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丛佳玉[1](2020)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来,微信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教育领域,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研究把微信作为移动学习的平台引入口译教学,从技能化口译教学入手,结合移动学习的特征与优势,论证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本科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以及学生对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的看法及反馈意见。本研究使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研究数据。研究发现,该种训练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能力,且大多数学生对该种训练模式持有积极态度。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口译教学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英语口译教学中应用微信小程序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维,从而构建英语口译技能训练网络化、移动化的新模式。
黄燕平[2](2020)在《基于建构主义的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英汉口译实践与技能”课程为例》文中指出分析英汉翻译教学现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模态理论,提出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分析该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以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英汉口译实践与技能"为例,从构建多模态英汉翻译语料库、使用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手段和采用多模态英汉翻译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会话与协作学习,使其最终实现意义构建,提升教学有效性,打造"金课"。
蒋娟秀,陈宇平[3](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员能力量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旨在探究英语口译员能力的内涵及其子能力的相对权重。对英语口译员能力及其子能力结构进行界定,基于对英语口译教师兼英语口译员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口译员能力子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知识能力、技能、心理能力、其他个性特征,并且初步确定他们的相对权重系数。
陈瑜[4](2017)在《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在国际性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口译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口译这一职业不断发展。口译职业的热门化催生了口译学习的热情和需求。许多高校对于翻译(笔译和口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口译学习和口译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研究生阶段的口译学习之外,本科生阶段也愈发重视口译教学。与此同时,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和口译教学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口译评估是口译教学培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译评估是评估课程项目质量以及评估对象能力的重要工具,使用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对口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口译评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也能让口译评估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教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口译课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口译评估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口译教学模式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这一问题在本科阶段尤为突出。本文旨在基于口译过程探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的本科生口译评估模式及评估标准。本文第二章对中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做了详细的分析。西方的口译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研究阶段主要是回顾式和总结经验式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跨学科属性。第二阶段以实验心理学研究为主,借助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了口译的认知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但是其科学性仍有局限。第三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型,包括释意理论,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Gerver的同声传译过程模型、Massaro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Moser的话语理解信息处理模型等等,但是大多重理论、轻实证。第四阶段更加重视研究的实证性,口译研究真正成为了一个兼具理论性、科学性、跨学科性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中国方面,虽然发展程度和西方口译研究相比仍相对落后,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中国口译研究的重要事件节点主要是在中国召开的几次重要的口译研讨大会。国内的口译研究者、口译教师们借着这些口译研讨会的机会分享和交流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方面的成果和心得,推动了我国口译理论研究和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口译研究早期主要是关于口译现象和口译培训的,没有构建起口译研究的体系和框架。第二阶段开始,国内的研究人员就口译教学、口译职业、口译市场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思路逐渐成熟。第三阶段国内口译研究开始进入一个跨学科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第四阶段则是中国口译研究实现专业化和与国际化的阶段。本文第三章对口译过程和口译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在对中西方有关口译模型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之后,这一章节重点讨论了中西方口译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分别是释意学派的三角模型、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厦门大学提出的口译模型。在释意派模型中,口译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意义脱离语言和再表达,这一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呈三角形走向。其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从理解到内容再现之间重要的步骤。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结合了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研究,用一系列等式描述了关于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的表现和大脑活动的一个精力制约模型,阐释了口译中口译员在同步处理听力、理解、记忆、产出等任务时如何分配精力,并用相关等式说明了交替传译任务完成必须满足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错译和漏译现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厦大模式的原型是Gile的口译模式,同时也是对Gile模式的补充和改进。厦大模式包括了理解、重构、分析、口译技巧和职业素养。厦大口译模型并不是线性模型,而是交互性的模型,并且,厦门大学将这一口译模型运用到了实际口译教学中,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可操作性。通过梳理和对比,本章节总结认为,Gile和厦大口译模型在口译教学培训和口译评估中的指导作用更显着、更容易量化,此二特性也正是现今口译教学和口译评估所需要的。本文第四章对口译评估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特别是对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的研究。研究者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口译质量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听众以及现场因素对于口译质量评估的影响。评估内容(参数)类研究主要以期望和反馈型实证研究为主,这一类研究一般是基于测量口译现场的相关人员(与会的听众、发言人、会议组织者、口译员或同行等)对口译服务质量的期待和后续的反馈,了解口译服务各方期望的内容参数和对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可以帮助口译评估者们明确口译评估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关标准。西方对此的主要研究者包括Bühler、Kurz、Gile、Marrone、Vuorikoski、Kopczynski、Moser-Mercer、Collados Ais、Andres、Tommola、Pardas Macias等,中国的主要研究者有胡庚申、钱炜、鲍刚、何慧玲、汝明丽、杨承淑、陈菁、陈湘蓉等。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回顾,本章节总结了口译评估研究的发展的特点,并对相关研究在实证方面的不足做了分析,包括评估者有效性、理论支撑缺失、过于注重口译结果以及研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等。本文第五章对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进行了探析。这一章节首先对口译评估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口译职业评估和口译课程评估。其中,口译职业评估又可以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具体分为资格认证型评估和入职招募型评估。口译课程评估可以按照时间节点分为前瞻性评估和回顾性评估,按照评估实体也可以分为口译能力评估和口译质量评估。在本科生的口译评估中,需要先确定口译评估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设计评估模式、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本文认为,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更适合定性为口译能力评估而不是口译员质量评估。在明确了口译评估的种类之后,本章节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现有的口译评估项目,包括欧盟、NAATI、全国外语口译证书、CATTI、SIA、上外高翻等,指出几种口译评估都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级,都根据不同级别和程度对考核内容的难度进行了划分,评估形式或包含笔试和口试。在分析了评估模式之后,本文对比了现有的评估标准,其中包括鲍刚的口译竞赛评估表、杨承淑的口译专业考试评分表、叶舒白和刘敏华的忠实度量表和通顺度量表、陈菁的口译标准量表,以及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外高翻学院、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口试阶段评分表使用的评估标准表等。本章节总结指出了口译评估研究的特征和问题,也对比分析了现有评估标准的差异和对本文研究的借鉴意义。本文第六章在之前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即评估的可信度、真实度、有效度和交互度。在四个维度的指导框架下,本章节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出发构建本科生口译评估体系。从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对于口译过程的探讨出发,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要素,提出了本科口译(交替传译)课程评估内容模块。其中包括听力理解、分析转换、记忆、协调/策略和产出/表现,其中,记忆又被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笔记,产出/表达被细分为双语表达和交际沟通,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定义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详细制订了一份评估标准表,其中包括了各个评估模块、各自所占的比重以及相应的评估方法等。评估模块是基于之前的探讨划分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模块不同,使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而评估模块在评估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听力理解占20%、分析转换占25%、记忆占25%、协调/策略占10%、产出/表现占25%。本文第七章对第六章的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对评估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访问方面,本章节对105名本科学生发放了问卷,问题涉及口译授课和口译学习的方方面面,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实证研究方面,本章节对这105名进行了口译能力评估,使用的是本文在上一章中提出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在采集了评估结果数据之后,本章节运用SPSS统计工具就评估标准效度、评估参数要素、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各项参数与评估结果的相关性,也分析了本科生在口译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知,就这一标准做出的口译评估结果是有效的,且这一标准也是可行的。同时,听力理解、语言、逻辑、术语、短时记忆和表现呈现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这几个因素都对评估者现场的评分产生影响。同时,与评估最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是听力理解部分,由此可见,评估时,译语的正确性是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就英文语言与中文语言对现场表现评估的影响比较而言,可以发现,中译英中,语言与表现的相关性更大。此外,从笔记完整度与表现、短时记忆、听力理解的相关性来看,笔记完整度和听力理解、表现及短时记忆均没有相关关系,而笔记完整度与评估则呈负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笔记对于评估对象的评估过程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本章节还分析了评估对象在评估标准的各个模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于教学的指导和启示。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总结指出,任何一个评估模式的建立,都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一者评估什么样的能力,二者怎样划分这些能力,三者如何评估这些能力。建立口译评估标准时,应当根据口译评估模式和口译评估的目的来决定评估量表的内容参数。而如何确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各个项目,必须建立在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此外,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必须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就本文的意义与价值而言,本文对于口译教学中的三大要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教学者,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而本文提出的评估体系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度,涉及到的人力、精力和时间较之传统评估有所增加,这也是需要改进之处。而就研究而言,本文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不少的不足和缺憾。最后,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本科生口译评估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不同的研究角度。在未来,更多的口译实证研究能关注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这一课题,探索适用于本科口译课程的口译教学和评估模式,让两者能够更好地相互结合,相互启发,优化口译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我国本科口译课程的教学水平。
常言[5](2017)在《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国口译竞赛形成"二赛鼎立"的局面。口译大赛也是一种口译测试,真实性高的口译大赛才能补充口译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利用好竞赛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文从三大方面即口译测试材料、方式、评分标准,比较了两大口译赛事的真实性,旨在推动口译教学课堂的实践。
赵颖[6](2017)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口译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口译测试。本文将口译能力形成的过程作为研究中心,在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基础上,将口译能力细化为"知识能力""心理能力"和"技能能力"三个方面,采用"阶段技能测试+期末综合测试"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口译能力进行评估,旨在将形成性评价模式运用到口译教学改革中,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口译能力的目的。
朱晓萍[7](2016)在《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口译测试则是比一般语言测试还要复杂的语言测试。Lyle F.Bachman作为国际着名的语言测试专家,提出了较多测试领域有影响力的理论,比如交际法语言测试模式,很大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国内口译测试的研究。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即Bachman提出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出发,结合目前国内口译测试的现状,基于该框架从五个方面对口译测试的开发与测试提出几点思考。
计霄雯[8](2014)在《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口译测试设计是科学公平选拔合格口译人才的前提条件。口译测试也是语言测试,因而可以借鉴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本文梳理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所强调的测试内容和方法,分析反观近年来国内将语言测试与口译测试结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以期对科学合理设计口译测试有所借鉴。
谢慧[9](2013)在《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本文探讨并揭示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实施的指导意义。笔者介绍并分析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原则,以此为基础分析交际法口译测试的特点。由于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的口译测试会对口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指导,分析我国现行四大口译资格证书的真实性、交互性与评估标准及其对口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同时,以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高职学生与教师的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分析学生的特点与口译教学的现存问题。结合符合高职口译实际情况的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的Ⅰ级和Ⅱ级,探讨总结出适合高职口译教学的发展策略,进一步证明了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对语言测试更为客观全面的解读,它把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场景相结合,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由各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本文以该理论作为主导框架,通过对高职口译的课程目标、师资、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符合高职口译教学特点的发展方向: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周维,贺学耘[10](2013)在《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的测试与评估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评估口译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改进口译教学工作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的现状,接着探讨了适合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测试与评估体系的构建,其中包括口译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的内容、方式和标准。现阶段必须加强口译测试理论的方法研究,确立口译测试与评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口译测试与评估的内容,确定明确的口译测试评分细则,提高口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建立小型口译课程共享试题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口译工作者。
二、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技能化口译教学 |
2.1.1 技能化口译教学理论研究 |
2.1.2 技能化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
2.2 移动学习 |
第3章 研究方法描述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实验设计 |
3.4 测量工具 |
3.4.1 测试 |
3.4.2 测试方式 |
3.4.3 测试标准 |
3.4.4 问卷调查 |
3.4.5 学生访谈 |
3.5 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
第4章 报告数据 |
4.1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研究问题一有效数据收集与整理 |
4.3 研究问题二有效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5章 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
5.1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
5.1.1 研究问题一有效数据分析 |
5.1.2 研究问题二有效数据分析 |
5.2 实验数据分析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果与启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统计总表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前测试题 |
附录5 后测试题 |
附录6 学生前测转写 |
附录7 学生后测转写 |
致谢 |
(2)基于建构主义的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英汉口译实践与技能”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英汉翻译教学现状 |
(一)教学内容陈旧 |
(二)教学模式单一 |
(三)评价模式死板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模态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 |
(一)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
1. 强调“情境”的作用 |
2. 强调“协作”学习的作用 |
3.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二)多模态翻译“金课”的构建 |
1. 构建多模态英汉翻译语料库 |
2. 运用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手段 |
3.采用多模态英汉翻译评价模式 |
结语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员能力量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量化 |
二、有关英语口译能力量化的研究 |
三、口译员能力 |
(一) 口译员能力定义及结构 |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能力量化 |
(一) 层次分析法 |
(二) 研究设计 |
(三) 数据处理 |
(四)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4)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口译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西方口译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
2.3 中国口译研究历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口译过程与口译模式 |
3.1 口译模式研究综述 |
3.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三角模型 |
3.3 认知—负荷模型 |
3.4 厦大口译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口译评估研究与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
4.1 口译评估研究综述 |
4.2 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
4.2.1 西方口译评估内容研究 |
4.2.2 中国口译评估内容(参数)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现有口译评估模式与标准 |
5.1 口译评估模式的分类 |
5.1.1 口译职业评估 |
5.1.2 口译课程评估 |
5.2 现有口译评估 |
5.2.1 欧盟 |
5.2.2 NAATI |
5.2.3 全国外语口译证书 |
5.2.4 CATTI |
5.2.5 SIA |
5.2.6 上外高翻 |
5.3 国内几种权威职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
5.4 现有评估标准 |
5.5 小结 |
第六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与评估标准构建 |
6.1 引言 |
6.2 本科生口译能力评估的四个维度 |
6.3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体系的建构 |
6.3.1 评估内容 |
6.3.2 评估模式与评估标准 |
第七章 本科生口译课程评估标准的实证研究 |
7.1 问卷调查 |
7.2 研究问题 |
7.2.1 评估标准的效度 |
7.2.2 评估参数要素探究 |
7.2.3 本科生口译笔记能力探究 |
7.3 研究对象 |
7.4 数据采集 |
7.5 实证研究的目的 |
7.6 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
7.6.1 问题 1 |
7.6.2 问题 2 |
7.6.3 问题 3 |
7.6.4 笔记完整性和评估关系 |
7.7 实证结果分析 |
7.8 调查问卷 |
7.9 评估结果分析 |
7.10 评估对教学的启示 |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意义 |
8.1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
8.2 本文对口译评估的指导 |
8.3 本文对口译教学的贡献 |
8.4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8.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文献综述 |
3 Bache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阐释 |
4 Bache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启示 |
5 结束语 |
(8)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体系 |
1. 测试内容———交际语言能力 (CLA,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 |
2. 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测试方法。 |
二、综述国内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研究 |
1. 相关研究综述。 |
2. 基于上述研究的思考。 |
(9)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口译市场蓬勃发展 |
1.1.2 高职口译课程应运而生 |
1.1.3 高职口译教学仍处困境 |
1.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
2.1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阶段 |
2.1.1 语言测试的科学前时期 |
2.1.2 语言测试的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时期 |
2.1.3 语言测试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 |
2.2 交际语言测试 |
2.2.1 交际语言能力模式 |
2.2.2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原则和特点 |
2.3 基于交际法的口译测试 |
2.3.1 口译的性质和特点 |
2.3.2 口译的交际模式 |
2.3.3 交际法口译测试的特点 |
2.4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
2.4.1 语言教学的第一性 |
2.4.2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视角下的四大口译资格认证考试 |
3.1 四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介绍 |
3.1.1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 |
3.1.2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 |
3.1.3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SIA) |
3.1.4 厦门大学口译资格证书(EIC) |
3.2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的四大口译资格证书比较 |
3.2.1 测试的真实性 |
3.2.2 测试的交互性 |
3.2.3 测试的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口译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
4.1 高职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 |
4.2 高职外语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
4.3 高职口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4.3.1 调查目的 |
4.3.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4.3.3 调查内容及分析 |
4.4 高职高专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
4.4.1 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 |
4.4.2 缺少合适的口译素材 |
4.4.3 缺少合格的口译教师 |
4.4.4 待优化的口译教学内容和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厦大口译证书的高职口译教学模式 |
5.1 高职口译的课程目标 |
5.2 高职口译的教学改革 |
5.2.1 口译师资队伍的改良 |
5.2.2 口译教材的改革 |
5.2.3 口译教学方法的优化 |
5.2.4 口译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实用意义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适合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测试与评估体系的构建 |
2.1 确立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课程测试与评估的理论支撑 |
2.2 完善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课程测试与评估的内容 |
2.3 改革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课程测试与评估的方式 |
2.4 确定本科翻译专业明确的口译测试评分细则 |
2.5 提高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课程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
2.6 建立小型口译课程共享试题库 |
3. 结论 |
四、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D]. 丛佳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基于建构主义的多模态英汉翻译教学模式探究——以“英汉口译实践与技能”课程为例[J]. 黄燕平. 英语教师, 2020(07)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员能力量化探究[J]. 蒋娟秀,陈宇平. 英语教师, 2018(23)
- [4]以口译过程为导向的口译能力评估研究 ——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D]. 陈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5]口译测试真实性对比研究——以国内两大赛事为例[A]. 常言. 荆楚学术2016年第7期(总第八期), 2017(总第8期)
- [6]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在口译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中的应用[J]. 赵颖. 语言教育, 2017(01)
- [7]Bachman的测试方法Facet框架对口译测试设计的思考[J]. 朱晓萍. 海外英语, 2016(20)
- [8]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口译测试设计国内研究综述[J]. 计霄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3)
- [9]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对高职口译教学的启示[D]. 谢慧. 厦门大学, 2013(05)
- [10]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J]. 周维,贺学耘. 外语测试与教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