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拟课的误区与对策--参加“绿色基础竞赛”评价活动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数学模拟上课的误区及对策——参加一次“青基赛”评比活动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数学论文,青基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于2014年10月举行了初中青年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全市共32位选手参加,分A,B两组,每组各16人,共两天完成比赛活动.活动分为四项内容进行:首先,是粉笔字,选手分批书写规定的内容,字体不限,时间为5分钟;其次,是即兴演讲,选手通过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及演讲主题,准备3分钟,演讲3~5分钟;再次,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A组和B组选手给定的材料分别是课题“矩形、菱形、正方形”(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和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利用提供的统一软件、统一素材和统一电脑,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中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时间为180分钟,比赛结束后交教学设计电子稿和教学课件电子稿;最后,是课堂教学,采用模拟上课的形式,在模拟上课过程中体现教学设计,展示教学课件,模拟上课课题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题一致,模拟上课时间为15分钟.综合四项得分决出优胜者.笔者有幸作为评委之一参与了比赛的整个过程,发现在模拟上课这一环节选手们出现的问题比较多,部分选手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模拟上课的本质,出现误解模拟上课现象.现结合参赛的这32位教师的模拟上课的情况,谈谈模拟上课的常见误区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模拟上课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1:形式混淆

      现象:模拟上课变成了说课.有三位选手在模拟上课时出现“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我使学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样的教学方法”“我准备采取的方法是……”这类表述,把模拟上课跟说课相互混淆.

      对策:严格区分说课和模拟上课.说课是静态的研究,是教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的内容、地位、目标、重点、难点设想的一种方式,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核心在于比较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模拟上课是动态的实施,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选取说课的“教学流程”这一部分,把它具体化,更侧重于它的实践性.教师在模拟上课过程中模仿实际教学,但没有学生的配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常规课堂教学要求,将教学构想具体化、实践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用模拟的形式将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展示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模拟上课的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其核心在于教学步骤的实施,教学计划的实现.

      误区2:内容不当

      

      现象:有的选手处理教材内容不当.例如,有一位选手在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如图1所示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时,固定边BC,将边AD向左平移,他的这种操作显然改变了

ABCD的边长BA和CD,这与教材的本意相背.教材的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在

ABCD的变形过程中,四条边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其他元素(角、对角线)在变化,从中发现特殊位置,即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探究并发现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性质,为研究矩形的性质创设一个动态的情境.又如,在“矩形的判定”这一节中,教材是从研究矩形性质的逆命题的角度来研究矩形的判定,而有好几位选手在处理这一内容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没有让学生感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没有形成研究问题的套路.有的选手课堂讲解的内容追求全面,平铺直叙,均衡用力,导致时间不够;还有的选手模拟上课的内容前松后紧,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

      对策: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将教材活用,实现对教材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或“照本宣科”,也不能草率更改.例如,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研究方法,与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先研究图形的定义,再研究图形的性质,最后研究图形的判定,通过研究图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让学生思考其真伪,然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从而给出图形的判定定理.这种呈现方式由命题及其逆命题的角度出发,从数学本身提出问题,在证明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性质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和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材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在时间分配上要注意在一节课的亮点、重点或难点的地方应该不惜时间、详细阐述、突出重点、浓墨重彩,而在其他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要学会取舍、轻描淡写、蜻蜓点水,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再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安排学习活动后,用于模拟思考或准备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造成长时间的冷场和时间浪费,只能简短停顿.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片刻停顿后,通过评析学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境;当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境.科学地分配时间、调控时间、节约时间,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自然生成、富有个性、积极有效的课堂.

      误区3:角色错位

      现象:其中有四位选手在模拟上课时就是点击鼠标,播放课件,对照课件简单讲授,没有任何板书,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没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播放师”,模拟上课变成了“电灌”,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眼中没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严重错位.

      对策:模拟上课虽然是一种没有学生在场的上课,面对的是评委,但也要模拟真实的课堂,进行适当的板书,并列出清晰的教学提纲、教学流程,也要有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要避免被课件束缚,要给评委和听课者营造一种真实的课堂之感、一种跟着学情走的感觉.模拟上课最难处理的就是师生互动环节.因为这个时候没有学生的配合,那么当教师抛出问题后怎样巧妙地解决问题,怎样做到师生间的无缝对接呢?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说出学生的回答;二是用一个短停顿表现是学生的活动,然后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进行后面的内容,尤其是当出现的内容是重、难点时,这时教师就应该自己巧妙地把问题说出来,并适时进行点拨、归纳、变式、拓展、延伸,实现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自然转换.模拟上课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动态生长的建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误区4:课堂虚幻

      现象:有几位选手在模拟上课的过程中,把虚拟的学生模拟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不仅容量大、节奏快、思维深,而且遇到任何问题总能迎刃而解,有点极端理想主义,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

      对策:模拟上课虽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但教学过程应模仿实际教学,要求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话里有学生.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认知基础,要符合学生的现状,不能过度预设,把学生的能力理想化,要与学生实情相吻合.模拟上课的最大特征是模拟,模拟就是接近真实,所以要与真实课堂教学接近,按照常规课来讲,只不过省略了师生互动的真实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体现出来,怎样引导、启发、调动、设问……都要讲出来,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教学活动可以虚拟,但不可以虚假,课堂虚拟,教学逼真.无“生”的课堂既容易又不容易.说它容易,是因为没有学生,一切尽在选手的掌控之中;说它不容易,是因为一切都要自己演绎,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这就需要教师有置身现场的真实感和流畅度,不能把模拟课堂变成理想课堂的乌托邦.

      二、对模拟上课的几点思考

      模拟上课,就是虚拟地讲课,是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把教学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一种讲课形式.它是一种将个人备课、上课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它整合了传统的说课和现场讲课的优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着眼于具体一个课时的模拟上课,如何给评委、专家们留下一些特殊的印象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准备.

      1.精心设计,重点突出

      根据比赛规则,模拟上课是根据限时180分钟的独立设计而成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而来,那么在这十分紧张的180分钟内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时就要充分考虑接下去的比赛项目——模拟上课,计划好哪些片断重点准备,从而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上浓墨重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准备又不能十分细致,这既是现场制作的时间原因,还因为在下一比赛项目模拟上课到来之前,仍然有一定的时间进一步将模拟上课细化、优化、精致化.可见,现场设计时对准备模拟上课的片断要精心设计,这种设计是结构式、主题式的,同时又要留下动态生成的空间,包括板书设计、例题与变式的深入思考、引导语、追问设计、过渡语言等,从而才有后来模拟上课的展示.

      2.演绎过程,重视生成

      模拟上课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教研形式,它不同于说课,也不同于真实的课堂,却又超越说课,更接近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模拟上课毕竟是上课,虽然没有学生参与教学,但如果缺少了师生对话,没有了生成,变成“一言堂”的讲授,那就与模拟上课的指向相左了.模拟上课既要演绎教学的完整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生成,生成从何而来?当然要取决于精心的预设.教师可以采用大量的模拟学生回答这样的自问自答式的展示,这可看成是教师重视对话生成的一种努力.还可以模拟学生生成后的深入追问,并关联到本节课前一时段中的相关知识,而且即时点评、迁移,引发学生对过去经验的回忆,这些努力是一个数学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3.充分预设,适度留白

      模拟上课时固然要充分预设学生生成,却不必也不可能穷尽学生所有的可能性,这即是笔者所谓的模拟上课可以适当留白.这里的留白有两种理解:其一,对一些学生的解答过程并没有全部呈现,原因是模拟上课面对的并不是学生,而是评委们,一些众所周知的回答可以略去,而把有限的15分钟展示用在充分展示自己对这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对这节课独到的认识与处理.其二,对问题的引入、例题的变式、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渗透等也要有适当的留白.例如,在“矩形的判定”引入时,其中有一位教师说: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是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反过来研究,从而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现在让我们也来看看是否可以把矩形的性质反过来研究而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呢?可以发现,该教师这段提问是艺术的,他既关联了本节课前后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又把追问留白给学生进行再创造、再发现,并没有直接给出教材中的矩形的两种判定方法.这些精心的设计彰显了比赛教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思想,教师的基本功也得以自然流露.

      三、结束语

      模拟上课的特征是模拟,本质是上课.所以模拟上课要仿真,要和真实课堂教学接近.模拟上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需要我们走进数学本质;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在模拟上课的过程中,有时充满着美丽的想象,有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有时还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不是因循守旧、没有激情的行程.无“生”课堂不一定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如果重点突出、关注生成、适当留白,那么模拟的课堂也会因创新而绚丽多彩!

标签:;  ;  ;  

数学模拟课的误区与对策--参加“绿色基础竞赛”评价活动的几点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