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行区域化规模种植强化统的功能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规模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已难以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现代化生产要素难以注入。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应用到位率低,农业技术含量提高不快,限制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摆在当前农业生产面前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对安徽省宿州、五河等地进行了调查,他们实行规模种植,增强统的功能的做法,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症结——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科技应用除了科技推广体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一轮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推动,这已似乎成为共识。但是面对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经营的土地不仅规模小而且极为分散,如何发挥科技的增产潜力,存在一系列急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滞后。“六五”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以综合开发为主体的中低产田改造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而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仍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安徽省6454万亩耕地中,中低产土壤面积达4350万亩,占67.4%;有40%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有30%的水田和70%的旱地处于非旱即涝状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原因之一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一方面限制着投入主体——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可能性,特别是资金筹措困难,更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使多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问题更加突出。就淮北地区而言,原有的3万多眼机井,目前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足40%。据对宿县地区的调查,全区有一半以上水渠、机井等公共农田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由于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没有根本摆脱靠天收获的困扰,从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现行一家一户分散型自主经营,由于受规模条件的制约,面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灌溉、防治病虫,什么时候施肥,怎么施肥和防治病虫等生产技术环节,缺乏完善的指导与管理。因此,生产管理很难做到科学化。从生产技术上,一家一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直观效益难以体现;同时,对于每一项实用技术若要做到“户有一人掌握”的话,全省1240多万农户,组织培训、推广工作难度极大,也是技术推广工作人力和财力所不允许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小而全”的种植,形成不了批量,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商品率低,生产的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同时,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结构效益难以发挥,这也是多年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应用到位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户还难以避免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手段与现代化生产不相适应。一家一户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土地被分割碎化,一方面大中型农机具难以施展手脚,另一方面农户购买农机具一年也只能用上几次,利用率低,折旧率高。相比之下,使用机械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高于使用手工简单生产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严重限制农机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我们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和生产手段现代化。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难以正常介入生产实践,必须寻找“统分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出路——实行规模经营,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
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这是我国农业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改变微观经营机制,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依靠现代化生产要素和技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应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早在80年代初,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各地在社会化服务上作过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诸如各地成立的庄稼医院、农机服务队等,对生产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微观经营机制问题。如何选择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使科技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宿州、五河等地的做法给予了回答。
出路之一:行政推行——实行区域型规模经营强化双层经营统的功能
调查点1.顺河——发挥行政优势,重点强化统的功能
宿州市顺河乡是1992年撤区并乡时的新建乡,全乡21个行政村,3.6万人,耕地6.03万亩,人均1.68亩,是个典型的农业乡。建乡时经济十分落后,全乡人均纯收入仅470元。在全宿州市37个乡镇中位居倒数第一。农业收入是顺河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对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人们感到困惑。一是灌溉问题没有解决,旱涝不能保收,农作物单产水平难以提高。1992年前全乡存有的110眼机井,能发挥作用的仅30眼;12座大小排灌站,由于井泵分离基本不能发挥作用;6万亩耕地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几百亩,生产潜力难以发挥,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处于徘徊状态。二是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全乡户均耕地不足7亩,在土地发包中由于考虑地力肥瘦、距离远近等多种因素,一般被分割成6—7块。由于农作物茬口不统一,灌溉等管理工作也就难以统一运作,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生产形不成规模。农业生产发展面临“五低”状态,即土地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利用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农业商品率低。
如何把农业生产搞上去,顺河乡党政一班人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理思路,求发展。他们利用黄淮海农业项目开发为契机,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由乡政府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因地种植”和“水随农转”的原则,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地进行农田水利、道路、渠系和桥涵的设计。在土地利用上实行“三打破”,即打破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界限,分户划区种植,变零碎的地块畦田化。在已改造的2万亩耕地中,每80亩设一个灌溉机井,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排灌自如,基本上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强化“五统二分”实行区域规模种植。具体操作上实行“三个强化”和“三个维护”。即强化土地所有权、土地公有制观念和土地监督调控权,维护农户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以此区分强化统的功能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大锅饭”与“归大堆”,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五统二分”,走区域化规模经营的路子,即在同一类型的种植区域内统一茬口、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按承包面积实施分户管理、分户收益。1995年全乡三大片1万亩小麦统一使用“皖麦19”新品种,实行统一机播,每亩播量由原来的30斤降低到15斤,仅此一项节约用种16万斤,节约资金近20万元;由于统一采用精播少量播种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明显,1万亩小麦亩产达到820斤,比原来的610斤增产210斤,共增收小麦210万斤,增值160多万元。1996年全乡3万亩小麦全部实行了“五统二分”种植,其中:三个高产攻关片,区域化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全部采用“中麦9号”和“882”二个新品种,在1995年冬1996年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预计亩产仍可达到800斤以上。由于实行区域化规模种植,给农机作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乡共组织农机服务队28个,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机械化统一作业,不仅农机具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多倍。目前全乡6万亩耕地中有3万亩粮食、1万亩棉花、1万亩果桑,种植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粮经比由1992年的7∶3调为1∶1。三是在技术上实行“五员”指导,确保了技术到位率。全乡21个行政村,村村配齐科技“五大员”。即蚕桑技术员、棉花技术指导员、养殖业技术指导员、农技员(种植业)和水利员,全乡共配备200多名“五大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乡里安排推广每一项农业实用技术,由“五大员”全面掌握,统一指导,减少了技术培训和组织推广工作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到位率。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旱涝保收面积,农业科技含量高了,农业增产增收,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5元,位于全市之首。
顺河乡这种把一个行政辖区作为农场的经营方式,依靠行政的功能,着力改善科技应用条件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农业现实,是实现科技进万家的重要途径之一。
出路之二:利益驱动——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实现科技与生产的
有机结合
调查点2.五河——农技部门集体反租倒包
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适用技术的推广如果一味采用行政干预推广的方式,往往困难重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推广效益和效果。农技部门如何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寻求新的技术推广突破口,五河县农技部门作了新尝试。他们选择了轻农重商的地区,将农民的土地转过来,与农户签订转包合同。规定每转包一亩土地年交农户400元现金,并从获得的利润中提取5%返还农户,转包的土地上全部投劳用工,仍用原土地承包人,并根据市行情实行定额工资。1995年县农业技术部门在大新乡刘台村、新台村、大刘村转包农户土地716亩,由于经营的效益与转包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们一方面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手段;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应用投入力度。首先将转包来的土地连片集中,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种植。为解决灌溉问题,县农技部门投入资金4万元打深机井3口,投资10万多元用于购置各种农机具,投入劳动力折3万多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基本上做到能旱涝保收。其次,在科技应用上实行规模高效种植,变“一麦一豆”模式为两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一种是小麦—冬(春)菜—春玉米—夏玉米;一种是小麦—冬菜—棉花—玉米。由于采用高效良种良法一起推广,1996年每亩预计可产粮食1500—2000斤,冬菜和其他收入500元以上,总计亩效益可达1300—1800元,比农户自己经营效益提高2倍以上。这种由农技部门反租倒包的形式,有别于集团技术承包,较好地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利益问题,改变了以往集团技术承包收取技术服务费难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插上了翅膀,为农技推广工作找到了新出路。
调查点3.农民个人租赁承包——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一种初级形式
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根本改变生产技术落后状况,农业生产的低投入、低效益状况难以维持生产者的积极性。但是土地作为第一生活来源的特殊生产资料,农民对其有着强烈的依附性。调查表明,有99%的农户宁可不种,他们也不愿放弃承包地。于是各地开始出现以代收代种为主体的个人租赁承包形式。临泉县农民韦建华,1994年以每亩租金400元向临近农户租赁土地100亩,实行规模种植;肖县农民王庆席以每亩每年返还农民300斤小麦、400斤玉米的实物作租金,租赁邻里土地900亩,实行规模经营。这种个人租赁承包形式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加上利益的驱动,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水平,从而使农业的技术含量增加,集约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上升。据资料统计,仅阜阳地区通过这种转租的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这种转租形成的规模经营形式,对促进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个人租赁形式,还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因为它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转包人缺乏对土地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从一定范围上制约农业科技应用条件的改善,影响农业科技应用效果。
以上三种类型规模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没有改变一家一户土地承包的性质,承包地最终的经营权还是在原承包户手中;二是规模经营使得农业技术到位率、农业技术含量和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三是强化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改善了农业科技应用条件与手段,实现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
三、几点思考
从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科技,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实行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调查表明,农业的希望在科技,科技的希望在于努力改善微观经营机制,由此得出以下启示与思考:
1.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强化统的功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由于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农用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我们认为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必须立足千家万户的经营方式,强化统的功能,以促进现代生产要素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科技深入千家万户的关键环节。这种“统”的功能,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建议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棉等大宗农作物生产,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统一组织;对一些关键生产技术进行统一指导,统一应用;对区域内生产条件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把同一行政辖区县、乡当作一个农场来经营,以此来推动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利益原则,积极探索应用土地转包、租赁承包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方式,以加速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这是摆在农业改革与发展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最具活力的根本性措施。建议在认真总结各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政策,加大引导力度,加以扶持,促进发展。
3.科技农业是安徽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调查中,宿州市顺河乡的一笔帐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按目前增产的潜力和可能性分析,全乡3万亩粮田,每亩地可增收粮食400斤,可增收1200万元;3万亩经作用地每亩增收600元,可增收1800万元。这对于3万多人的顺河乡来说,仅此人均即可增收近1000元。他们认为这个目标经过2—3年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而且比办企业投资小,风险小,来得快。这笔帐描绘出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蓝图。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邻近的江、浙、沪等先进省市低50—100斤,如果赶上先进省市的单产水平,9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增产数量就是90亿斤。加上两头拉动效应,不仅农业产量显著提高,而且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呈良性循环。如此一来,对实现安徽省委提出的“小康”目标应更有信心,但关键还是要把科技推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