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效果分析论文_丛日升

【摘要】目的 探究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口腔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规范化手术治疗后,显效28例(占56%),有效22例(占44%),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规范口腔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口腔;外科手术

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和外科手术相同,包括显露、止血、解剖分离、打结、缝合和引流[1]。鉴于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在操作时有其特殊的要求。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口腔外科手术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口腔外科手术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占72%),女性患者14例(占28%),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3.5±1.6)岁。

2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2.1显露

手术野要充分暴露,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结合手术切口设计,患者的体位和照明尽量暴露术野,必要时可使用牵引拉钩和开口器等。

2.1.1切口设计:口腔外科手术切口的设计要全面综合,以保证手术疗效,减少术后瘢痕畸形。

(1)解剖:手术切口要尽量与术区的神经、血管、腮腺导管等重要组织的行径平行,以免意外损伤重要的组织器官。

(2)部位:因颌面部美观和功能要求较高,切口应选择在比较隐蔽的部位或自然的皱褶处,如颌下、耳前、颌后、鼻唇、面沟等。切口的方向要尽量与皮纹方向一致,以获得最小,最轻微的瘢痕。活检手术的切口力求与再次手术的切口一致。

(3)长度:切口的长度原则上应以能充分暴露为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切口,避免过长或过短。

2.1.2切开:切口确定后,应以龙胆紫画线标记,确保其准确性。长切口者尚需其两侧加以标记,以便对位缝合。切开时,用手绷紧或固定皮肤,手术刀与组织面垂直(起刀时刀尖要与皮肤垂直,移动时转至45°斜角,切完时又使刀垂直)[2]。切开时要准确、敏捷,切口要整齐、深度一致。

2.1.3体位和照明:选择有利于手术野暴露的体位。良好的照明可增加术野的清晰度,有利于准确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2止血

止血对术中减少出血、保持术野清晰、防止不必要的损伤、保证术中安全和术后愈合等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止血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钳央、结扎止血:此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止血方法。用止血钳将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快速、准确的钳夹止血。对较大的出血点,需在钳夹后用丝线予以结扎。而对于大块的肌束应采取先结扎,再剪断,之后进行缝扎,才能安全有效的止血。

2.2.2阻断止血:为达到区域止血的目的,最可靠的方法是用钳夹、结扎和缝合的方法阻断知名的血管或术区较粗大血管的血流。对血运循环十分丰富但又不宜使用结扎止血的方法的手术,可在创口的近心端采用圈式或栅栏式缝扎等区域阻断止血的方法[3]。

2.2.3压迫止血:利用外力压迫局部,使血管管腔闭塞达到止血的目的。有大面积的静脉渗血或切除时有广泛渗血,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对局限性不明显的疏松组织的出血区,可采用荷包式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骨髓腔和骨孔的出血用骨蜡填充止血。

2.2.4药物止血:(1)全身用药:目的是增强凝血机制,减少出血。常用药物有止血芳酸、止血敏(酚磺乙胺)等。(2)局部用药:常用药物有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也可用肾上腺素纱条直接压迫止血。

2.3解剖分离

解剖分离目的是显露组织的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的组织、切除病变组织从而完成手术。首先术者应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具有明确的解剖概念,其次术者和助手要相互配合,充分暴露术野,使手术顺利进行。

2.4打结

打结主要用于结扎血管和缝合。为保证质量,避免返工和术后出血,要求在手术中打方结、外科结,防止打滑结。口腔外科手术时,以单手打结和持针钳打结最为常用。单手打结要求左右手均能熟练打结,在口内缝合及缝线过短时多用持针钳打结。

2.5缝合

是使解剖分离的组织或切除病变后的剩余组织重创口一期愈合的目的。除某些口内手术后的裸露骨面以及感染创口等特行初期缝合。

2.5.1创口原位缝合法:适用于无组织缺损、整齐、无张力的创口复位缝合。

2.5.2张力创口缝合法:组织缺损在缝合时会产生张力,若勉强缝合,势必会发生裂开、继发感染和愈合不良等问题。因此,对于有张力的创口,应先行减张措施,再行缝合。

2.5.3特定情况下的缝合法:(1)组织内死腔缝合法:方法是分层次的把相同组织对位缝合,必要时可带深层组织,如组织缺损过多,也可就近转移一块组织(皮下组织、肌等)。(2)三角形皮瓣尖端缝合方法:缝合原则为三角前尖角大于90°者,可直接进行间断缝合;小于90°者则采用皮肤一皮下一皮肤环式缝合方法。(3)两侧创缘长度不等、厚薄不均的缝合方法:采取附加切口、游离后转移、重新对位缝合等方法[4]。也可在创缘末端向长的一侧作一斜形切口,然后剪除三角形皮肤一块,即可使创缘对齐。厚薄不均的创口缝合时,薄、低组织要多而深缝,厚、高组织要少而浅缝,缝合后的创缘即可调整到同一水平面上。

2.6引流

引流的主要目的是使创口和术区组织间隙内的渗出物、血液、分泌物或脓液及时排出体外,保证创口的愈合。

2.6.1片状引流:主要用于口外创口小量渗出的引流,现常用乳胶片,引流作用比较好。使用时将两侧边缘剪成锯齿形,可避免引流条从创口内滑出。

2.6.2纱条引流:主要用于脓性引流,常用的引流物有油纱条和碘仿纱条,碘仿纱条防腐、杀菌、除臭作用强,常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创口引流。

2.6.3管状引流:多用于面颈部较大创口和脓腔的引流。由普通橡皮管或导尿管剪成引流管,优点是引流作用强,便于冲洗,可注药。现在临床上亦常用半管引流,引流物系剖开的橡皮管,既保持了引流作用强的特点,又减少了对创口的刺激。

2.6.4负压引流:和前三种开放式引流不同,负压引流是一种封闭式引流方法,主要是利用细塑料管或橡胶管在创口旁另戳创引出,接吸引器、吸引球等,使创口内产生负压,达到引流的目的。其优点是引流作用强,有利于创口愈合,不易继发感染。

3结果

50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治疗显效率为56%,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详见表1.

表1 5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n(%)]

4讨论

口腔外科手术必须严格遵循无菌的原则,而且口腔颌面部存在的腔窦比较多,细菌容易在此寄生繁殖,因此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机会较多。术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防止术后感染,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本研究中50例口腔疾病患者经规范化手术治疗后,显效28例(占56%),有效22例(占44%),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

综上所述,规范口腔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欧洪波,王启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6,(8).

[2]钟广军.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6):101-102.

[3]陈玲,丁婧,程春.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人口腔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9,(5):986-990.

[4]宋宝成.对比手术治疗口腔内科疾病和常规治疗的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3):107-108.

论文作者:丛日升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8

标签:;  ;  ;  ;  ;  ;  ;  ;  

口腔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效果分析论文_丛日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