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学术期刊影响力研究——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响力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路径论文,专题研讨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把学术期刊办成在世界上某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的期刊,也就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过程。
考察国际上一流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学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一般认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通常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传递和交流代表世界学科发展主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测度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期刊自引率和他引率、篇均引文率——定量指标;出版周期、交流语言、作者分布、引证作者的国家分布——基本要素)。第二,具有一支由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同行学者构成的编委队伍。第三,标准规范的编辑出版和学术原则(论文编排格式的标准化、严格规范的审稿过程、同行评议制度)。第四,拥有具有深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的专业编辑队伍。第五,以英语为主要的出版语言。第六,世界范围的出版发行和市场化、规模化的经营机制。(注:于媛、金碧辉:《从SCI期刊的定量指标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国际化期刊基本特征的分析》,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年第14卷。)
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基本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的问题日益引起期刊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有实力的期刊纷纷将期刊国际化作为近期或中期的发展目标,一些期刊管理部门也在资助期刊时加上了期刊国际化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期刊界,确实有一些实力雄厚、形成一定规模的期刊已经走向世界,其影响力日益显现。有数据显示,经新闻出版总署及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外期刊版权合作项目为58项,其中科技类32项,时尚生活类25项,商业类1项。(注:陈英明:《以国际合作促进中国期刊业崛起》,载《传媒》,2008(10)。)但遗憾的是,在这些项目中,我们没有看到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踪影。
就学术性期刊来说,科技类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好于社科类期刊,走在了前面。2003年,国际权威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期刊有76种,比1998年增加了31种。而在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也就是在与社会科学期刊有关的世界著名引文索引中,只是在2005年才新增加了2种中文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此外还有少量的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出版的英文期刊。出现这种状况,与西方的语言霸权有关,因为这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期刊是以英文期刊为主的。与此同时,与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相比,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的现实,我们也不可否认。
二、影响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们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从国外权威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情况以及引文分析来看,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尚无一种期刊被SSCI收录为来源期刊,被A&HCI收录的期刊也仅有1种,期刊在学术研究方向的引领和国际影响力方面还不够强劲,这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学术研究现状很不相称。
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大,是因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国际知名的学者不多,学术研究成果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愁于“无米下锅”。
第二,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不少,但和国际接轨的期刊为数不多。表现在编辑出版国际标准化不够,必须的数据信息和论文参数不标准、不规范,信息的实效性不够。许多期刊没有或仅有形式上的国际通行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
第三,我国学术期刊的规模普遍偏小,出版经营各自为政,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对外推介受到限制。
第四,学术期刊普遍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宣传力度不够,发行渠道不畅。尽管存在着上述不利因素,但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不能改变的。如何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三、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宜分阶段推进
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不是仅仅追求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的扩大,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走向世界,社科类学术期刊形成国际影响力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不可操之过急。
第一个阶段:“引进来”。按照国际化期刊的要求,在编委会中增加国际知名学者做编委,提高编委会的海外编委比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双向匿名评审),尽量拓宽海外优秀来稿的渠道,找米下锅,实现稿源的世界化,多组发国外知名学者的论文。在这个阶段,学术期刊要在保持各自风格和传统的同时,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力求做到学术标准规范化和编排格式规范化,
第二阶段:“走出去”。目前,国内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期刊内容“进得多、出得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创办英文期刊,扩大英文期刊的数量。但对于英文版新刊的创建与发展,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制定总体规划,要注意新办英文刊的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综合类学术刊物要有,但不应占太大比例,应鼓励创办专业类英文学术期刊。(2)最大限度地提升论文的质量,争取发表的论文较多地被国际引用。(3)有针对性地做好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工作,通过用户的检索服务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4)建立专门的国外发行和营销队伍,或加入世界著名的营销系统,扩大国外读者群。(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和数据库的作用。网络出版技术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传播手段,利用网络可以大幅度地扩大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提升期刊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只是建立了简单的期刊管理系统,或只有简单的静态网页,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业化的期刊网络数据库就应运而生了。第三阶段:“做大做强”。实现学术期刊的规模化、集约化,打造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这应该是我们提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根本目标。
在推进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关注:
第一,随着对外合作的加强,版权贸易会增加,这就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出版社图书、音像等产品的引进、输出的贸易活动比较多,它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在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进行信息传播时,也必须关注作者和期刊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第二,新的学术出版模式的运用——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OA的含义是指文献在因特网上的自由可用性,即允许任何人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或链接这些文献的全文,编入索引,把这些文献作为数据传递到软件中,或者为了任何合法的目的使用这些文献,而没有费用、法律或技术方面的障碍。(注:刘金铭:《开放式访问期刊的创建及其对传统期刊的影响》,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在这种模式下,实行的不是读者付费制度,而是由作者支付费用。实行开放存取对期刊的有利之处在于:一方面,沿用了传统的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制度;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快捷的特性,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提高文献引用率。但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作者付费制度,可能会加大期刊社的生产成本和作者的负担;二是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印刷版)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一旦期刊的版权完全放开了,就可能无人再去订阅印刷版期刊。这种出版模式对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目前在北美洲和欧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我国学术界和期刊出版界,人们关注的还不是很多。相比较而言,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应用的多一些,而社科类学术期刊对这种出版模式的关注则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
标签:学术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