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选择——从追赶式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越式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4)10—0126—05 民族地区如何加快发展,不仅是当地干部群众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央及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切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民族地区发展路径,需要多维度地分析民族地区的主要特征,准确把握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我们认为,民族地区的特征和发展环境,决定了民族地区新时期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选择,从追赶式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特征及其发展环境 我国有蒙古、回、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8.49%,民族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但区域面积很广,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实中特指国家法规明确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从法律层面看,民族地区包括我国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①此外,还有作为民族自治地方补充形式的1173个民族乡。②本文将民族地区的具体区域范围概括为四个层面:第一个是省区层面,统称民族八省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视同民族地区对待的贵州、云南、青海三个省;第二个是地州层面,包括分布在九个省区的30个自治州;第三个是县级层面,包括分布于18个省区的120个自治县(旗);第四个是乡镇层面,包括分布于全国20余省区的1173个民族乡。各民族地区情况各有特征,但也有共性——发展相对落后。 (一)需要从多维度认识我国民族地区的现状与特征 从多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在人口、经济、社会、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情”特征。在人口方面,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总体落后,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在经济方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化、工业化相对滞后。民族地区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起步阶段,相对于全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经济总量规模偏低,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明显,经济的欠发达和缺少活力使得地区内部生产和需求规模的增长非常有限,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在社会方面,各民族地区因聚居的特定民族而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宗教;在地理方面,民族地区地理屏障多,自然条件差,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在生态环境方面,民族地区多为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功能区域,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 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无疑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但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有两个因素特别明显:生态环境脆弱与人力资本不足。前者也许难以改变,但后者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也是我们研究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必须清醒把握的客观基础。 (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放到全国发展大局来研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国家是一个整体,哪个地方出现短板都会出现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决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事情,也是其他地区的需要,是整个国家的事情。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提升经济结构,发挥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促进区域分工协调发展,拓展全国发展的市场空间;而且有利于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占国土总面积60%之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了,就相当于全国都发展了。可见,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需要从全国发展大局来研究。 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单纯就民族地区论民族地区,只能是在老的思路上转圈而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应从全国整体出发,形成新思路、新战略,改变区域梯度发展思维下的追赶式发展战略。 二、新的战略选择:从追赶式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 (一)传统“追赶式”发展战略及其特点 在传统思维下,欠发达地区一般都遵循“追赶式”的发展战略模式,包括所谓“梯度推进”理论在内的区域经济模式都强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主要通过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追赶式发展。 追赶式发展战略的特点:简单模仿、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重复发达地区经过的发展阶段;被动的、非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民族地区往往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或发展机遇时过境迁而难以学到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而且永远定位为发达地区的追赶者,而不是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先行者。 (二)新形势下由“追赶式”向“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背景下,传统追赶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悖论日益明显。从我国整体发展的时间、空间、阶段特征上看,民族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由追赶型向跨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1.现阶段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通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思路下,民族地区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实现从追赶型向跨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2.走东部地区发展的老路子(大办乡镇企业、先发展后治理)没有出路。从发展环境看,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局面、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从发展的空间看,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已经发展了,未发展起来的地区正是因为发展的难度大,包括自然条件差、人力资本不足等。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有在道路、方式上突破常规才能实现。同时,民族地区不同于沿海、内地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要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必须通过创新方式才能实现。 3.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民族地区发展路径提出全新的要求。为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当地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国家对处于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不同功能区域的民族地区的开发方向、政策和强度均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民族地区要创新发展方式,按照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求新的发展思路。 (三)向“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的可行性 要辩证地、超越传统思维看待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条件。从个体看,一些民族地区发展可能受制于种种不利条件和困难;但从整体看,我国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从表面看,有形的硬件基础条件可能不好,但其特有的无形条件又成为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所在。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国家综合实力增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2.91万亿元。这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已从资本短缺过渡为资本相对过剩的国家。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资本的充裕为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民族地区不必完全通过自身资本积累实现发展,只要政策、体制安排得当,就能够将我国的相对资本过剩转化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2.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大为好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大规模、大力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明显改善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通讯、能源等约束性因素逐渐被化解,民族地区与外部发达市场的距离明显缩短,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也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基本形成。[1]民族地区自身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民族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市场容量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3.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下,可以产生出新的需求,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文化和环境资源,是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的良好依托,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和地貌资源可以为跨区域的服务消费提供新的供给,也成为民族地区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4.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边疆、边境地区的开放条件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十一五”以来国家相关倾斜政策密集出台,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黄金期。随着国家向北、向西、向东南开放格局的形成,民族地区成为我国在陆地边境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通道,面临以开放促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和文件的相继出台实施,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和体制机制上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这些政策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5.科技创新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选择一些特色产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创新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在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和行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民族地区可以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民族药用植物综合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追赶式”发展而言的一种发展战略。就是通过跨越某些阶段所形成的发展方式,也即一种异于常规的发展之路。[2]其内涵包括: 1.跨越区域发展中“路径依赖”,避免亦步亦趋,走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经济落后——谋求发展——经济发展——大建工业项目(园区)。这种路径依赖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二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是搞工业、上项目,忽视经济发展的其他途径。我国发展到现阶段,资本、市场、要素流动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上了几个台阶,为新的区域分工创造了新条件,对特定区域而言,应按照新条件下的区域分工来筹划发展的新路径。 2.跨越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顺序”,避免每个地方都严格按照所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顺序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某些产业阶段是可以跨越的。民族地区在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市场、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因此地区发展可以突破传统产业演进的时空约束,实现发展阶段间的跨越。 我国沿海尤其是内地的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过来的。即通过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大幅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完成了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但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又不得不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去治理环境。在发展方式上,主要靠大规模的物力、财力的投入,也即粗放式的增长。在后工业化阶段,还得用长时间、大气力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的发展无法重走重化工业老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按照现有社会需求条件下的潜在附加值高低来优化产业结构,打破传统的“无工不富”的教条,走出一条能发挥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二)要走出对“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认识误区 与传统的“赶超型”发展不同,跨越式发展是后发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在较短时间内跨越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从而向更高级阶段的迈进。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超常规的、可持续发展,它突破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模式,并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及“单项突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加快发展速度(即加速追赶),不是“大跃进”式的盲目发展,不强调各地方齐头并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其实质是创新,即在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产业顺序等方面摈弃传统的、照搬照抄的追赶型思维,站在全国发展的大局高度并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具体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非常规、跳跃式发展,跨过发达地区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实现质与量的飞跃。 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及面临的任务 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应站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任务。 (一)站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共同繁荣发展必由之路。民族地区要共享国家发展成果,除了国家支持以外,最重要的方式是充分利用全国大市场和国家内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共享发展的好势头,乘势而上,走一条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和给予特殊政策,那只是一种被动式的共享,而要变被动为主动,关键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托本地区的条件和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发展共享。 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最终要落到人身上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各民族能力素质的增强,既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也是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保证。没有人的发展,也难以实现物质发展成果的共享。不断提升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民族地区与全国协调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基础。 2.有利于创新我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强调不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各展其长,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同构化,是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区域条件不同,而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方式相同,区域发展必然失衡,导致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区域发展,重要的是在分工基础上协调发展。而区域分工,意味着不同区域发展不是采取相同的步骤、按照相同的顺序依次推进,而是呈现出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换一个说法,就是要促进广大民族地区注重区域分工,实现差别化的发展,不要模仿其他区域,更不要模仿发达地区,走跳跃性的创新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以及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3.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需要,也是其他地区的需要。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构筑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基本路子,而且也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发挥区域协同力的途径。这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把民族地区建设成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拓展全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有利于加快形成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任务 1.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全国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是未来民族地区发展应遵循的战略思路。随着这种战略思路的调整和转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差异化发展、跳跃性发展和互动式发展,以创新的方式,站在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基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在统筹全国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我国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 2.需要找准政府应有的定位与作用,在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的前提下明确中央政府和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在逐渐培育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市场应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承担弥补市场缺位,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培育市场、激励市场、创造市场,以及矫正市场的作用。基于此,应在充分利用市场力量的前提下明确中央政府和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制定出台具有全局性的政策规划、提供宏观指导等责任;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职能,如提供辖区内区域性的市场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等。同时,考虑到我国民族地区市场发育不足,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不能完全参照东部沿海等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地区的政府职能定位,而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政府职能外延和内涵,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 3.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及跨越式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出发,选择政府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民族地区从追赶式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政府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思路也要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而转变,进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方向。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思路的转换,要求政策创新,要求各民族地区根据本地情况及跨越式发展具备的基础条件出发,选择政府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傅志华、刘德雄、陈少强参与课题讨论) 注释: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州包括:吉林省延边、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云南省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甘肃省临夏、甘南、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黄南、果洛、玉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博尔塔拉、昌吉、巴音郭楞、克孜勒苏;自治县120个,包括18个省市的117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 ②根据《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民族乡。除山西、陕西、海南、宁夏和上海等少数省市未设立民族乡以外,其余省级行政区均设有民族乡。标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