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陈曦

11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陈曦

解放军四十四医院 眼科 贵州贵阳 55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通过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后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术,观察组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可调节缝线。观察时间最短为4月,最长为32月,平均10月.以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为有效标准。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4.54%(41/5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7.27%(48/5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并采取可调节缝线,明显提高术后眼压控制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可调节缝线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疾病中常见,致盲率极高的疾病.目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除缩瞳剂,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或脱水剂为主的抗青光眼药物以外,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主流手术.但由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于球结膜下,阻断滤过泡的滤过作用,往往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我院近几年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术中联合丝裂霉素运用并采取可调节缝线,明显提高术后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0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机分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38---78岁,平均59.2+-2.3岁.病程6天至7月.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31例,年龄42---74岁,平均57.6+-3.7岁.病程4天至11月.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眼科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4.0ml作术眼球后浸润麻醉.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作颞侧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后,再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一个约3.5mm×4.5mm大小、1/2巩膜厚的板层巩膜瓣.切除约2.0mm×1.0mm小梁组织,剪除小部分虹膜根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后角2针.于侧切口注入眼内灌注液观察房水引流速度良好后再严密缝合结膜瓣2--4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

1.2.2观察组

常规眼科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4.0mL术眼球后浸润麻醉。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作颞侧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后,再作以角膜缘为基底做一约3.5mm×4.5mm大小、1/2巩膜厚的板层巩膜瓣.以浓度为0.4mg/ml的丝裂霉素棉片置于巩膜瓣和巩膜床之间2—3分钟后以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切除约2.0mm×1.0mm小梁组织,剪除小部分虹膜根部,于巩膜瓣的两个角各做2针外置可调节缝线。从预制的前房穿刺口注入BSS重建前房,观察巩膜瓣滤过情况满意后,以10-0尼龙线间断缝合球结膜达水密。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

1.3术后观察

主要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时间,前房深度稳定性,滤过泡形态,眼压情况及稳定性.视力提高程度或维持程度,视野的变化等。其中观察组根据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选择在术后2周左右拆线,部分患者可能提前至术后7天左右拆线.或在拆线先前进行松解。

1.4术后眼压

对照组术后出院时眼压在9—19mmHg之间,随访期间眼压在13—32mmHg之间.患者有效率为74.54%(41/55).观察组术后出院时眼压在8—14mmHg之间,随访期间眼压在10—25mmHg之间.患者有效率为87.27%(48/5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丝裂霉素C 是由头状链霉菌产生的乙撑亚胺类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作用机制是与 DNA 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期 DNA 复制,对增殖各期中的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同时也可作用于静止期细胞,因而可用来抑制手术区的血管再生.在抗青光眼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道的纤维细胞增生和瘢痕化,保持滤过道通畅.

术中联合采取巩膜瓣两端可调节缝线缝合,由于相对牢固的巩膜瓣闭合,使房水不至于过多、过快流出,术毕或术后早期前房可迅速形,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早期由于丝裂霉素C 的作用,滤过功能过强,从而导致的浅前房等并发症.也可以较准确的掌控眼压。根据眼压可以随时调整可调节缝线的拆除时间.在术后3~14d期间,根据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情况,通过控制拆除或松解巩膜瓣缝线,减小巩膜瓣紧张度,使滤过通畅,眼压下降,从而定量地获得一个预期的、有良好功能的滤过泡,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保持前房深度还有效防止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有利于提高术后视力。

观察证明,抗青光眼手术术中联合丝裂霉素并采取可调节缝线,可以使滤过泡形成良好,眼压有效控制,前房深度良好,减少浅前房及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两者联合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论文作者:陈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11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陈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