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战略机车_火车头论文

寻找战略机车_火车头论文

寻找战略火车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公司的CEO如何才能制定出一个好战略?

      我总结了一个战略三部曲:预测——破局点——All in。预测就是想方向,寻找破局点就是找关键,All in就是资源全投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细展开。

      战略第一步:预测

      预测就是找到大风口,做快乐的猪。如果你能够判断清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成功了99%。坚信这些大道理是很难的。

      雷军做小米很成功。其中很重要一点,他一直总结,40岁之前相信人定胜天,总觉得自己最强;40岁之后领悟到,找到大风口最重要。

      预测变得更重要。我第一次见雷军,他就问我,怎样为三到五年做一个推断?当时我不清楚。后来,我就想怎么通过三到五年在行业上建立一个格局,然后再用这个思路反推今天该干什么。这方面我想的深度还是不够。

      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我觉得最成功的不是马云,而是孙正义,后者一夜之间成为日本首富。这一切,无非就是在那个时间,他做了一个预测——电子商务有前景,马云很牛,中国很厉害。三个点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雅虎投资阿里巴巴也是一样。当年投了10亿美元,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疯了一样的决定,说杨致远太傻,马云太能忽悠,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觉得。但杨致远就是做了这么一个决定。

      当然,预测也不一定都能成功。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想想,自己的预测到底有多重要。最核心的就是不断改变。

      具体到怎么做预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是穿过未来看现在。找到一条正确的路,怎么走都是对的,而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全力以赴也还是不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回看现在,用预测去极大地缓解你在执行方面的依赖。

      第二点是不断仰视,空杯学习,相信现象即规律。不要看到别人强了,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那个也没什么了不起。要思考,滴滴为什么成长那么快?O2O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这么热?自己可以找到怎样的机会?

      我们当时做猎豹,在极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国际化”这个点。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在Google工具排行榜上没有美国公司做的工具应用,而且工具应用的下载量是社交类的一半。两款排名靠前的工具应用,竟然都是来自中国的程序员。

      现象即规律。我有2000人,他们只有一个人,如果我们全力以赴,还不能做到第一?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这个机会点全力投入。

      第三点是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用资源换机会。早期创业者唯一核心的资源就是时间,就是不断试错。口袋购物的王珂,做微店一个礼拜就上线,不停测试,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不停“打怪”,不断获取经验值。创业就是不断“打怪”的过程。如果憋一年才发布,人家早起来了。当公司到一定规模,再派一些侦察兵,做一些方向性的小组化尝试。Clean Master(猎豹清理大师)这款产品就是一个四人小团队发现的。

      预测也不是天马行空。它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一个预测出来后,用怎样的视角去判断它,修正它,完善它。

      但是,光有预测是不够的。找到这样的方向之后,怎么去切?切,不是排山倒海进入。这样是进不去的,又或者没有那样的资源。要先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关键的点。

      战略第二步:破局点

      预测之后,就是找到破局点,找到那个一举撬动全局的关键点。

      今天,整个行业因为资本介入,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比如布局、闭环等。很多创业者问我,是不是先布局?光做硬件不够,要做软件,还要做社区等等。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首先就陷入了大公司模式。

      你要思考,你的公司与大公司区别何在,破局点在哪。如果没有突进的点,跟其他所有平庸的公司没区别。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你能赢?因为你想赢吗?因为你人挺好吗?这些都没有意义。

      所以,要找到那个尖锥一样的破局点。

      微信红包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腾讯3000多万的支付用户,持续投入多少年,与阿里巴巴一样的机会,但多大的投入都打不动这个市场。后来出来一个微信红包,现在跟阿里的日均用户差不多了。春节当晚的峰值,几乎超过了阿里“双11”。当时马云写内部邮件说这像是珍珠港偷袭,我认为不是珍珠港偷袭,而是八旗兵入关。即使坐拥百万雄兵,也抵不过一个聚焦的点,来回反复的冲击。

      万里长城看起来雄伟壮观,很有民族自豪感,但从来没有挡住北方民族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它太长了,摆太多了,挡不住尖锥来回的刺穿。

      这就是破局点的作用。

      这个破局点有多重要呢?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点就是生死存亡的点。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点,你就不可能切进去。

      此外,破局点一定要配合大方向,配合整个大预测。因为这是一个单品带体系的时代。

      苹果手机就是这样的破局点。通过手机这个点切下去,整个行业都被改造了。破局点的寻找,本质上是产品形态的需求。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找到用户为王的那个点,可以把整个行业都掀掉。

      工业时代,没有生产线,生产不出产品。那叫生产稀缺。今天是生产过剩,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时代已经完全变了。

      当英语老师都可以做手机的时候,这代表我们已经站在全世界的生产能力都能被组织的点上。即便没有行业背景,你只要找到一个点,做好一件小事,就可能改变世界。

      再往下说,这样的破局点有什么特征?我认为是极简、差异化和自增长。

      首先要极其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如果一句话都说不清楚,这个破局点在战略上就败了。不久前跟马化腾聊到微信红包,他就给了八个字:移动、社交、金融、游戏。

      这样简单的词,能被大众接受,非常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太多了,用户打开的窗口也太多。用户唯一需要的就是简单。

      比如Snapchat。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打开后直接就是一个照相机,简单到直接拍照。我们做产品,都要去做个“+”,再加个“拍照”等。就是这5秒的时间,用户的拍照意愿可能就没了。也是这样简单的点,使得Snapchat形成了强差异化,与Facebook完全区分开了。

      这个点有自增长,也很重要。我们做Clean Master的时候,团队只有几个人,从几千个下载涨到每天二三十万个下载;而另一款产品电池医生已经有了上亿用户。后来,在庐山会议,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把所有资源全部投到Clean Master。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清理大师有自增长,而且从产品角度看,它还会持续增长。虽然两者存量差异很大,但我要看新增量,要看未来。

      当然,有人会说,产品不一样。比如专车,一开始为了满足司机需求,创业者们自己佯装乘客打车,让司机觉得有用户增长。尽管如此,它也必须有自增长,有自然传播,如果没有这个点,说明没有突破。

      找到这个破局点以后,不要有任何犹豫,一定要All in。

      战略第三步:All in

      任何时候,资源永远稀缺,尤其是精力。一旦确认这个机会点,不要有任何犹豫,把所有资源投入到破局点上,尤其是自己的资源。想尽所有办法,努力到无能为力。

      在前期预测的过程中,不管是小步快跑的侦察兵,还是小组化的侦察兵,或者快速迭代的侦察兵,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迅速把侦察兵模式切换为十面埋伏,一击即中。

      韩信打仗,没有那么多名将。他跟项羽相比,单军作战能力差很多。但最后他用所有的资源,布置了一个十面埋伏,即便三千名将,也逃脱不出。

      所有资源的环绕,既为打退竞争对手,也为更快获取经验值。

      当时我们做Clean Master,投入了上百个工程师。有投资者问,我们的壁垒在哪里?我就说,这个星球很难找到一个200人的工程师团队,只做一个手机清理的App。所有高管团队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这条线。在App每个点上的投入,都比竞争对手强5~10倍。

      除此之外,Clean Master在Google Play上的用户评价,每一个我们都有专人回复。无论用户用阿拉伯、日语或英语,都有相应的语言回复。回复以后就会变成意见,立刻改善产品。

      后来我们加速商业化。资源的投入几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每天都开例会,对各种产品细节,寻找破局点。三个月内,收购了一家移动广告公司。买下他们所有的广告平台,全力以赴投资源。

      这些都是在创业过程中完成的。一分钱当两分钱花。虽然创业早期,节约也很重要,但找到方向后,验证了自增长,投入就要坚决。

      有时候晚做,就丧失机会;早做,就把公司搞死了。微妙和伟大的平衡,就是创业的难度。有时候实在不行了,闭着眼睛做,真的赢了,这就是运气。或者刚好赶上某个机会点,规律使然。

      但千万不要空扫。做侦察的时候,大军按兵不动,做更多的推演。一旦想清楚,就要全力投入。我总结了一句话:战略方向要浪费,战术执行要节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说了这么多,预测、破局点、All in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制造火车头。

      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要把它想象成一辆高速列车。你的本质是做一个最快的火车头。当火车跑得足够快时,就可以“一招居高临下”,不断地挂更多的车厢。当业务不断向上长时,又会出现各种纠结痛苦,但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火车头做得足够多,不断淘汰坏的车厢。

      战略就是制造最好的火车头,淘汰坏车厢。

      CEO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尤其公司迅速壮大时,CEO需要迈好几个坎,从一个专业技能的坎,到带领小团队的坎,再到点面结合的坎。既要单点突出,又要擅用资源整合。

      最关键一点,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界限。如果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会把事情想小。

      作为CEO,既要有大的格局,又要在很小的单点足够极致。既能zoom in(聚焦),又能zoom out(抽象)。两个极端,来回切换。矛盾统一,完美平衡。或许,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滕斌圣(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找支点是整个战略的开始

      如何制定战略?管理学者众说纷纭,定位、认知、学习、应急等视角让人眼花缭乱。傅盛在文中强调方向的重要性,认为“战略=(方向×10)×执行力”,即战略方向正确性的作用超出执行力十倍,同时提出构成战略的“预测——破局点——Allin”三部曲,不无新意。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组织结构往往需要调整后才能跟随新的战略,执行力不一定能够匹配战略大方向。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上,企业表现出的执行力水平也许完全不同。有的企业善于跟随和模仿,竞争对手一旦推出新的产品,它总是能够迅速模仿出似是而非的“山寨”产品。如果方向是跟随战略,这些企业的执行力会很强。但是,如果大方向是原始性创新,它们的执行力就大打折扣。所以,方向和执行力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企业在确定战略方向的时候,要把执行力的适用范围考虑进去。

      最近,流行的“风口说”使得行业预判和突破点的选择带上些许神秘色彩。其实阿里巴巴并不是随风而舞,而是默默做了很多年才等到业务规模的爆发。在我看来,战略制定的逻辑应该是“点、面、平台”的三部曲。所谓“点”即突破点,选择一个业务领域,并将之做深。“面”就是在突破点的基础上把业务范围做大,不再是单一点,而是形成了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的业务组合。最后,形成平台;在平台上,有更多能够带来收入的业务模块。随着平台开放性的增加,其他企业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经营。

      简言之,找到突破点,然后以点带面,最后将这个面拓展为一个平台,再往上面加业务。以奇虎360为例,以“安全”为突破点,通过免费在线杀毒模式,打败传统的杀毒软件公司。此时,虽然企业没有盈利,但是有了安全作为突破点和卖点。基于杀毒优势、以安全为突破口,奇虎360进入“面”,推出浏览器业务,应用的范围更广,但是仍旧依托于“安全”这一突破点来留住用户,并积累形成用户规模。有了安全浏览器,奇虎360的谈判能力得到加强,可以把用户主页默认设置成360主页。依托安全浏览器就可以做“平台”,把外部的供应商模块,例如搜索、游戏、广告等内容植入到平台上,奇虎360可以从这些业务获得收益。当奇虎360的平台能力和规模不断加强,就对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带来巨大的威胁。奇虎360一做搜索业务就拿到10%的市场份额,造成百度的股价大跌,还有后来的“3Q大战”等。

      “点”的概念强调惟精惟一。同样,互联网思维突出单品极致,选择用户的“痛点”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奇虎360是在线杀毒、呱呱洗车是上门洗车、滴滴是快速打车、微信是便利连接……这些新的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为商家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

      “面”是指从单一到多样的拓展。从在线杀毒可以衍生到做浏览器,从洗车衍生出保养和保险乃至汽车销售,从快速打车衍生出专车等社会化服务,从聊天衍生出朋友圈销售……这些都是因为在某一点的突破,形成了大量的用户基础,从而可以带入到其他相关领域。

      “平台化”强调对于用户基础的深度开发,以及开放给其他利益关联方。由于平台上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把相关的包括第三方的业务放在自己平台上,既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至此企业也可以增加盈利。随着平台模式的多元完善,阿里巴巴现在可以说自己正在传递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从单纯电子商务网站向新商业文明的转型。同样,腾讯和百度也通过跨界来拓展平台。

      总而言之,战略不能没有“支点”,创新型企业,一开始必然是找准一个细分市场,这个市场体量不会很大,也不会立马带来可观收入。但是创新的源头就在于突破点,未来希望拓展成一个面,再把这个面做成平台,最终在这个平台上获得能够带来收入的业务。根据“点、面、平台”的战略三部曲,企业找准突破点并依托此点扩大用户需求面,随着能力的完善和规模的增加,逐渐形成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平台。

标签:;  ;  ;  ;  

寻找战略机车_火车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