列对难民的处境没有任何道德责任,也不承担经济责任。

5.为了极端重要的生存需用,以色列必须继续控制撒马利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用水量的大部分来源于此),巴勒斯坦人应保证不污染以色列的水资源。

6.安全安排:所有巴勒斯坦控制的恐怖主义组织必须解除武装;巴勒斯坦人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只能拥有警察;以色列继续保持对整个加沙、朱迪亚和撒马利亚地区的空中管制。

沙龙在当选为总理后,在许多场合又发表了他对中东和谈问题上的最新立场:

第一,关于巴以和谈,沙龙的观点是,《奥斯陆协议》框架下的和平进程已无法进行下去,以色列已不再急于与巴勒斯坦达成一项最终的全面和平协议,而是希望达成一项类似于某种停火协议的临时协议。

第二,关于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沙龙过去一直坚决反对巴建国,现在他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仍坚持巴建国的几个前提条件,即巴勒斯坦人不能单方面宣布建国,巴勒斯坦不能拥有军队。

第三,关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沙龙的基本立场仍然是,不允许巴难民回归现在属于以色列的领土。

第四,关于耶路撒冷问题,沙龙认为,巴勒斯坦不能和以色列分享耶路撒冷及圣殿山的主权。他宣称,任何以色列政府和总理都没有权力单独决定把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交给巴勒斯坦,只有以色列人民才有权决定是否放弃属于犹太民族的耶路撒冷遗产。

尽管沙龙的立场和主张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作为利库德集团的主席,他的看法显然反映了利库德集团在中东和谈问题上与前任工党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中东和谈的基本原则是“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工党基本上接受这一原则。巴拉克政府在与巴勒斯坦的谈判中已准备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土地交给巴勒斯坦。沙龙却主张,只能将40%的土地交给巴方控制。沙龙不仅要保留所有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而且要控制约旦河西岸的约旦河谷地区。沙龙认为,这些地区对保护以色列安全至关重要。沙龙在领土问题上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反映了利库德集团一贯坚持的“以安全换和平”的立场。沙龙在竞选中强调把安全带给每一个以色列人,认为以色列人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针对持续了几个月的巴勒斯坦新一轮起义,沙龙不惜以停止和谈的方式来威胁。他宣称“如果不结束巴勒斯坦起义,就不会恢复谈判”(注:法新社耶路撒冷2000年2月7日电。)。

二、沙龙上台后面临的国内外处境

在国内方面,沙龙是在去年12月以来以色列政局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动后走向前台的。去年12月10日,在仅执政17个月后,以色列工党政府总理巴拉克突然宣布辞职,并表示要参加下一届总理竞选。当时以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巴拉克此举是为了防止前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重新上台。巴拉克宣布辞职后表示,希望下一次选举成为“一次关于和平问题的公民投票”(注:The Jerusalem Post,October 11,2000.)。巴拉克的确把内塔尼亚胡当做主要的竞争对手,他认为以色列选民会在他和内氏之间选择自己。但内塔尼亚胡知难而退,不愿在“一个四分五裂的议会”面前再冒一次政治风险。这样,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就成为巴拉克的主要竞选对手。巴拉克一直希望与巴勒斯坦人达成一项最终和平协议,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沙龙参选的一个政治口号是:不能以牺牲安全来换取一项协议。在迟迟达不成协议以及不能平息巴勒斯坦起义的情况下,以色列选民最终抛弃巴拉克就不足为怪了。但沙龙上台后面临的内外处境同样不容乐观。

沙龙首先面临的考验是组阁和获得议会稳定的支持。拥有120个席位的议会目前有16个不同的政治派别。根据以色列选举法规定,当选总理须在45天内完成组阁,如果届时不能完成组阁,将在其后60天重新进行总理选举。沙龙所代表的利库德集团在120个议席的议会中拥有19席,它必须与其他党派共同组织联合政府。沙龙在选举胜利后,公开呼吁与工党组织联合政府,并许诺可以将内阁中外交、财政和国防等重要部门交给工党掌管。虽然沙龙在组阁限期内说服工党组成了民族团结政府,但由于两党毕竟存有政策区别,沙龙政府今后在议会中的日子将不会比他的前任好过。

其次,沙龙还面临着如何在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那儿赢回面子、重树信任的问题。过去的沙龙在阿拉伯国家声名狼藉。1982年6月,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策划和指挥了侵略黎巴嫩的战争,用血腥的手段把阿拉法特及巴解组织赶出了黎巴嫩。同年9月,他放任以军和亲以的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因此,巴勒斯坦人对沙龙可谓恨之入骨。阿拉伯国家经常用“战犯”和“战争推土机”等称之。沙龙本人从不忌讳称巴解组织为“恐怖组织”,他也反对1991年以来的中东和平进程。但引人注目的是,就在去年底准备竞选总理后,他的许多政治主张突然有了大的改变。他以“和平老人”的形象出现,强调只有他才能给以色列带来安全,宣称他能结束以巴冲突。他还表示愿与阿拉法特建立联系。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对沙龙当选的反应并不激烈。埃及、约旦等国家表示尊重以色列的选举结果。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沙龙当选后表示,他希望中东和平进程在沙龙当选后继续下去。但巴勒斯坦基层群众,尤其是巴勒斯坦难民,却对今后他们的处境表示了更多的悲观。沙龙获胜后仍然持续不断的巴以武装冲突,预示着和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三、中东和平进程将进入更艰难时期

1.沙龙上台之际的中东和平进程

回顾巴拉克执政以来的中东和谈进程,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其和谈战略的失败,导致了沙龙的上台。1999年5月大选战胜内塔尼亚胡的巴拉克,在上台时许下了许多和平诺言,包括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等签订和平条约。但除了去年5月完成从黎巴嫩的撤军外,与叙利亚的谈判毫无启动迹象。以巴谈判迟迟没有大的突破。去年7月,巴、以、美举行了世人寄予厚望的戴维营会谈。当时和谈的双方以及主要的调解人美国,似乎要发起一次和平的“最后冲刺”。在戴维营会谈中,巴以双方都亮出了各自的底牌。所有艰难的问题都摆在了桌面上。但最后仍然功亏一篑。去年12月,巴拉克在已宣布辞职并准备大选之后,以巴再次举行华盛顿会谈。巴拉克希望在大选以前最终能同巴方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为自己获胜增加一份筹码,但最后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巴拉克急于求成的风格,在失望的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面前栽了跟头。以色列选民已不再相信巴拉克的和平承诺,他们无可奈何地把选票投给了沙龙。

2.美国评估和制定新的中东政策

今年2月6日的以色列选举,正逢美国新旧总统完成交接仪式不久。美国是中东和平的主要翰旋和调解者,中东是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历届美国总统都希望自己能在解决中东问题上有所建树。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巴以和谈及中东和平进程带来影响。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可谓对中东和平进程情有独钟。应该肯定,克林顿当政8年,中东和谈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实现和解,相互承认;以色列与约旦实现和平;巴以达成了《华盛顿协议》(1995)、《希伯伦协议》(1997)、《怀河协议》(1998)、《沙姆沙伊赫协议》等几个阶段性和约。但克林顿总统在他任期内的最后一年,对巴以和谈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三番五次地把以巴领导人拉到美国,一厢情愿地希望以巴双方各作让步,达成历史性的和平协议,这样,他自己的外交和政治生涯也可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克林顿显然忽视了以巴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感情因素。如在戴维营会谈中,克林顿不成熟地直接向阿拉法特提出了美方关于解决耶路撒冷问题的建议,要求巴勒斯坦放弃对圣殿山的主权要求,结果引起了阿拉法特强烈的惊讶和不满,认为美国替以色列说话(注:News Week (U.S.),November 17,2000.)。美国的这一态度,直接破坏了戴维营会谈的气氛,是会谈破裂的重要原由。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各自对耶路撒冷的感情,很难为外人所理解。戴维营会谈结束仅2个月,巴以就因耶路撒冷问题而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在戴维营会谈失败及巴以新一轮冲突愈演愈烈的残酷现实面前,美国国内一些人士对克林顿的中东和平努力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认为美国过深地卷入了巴以和谈,克林顿越俎代庖的做法,注定不会取得成效(注:路透社耶路撒冷2000年10月25日电。)。克林顿总统离开白宫回顾以巴和谈时,或许会有所同感。

美国新总统小布什在沙龙获胜后表示,希望与他在促进中东和谈方面进行合作。美国近10年来中东政策的一个特点可以概括为“西促和平,东抑两伊”,即在中东的西线推进阿以和谈,东线压制伊拉克和伊朗势力的增长。2月16日和22日,美国和英国两次轰炸伊拉克境内的目标,显示布什新政府仍将继续压制伊拉克。至于如何推动阿以和谈,有迹象表明,布什新政府将对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政策作出调整。布什上任后,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智囊人士给其提出建议,要求美国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逐步推进”中东和谈,使阿以双方认识到“每一步都能带来利益”,为最终的和平创造条件。(注:The Jerusalem Post,February 9,2000.)针对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形势,美国新任国务卿鲍威尔在他上任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期间,并未向巴以双方提出任何和平新建议,只表示“要作出艰难决断的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对以色列新总理沙龙来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缓和巴以冲突,这是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不可缺少的条件。

标签:;  ;  ;  ;  ;  ;  ;  ;  

沙龙的当选与中东和平进程_耶路撒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