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澳门华文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1980年以来澳门华文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1980年以来的澳门华文文学掠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掠影论文,文学论文,华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年代以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一大热点。但澳门地区的华文创作一直未被重视〔1〕, 零星的评论文章出现在报刊和学术研讨会上也是近年才有的事。事实上澳门是个和文学颇有缘份的城市,而八十年代以来其文学创作成绩也颇突出,随着1999澳门回归的临近,对澳门的文学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便有了现实和历史的意义。本文拟就1980年以降的澳门文学作一概要的述评,以期引起学界对此地文学的关注。

一、澳门文学历史的简单回顾

在过去,澳门和香港一样被视为文化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澳门文坛几乎寸草不生,即使有些文学作品也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和狭小的空间中生长而难以存活。事实上,澳门在历史上与文学颇为有缘,开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各地来往澳门的中外文人留下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概括而言, 澳门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明清时期,2.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期,3.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4.八十至九十年代时期。明清之际旅居澳门的作家诗人有赵彦方、张穆、大汕、吴历、屈大均、劳之辨、方凯恺、陈恭尹、汪后来、金堡、汪兆镛等百余人,留下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古典诗文,如《离六堂集》(大汕著)、《编行堂集》(金堡著)、《三巴集》(吴历著)、《澳门杂诗》(汪兆镛著)等等。这些文人客寓澳门,其因“或为遁迹,或为旅行,或为西席,或为宦游”,据南韩学者李德超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可视为“澳门之中国文学”,〔2〕是岭南文学之支脉, 在这些旧文人墨客的笔下,凸显出澳门南国江城特有的人文地理景观和奇特的中西杂交的风土人情。这个时期澳门文学的特点是新奇趣怪、充满异国情调,在语言上则杂揉进一些番语新词,颇有特色,在情调上则有颓废气息和感伤色彩。

三十年代以后,新文学运动逐渐在澳门开展起来,茅盾、张天翼、夏衍、杜埃、秦牧、端木蕻良等都曾在澳门播下了新文学的火种,最早的新文学活动是陈少陵创办“小小书店”,出售大量新文艺作品,此后抗日救亡文艺社团大量涌现,如“起来读书会”、“前锋剧社”、“晓钟剧社”、“绿光剧社”、“修社”、“雪社”等等,或演出话剧、或创作抗日诗文,出版不定期的文艺刊物,这个时期的澳门文学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新文学的艺术形式。五十至七十年代,澳门文坛相对沉寂,处于积蓄力量时期。《学联报》、《澳门教育》、《澳门日报》相继开辟了文学园地,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其时影响较大的纯文学杂志是手抄油印本的《红豆》,从1963年至1964年的两年间共出版了十四期(现大多散佚,仅存六期),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散文。这份油印的手抄本文学期刊已成为六十年代澳门文学存活的唯一见证。七十年代末一些作家逐渐在澳门结集,胡晓风、玉文、陶里、淘空了、高戈等为数不少的作家诗人或从东南亚或从大陆或从香港等地定居澳门,为八十年代以后澳门文学的勃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八十至九十年代可称为“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时期。所谓澳门文学形象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1984年《澳门日报》举办“港澳作家座谈会”,澳门中坚作家韩牧呼吁“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引起强烈反响,澳门的写作人开始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使命。这种文学自觉意识的苏醒和确立是澳门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导。其二,为文学社团的创办,1987年“澳门笔会”成立,1990年五月诗社创办,此后澳门大学也成立了中文协会,这些社团的成立显现了澳门创作队伍的形成。其三为文学报刊的创办,1983年《澳门日报》开辟文学副刊《镜海》,《华侨报》增设文学副刊《华青》,1989年澳门笔会出版《澳门笔会》文学杂志,1990年五月诗社创办诗歌杂志《澳门现代诗刊》,澳门大学中文系随后也推出一份纯文学杂志《蜉蝣体》等等,从此澳门长期缺乏文学杂志的状况有了彻底的改变。其四为创作成绩的突出,除上述的文学园地发表了大量作品外,结集出版的文学作品是澳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并最富活力和个性的。1980年以来的澳门文学已逐渐形成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识、本土的文化色彩和多元化的艺术追求的文学景观。

二、从“赌城”至“诗城”

说起澳门,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闻名于亚洲的赌业,曾被称为“东方的蒙地卡罗”,“金城娱乐有限公司”、“皇宫娱乐场”、“葡京娱乐场”等等招牌满城皆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诗人的大量涌现,澳门是赌城的印象在文艺界有了很大改变,澳门甚至拥有了“诗城”的美称。十分活跃的诗人有韩牧、高戈、苇鸣、汪浩瀚、江思扬、梯亚、凌楚枫、淘空了、流星子、云独鹤、胡晓风、陶里、懿灵、凌钝、云惟利、玉文、金浪等等。他们各自以殊异的艺术追求把澳门诗坛渲染得多姿多彩。

《澳门现代诗刊》的发刊词基本上反映出澳门当代诗人的艺术追求。“毋庸置疑,文化开放与文化交融应为澳门的文化特征,正是八十年代的移民潮为这块因具有东西方生活方式渗透而产生诱人魅力的弹丸之地增添了生气,这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猛进方面,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创造力的突发方面,在文学领域,较具前卫性的澳门现代诗的突破趋势颇为人注目,仅以五月诗社的澳门现代诗人群体而言,已明显地呈现一种辐射的格局,鼓吹超前意识,提倡创作多样化。”〔3 〕多元化的艺术追求是澳门当代诗歌的第一大特征。通过阅读大量的诗集诗作,我们可以把澳门当代诗的艺术取向大致划分为四种:其一为古典传统取向,代表诗人有胡晓风、云惟利、江思扬、云独鹤、凌楚枫、汪浩瀚等,他们的诗作追求古典意蕴的营构,继承传统重铸古意是这些诗人的突出特征。江思扬的诗集《向晚的感觉》化用晚唐诗人李商隐《乐游原》为名,而长诗《向晚的感觉》则直接援引李商隐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各部分题名,明显地透露出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古典朦胧美感的心仪。正如澳门学者黄晓峰所言,江思扬“向晚的感觉”里有“杜牧的诗情”和“江南的古典”。汪浩瀚则有丰富的古典诗词素养,其诗作古典意味比江思扬更浓郁,更富空灵的古典美感,如《落化》所咏叹的“你我重逢,正时落花时节/你是我的,我是你的李龟年/雨后,酒楼下传来卖花声/人不见,绿荫森森的庭院”,再如《掌灯》:“只需一壶浊酒,一卷古籍/一阵绵绵雨或一撮星光/无边的良夜/你殷勤为我的小屋掌灯”。这些作品既含蓄空灵又缠绵多情。胡晓风的《烟梦湖》则有宋词的意味:“你把脂痕留给枫叶/我借芦花点缀鬓边/雁筝不响,昨宵残梦不温……”。女诗人凌楚枫的作品比汪浩瀚的更缠绵婉约,并且具有女性特有的气质“你几时才会在夜里提灯/偷看伏贴在你脚下的一双耳朵/正等待雨的铃声风的铃声/等你伸出冷冷的长臂/将沉舟交给岸/将岸交给山/等唤醒山上的凤凰/凤凰不是鸟/只是今夜为我殉红的一地流花”(《青谏》)。此诗既有古典的婉约幽怨,又有女性的敏锐感觉。这种古典诗情的现代薪传实质上体现出澳门诗人的文化乡愁和中国意识。

其二为现代主义取向,代表诗人有陶里、淘空了,流星子、凌钝等。《澳门现代诗刊》发刊词提出“破除一切新旧八股的陈腔滥调和传统因袭的应酬老套,竭尽全力地自我突破古典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审美惯性,挺身而出大胆回应当代崛起的新的美学原则和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4 〕可见五月诗社在提倡多元化艺术追求的同时,更强调现代及后现代的诗艺探索,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现代主义的探索留下了明显的印记。淘空了是位怪僻诗人,其《我的黄昏》是五月诗社出版的第一本个人诗集,他最早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旅途,其作品的现代性表现在:1.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2.意象的叠加和繁复;3.时空的错动;4.语言组合的扭曲变形等方面。如“风的诉说是绿不成岁月的树/雨的低泣是艳不了历史的花”(《一个故事》)“一段话/象一簇手指/把该腐烂的搅成彩料/画一片铺地盖地的绿叶/绿叶啊,在跌倒时光抖抖而展/盈盈春日/盈满注目/盈满血痕的音符/然而更盈满呼吸富丽的希冀”。(《一段话》)在语言组接的反常、诗思流动的无序、抽象与具常的嫁接等方面都显示出淘空了对现代主义诗艺的熟稔运用。而《独坐》“夕阳是最后一粒花生米/在你嘴里嚼了再嚼/你终于安然起身/做雨天的联想”更有现代派的机智譬喻,也暗示出诗人对古典的拒绝。陶里不仅从理论上鼓吹现代主义,而且从创作上追求现代主义。《认识现代诗》一文直接体现了他的现代诗观,他认为现代诗是反传统的“强调个人实验或感觉历程的”“现代诗不以任何形式为形式,而以表现诗人个性和诗人内在感受所反映的全官能感受”是“无法无天”的〔5〕。1986 年出版的诗集《紫风书》收录陶里1956至1986三十年的诗作,显示出诗人从早期写实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转换的诗艺轨迹,1991年出版的《蹒跚》则标示着诗人现代主义艺术的成熟。著名诗评家谢冕高度评价了《蹒跚》的成就:“陶里这本诗集,对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一块新的里程碑。在这本诗集里,他由于现代意识和现代技术的引进和发挥,把《紫风书》那些传统命题更有效地向着深层推衍。他这个时期的诗作立志于展现繁复多彩的生命图景。对于生存状态的把握不是表层的,他更注重于自身的心理、情感、文化因素的展示。”〔6 〕陶里的诗艺探索和现代感受性完美结合,在澳门文学是十分出色的。

澳门当代诗的第三种艺术取向是后现代风,以苇鸣、懿灵、凌钝等诗人为代表。苇鸣是澳门当今最有代表性的前卫诗人,迄今已出版诗集《黑色的沙与等待》、《血门外无血的沉思》《无心眼集》等。“是的,我是非常形式主义的,那又怎么样?”这是苇鸣颇具挑战性的诗歌宣言,苇鸣的诗歌形式更体现出陶里所言的现代诗“无法无天”的品性。台湾诗人向明评到:“在苇鸣的诗里我们似乎读到了许多快速通过,而来不及记得的某些东西。这些产自我们时空的垃圾资讯或历史排泻,象经过碎片纸机处理过的残败样,拼织成我们生命困境中的可怕记忆。”此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表现出苇鸣诗作的后现代特性。苇鸣的创作形式多样无规无矩,甚至连调查报告撮要形式也出现在他笔下,题材选取上也无任何忌讳,在荒诞和虚无感的底层和形式实验推向极端的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患意识、悲剧感受和“内敛的愤激”(苇鸣语)。在澳门女作家中,懿灵则是一位“绝不女性”的诗人,其诗作呈现出一种刚性的抒情气质和冷峻的政治热感。她的诗集《流动岛》在艺术形式上的实验也是前卫的后现代的,她常用鄙俗的言语入诗,偏偏在现代诗人忌讳关联词汇的地方大量运用关联词,把政治和广告或者和几何原理怪诞地拼贴在一起。凌钝的诗集《下午》也有后现代痕迹,典型的作品如《挫悟雨陆》图像、标点、文字等各种符号拼置成一首形式怪诞的作品。但这种后现代性作品在凌钝的诗集仅为少数,大多的时候凌钝“陷入了两难之境:是追随古典?还是解构古典?”(朱立立语)。澳门当代诗艺术取向上的第四种类型是综合型,以高戈等人为代表。1992年高戈出版诗集《梦回情天》,分为“感觉的雕刻”、“不是抒情的季节”、“梦回情天”、“澳门澳门”和“寻找夸父遗留的足迹”五辑。选编者舒望对高戈进行了知人论世式的评论:“高戈写诗,有时象营造绝句,白描勾勒、意象透叠,追求情境转换和通感效应;有时象‘自由诗’,扮演浪子侠客或大情人的角色,抒情性强烈,有点理想主义色彩,有时又极具反讽与陌生化倾向,嘻笑怒骂不拘一格。”五月诗社所谓的多元化艺术追求在高戈的创作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他的诗既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既有现实的也有浪漫主义的,有时也有后现代性的拼贴。

以上概述了澳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化特点,此外澳门当代诗还具有浓郁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文化色彩和现代城市感受性等方面的特点,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述。

三、澳门散文创作的繁荣

澳门女学者廖子馨认为澳门现代诗成就实际上比不上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看法颇有道理,至少散文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诗歌。澳大教授云惟利对澳门散文的评价是“颇有风致”。〔7 〕指的是散文颇具作者个人的情趣。澳门的散文创作大多为报纸副刊的专栏小品,这点和香港散文很相似,这些小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炼,或抒情感悟、或钟砭时弊、或谈古论今、或谈文说艺,都能显现作者的个人性情、知识素养和文学才情。不枉“颇有风致”的赞誉。澳门的散文创作从形式上看大约可分为抒情散文、论说小品和探索型散文三类。

澳门的抒情感悟性散文小品作者有稜、玉文、梦子、王文琴、航青、徐敏、沈尚青等,大多为女作者,凌稜原名李艳芳、笔名林惠,被称为“澳门文艺拓荒者中年的一代”(李成俊语),1991年出版散文集《有情天地》。她的散文是澳门散文家中抒情性最浓的,正如廖子星所言林惠的作品深受冰心“爱的哲学”的影响,形成“满蕴着温柔、微带着感伤”的风格。“爱”是林惠散文的主题和情调,爱情、友情、母子情、兄妹情都在她温柔素雅的笔下散发出温馨的气息。林惠的抒情是十分女性化、柔美、浪漫、纯净而且细腻,其缺点在于情绪抒发有余而理性沉思不足。玉文原名吴珍妮,是印尼归侨,其散文创作深受何其芳《画梦录》的影响,收录在《七星集》中的几篇散文颇能体现玉文的特色,其抒情十分简约而意味隽永,与林惠的渲泄大不相同,句子短促但跳跃性强如同她的舞步(玉文是位舞者)。廖子馨说:“玉文把情感锁在自我的诗化天地里,作品往往营造完全自我的美化人生氛围,文章有明清小品文所追求的雅趣特点。”〔8 〕情感的内敛和文字的诗性确是玉文散文的特点,但明清小品的雅趣则难窥见。这种抒情感悟性散文在澳门数量颇多,本文仅以林惠和玉文为个案加以评述。

澳门的探索性散文以陶里、沙蒙、郑妙珊等人为代表。探索性散文注重散文艺术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艺术取向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陶里的散文集有《静寂的延续》(1985年出版)和《逆声出节集》,前者为实验性散文,后者是文艺评论集。澳门学者李鹏翥认为陶里的散文是诗的散文,他说:“陶里是位诗人,他写的散文,行云流水中有点朦胧,有诗的构思、诗的手法,诗的精炼,意境悠远而含蓄无穷。 ”〔9〕此论十分妥当。当然陶里散文所用诗的方法并非古典的或浪漫或写实的那些路子,而是现代主义的,主观描写、时空错动、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想象是其常用的方法。《落日时分》意识流动,情境大开大合;《珠江水流过》时空错动感觉幻化;《幻》和《奇梦录》则是超现实的幻梦描写,显得更加诡异迷离;《追踪》和《葛布》是用武侠小说的形式而创作的散文,既具神秘性又颇具阅读趣味。沙蒙原名危令欣,她的散文创作继承了其父陶里的实验,《七星集》收录了沙蒙的十篇代表作品。《一堆东西》表现的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主题——人的异化,“屋子好空好大,把我压缩成墙角的一堆东西。一堆东西,对,一堆东西。我在脑子搜索了好几遍,才找到一个如此贴切的词。至于是怎样的一堆东西?如何的东西?我想是没有形态,没有意识的生物。一堆。倒塌的金字塔,打翻的麦片。”〔10〕自我的异化、分裂、破碎通过作者既抽象又具象的描绘深刻地呈现出来;《木马》则用无标点的段落和无来由的数字和诗拼贴而成,形式上颇怪异;《养猪村》和《鸟人》则是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散文;《女人死了》和《待》具有荒诞派的特色。总之沙蒙的散文实验是澳门文坛走得最远最极端的。

第三类论说型散文小品,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砭时弊的杂文,以胡晓风、林中英、鲁茂等人为代表。胡晓风以东方一羽和南宫燕为笔名在《华侨报》撰写《横眉集》和《低眉小语》两个专栏,大多是批评现实针砭时弊的杂文,其中《妓女·老鼠·贪污》、《相逢莫问开工事》、《市政厅应否受检控》都是抨击时弊讽刺现实的出色杂文。女作家林中英的散文集有《人生大笑能几回》等,其中一些杂文如《立春的鞭炮声》《叶胸》等颇为出色。林中英对社会的批评有时温和有时也很尖锐,如对港台一些伪明星的嘲讽则十分尖刻:“一个明星,实在不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表演才能或拓什么戏路的,只要有一种特点,一个单一的形象,足可以令他在当今影坛‘食住条水’,纵横驰骋扶摇直上的了。例如曾志伟一味嘻皮笑脸,吴君如一味放、疯、傻;成奎安一味够恶,梅小惠一味叽呱尖叫便是,叶子楣呢?则是一味胸大。”

论说型散文的第二种是谈文说艺性的学者散文或可称为文史小品。代表作家有李鹏翥、凌钝等。李鹏翥笔名濠上叟、凌云健、梅萼华、方冰等,是澳门资深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出版散文集《澳门古今》和《濠江文谭》,是澳门最著名的散文作家。李鹏翥散文的特点有二,其一为知识广博,有很强的学术性。《澳门古今》熔史料、掌故、轶闻趣事、名胜古迹为一炉,给予读者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以短小精炼,清新的一篇篇小品连缀成一部澳门的苍桑史。《濠江文谭》收录的大多为序文、人物印象和文艺短论,书法、篆刻、音乐、美术、舞蹈、新诗旧诗乃至语言文字学都能娓娓道来,李鹏翥确可称为澳门杰出的“杂家”(李惜珍、陶里语),李氏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体式多样,李鹏翥具有开放的散文理念,认为中国的散文可上朔到经、史、子、集和《史记》,而且指出散文是自由自在、抒写自如的文学体裁,与诗和小说等姐妹艺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理念在创作上首先体现在其散文体式的繁复上,札记、序跋、评论、悼文、新闻报道、考证、评论、印象等等不一而足。

凌钝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散文结集《一壶浊酒喜相逢》于1992年出版,据作者自言:“收在这里的文章,可以说是研究院生涯的‘反面’产品。研究院的功课紧,压力大,一本正经的报告写得太多,读得太多,难免有吃不消的时候。到自己提笔写杂文,总忍不住要撒点野,轻松一下。”〔11〕可见凌钝的散文与学术研究相关,是学术生活的副产品,是自由的随笔性的作品,写的大多为学院生活感受和文学阅读经验,凌钝的散文在澳门散文中独树一帜,尤其在语言感觉方面颇有风致,语感上染着西方一些怪味作家的各种色调,如胡安·何塞·阿雷奥拉、博尔赫斯、圣艾絮佩里、马尔克斯、昆德拉、卡夫卡、格拉斯等等。

四、小说、文学批评及其他

与诗和散文相比,澳门的华文小说就逊色多了。无论是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或者在表现主观世界的强度厚度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澳门小说都很贫弱,比较有影响的小说作者有鲁茂、陶里、林中英、周桐、吕平义等。澳门的小说大致有三种类型:1.言情小说,周桐的长篇《错爱》最有代表性。周桐的作品大多为通俗的言情小说,走的是港台的路子,她在创作谈中说:“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娱乐读者;倘读者在娱乐之余,能感受到作者一点挣扎向上的意念,便是最大的安慰。”《半截美人》写瘸腿少女在绝望中挣扎向上,最终以爱心赢得爱情;《幻旅迷情》写一性格倔强的失恋少女陷入男人的圈套而为人情妇,最终醒悟,另觅真情;《晚晴》叙述劫后重逢老恋人的晚晴受子女的破坏等等。其中情节最曲折、悬念设置引人入胜的是《错爱》,在人性的分析和人间真情主题开掘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2.实验小说,这种类型的作者极少、作品也极少。吕平义是最突出的,他的《失踪的猫》可视为澳门超现实如魔幻小说的先导。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是迷宫式的,在意义上又是自我解构的。在摆脱意义的缠绕的过程中,却渐渐显露出小说作者的表现意图,吕平义在小说叙述方式上的大胆革新在澳门文坛别具一格。3.反映社会的写实小说,这类作品大多刊登于《澳门笔汇》,此份杂志“以发表反映澳门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为主。”笔汇中的小说《钓鱼》《重生》等反映的是偷渡者的生活,《彼得和闭眼女神》等写的是澳门移民社群的生态。写实小说中成绩最大当推鲁茂,他的长篇有《小兰的梦》、《星之梦》、《打虎不离亲兄弟》、《谁是凶手》、《路漫漫》、《白狼》等十几部,反映的均是澳门各社会阶层的世态和心态,尤其是底层贫民的痛苦生活,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性悲悯意识。总之澳门的小说重视教育伦理意义,但在历史感、文化意识、哲学精神和实验精神等方面都显得相当匮乏和贫弱。

澳门的文学批评曾被视为“最贫乏”〔12〕,今天看来,这种观念应有所改变。就实际而言,澳门的文学评论实绩远远超过小说。文学评论大多发表在《澳门现代诗刊》、《文化杂志》、《澳门笔汇》等杂志上。结集出版的有《澳门文学论集》(1986年澳门文学座谈会论文集)、《现代诗与现代艺术评论》(黄晓峰著)、《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廖子馨著)、《逆声击节集》(陶里著)、《非有意的诠释》(郑炜明)。黄晓峰的诗论和艺术论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文艺批评界来评价也是十分优秀的,他的批评可称为文化批评,融哲学思辨、文学才情、文化历史意识于一体,颇有大家风范。郑苇鸣的评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澳门文学史的钩沉探微,这类文章有历史学者的严谨和耐心;另一类评论则显示诗人的灵动和才情。廖子馨的批评注重理论的架构和文学感悟的综合,既有一般女性学者的敏感性,又重视方法和宏观把握。李鹏翥的评论则显示出资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敏感和简约准确的判断性,陶里的批评是诗人的批评,主观色彩强烈但疏于结构的经营。

综上所述,澳门有文学,澳门文学有特色,值得学者关注和研究。

注释:

〔1〕澳门文学应包括葡语语文和华文文学两个部分, 本文仅论述澳门的华文文学。

〔2〕李德超:《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概况》, 载于《澳门文学论集》,澳门日报出版社会1986年版P15。

〔3〕〔5〕《澳门现代诗刊》创刊号3。

〔4〕黄晓峰:《他仍在梦里升起绿色的旗》, 载于《向晚的感觉》,五月诗社1992年版P7。

〔6〕陶里:《逆声击节集》,五月诗社1995年版P32。

〔7〕谢冕:《序》,自《蹒跚》,五月诗社出版P4。

〔8〕云惟利:《十年来之澳门文学》,载《澳门笔汇》第7 期, 1994年出版,P73。

〔9〕廖子馨:《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4 年版P59。

〔10〕李鹏翥:《濠江文谭》,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P38。

〔11〕沙蒙:《一堆东西》,自《七星篇》,澳门星光出版社1991年版P186。

〔12〕凌钝:《一壶浊酒喜相逢》澳门星光出版社1993年版, P164。

〔13〕绿源:《澳门文学现状窥探》,自《澳门笔汇》(1992.9)P146。

标签:;  ;  ;  ;  ;  ;  ;  ;  ;  ;  

1980年以来澳门华文文学概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