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慧 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胜利路小学 266700
一、感知水平较低
小学阶段是儿童感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一部分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较慢,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看错题或抄错题的现象,通常这时候学生的解释是“我没看清楚”,而家长的回答也是“孩子太马虎了”等等之类的话语。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容易看错和抄错的大多是结构相似的数,如: 6和9、3和8、25和52等。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这些数字的感知只停留在一个粗略且模糊的整体印象上,并没有仔细深入地辨别分析,找不到相似数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所以才容易将这些数字混淆,故而出错。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看题和抄题之前对题目进行预览,了解计算的类型,弄清运算顺序,然后再确定数字。看完再读,读完再抄,把学生对题目的感知细分成若干层次,有利于学生正确计算。众所周知,学生首次感知的新知识在进入大脑时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强化首次感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以确保学生一开始就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减少以后再现性运用乃至创新性运用中的失误。同时,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进行对比性练习,帮助学生区分数字结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分析能力。
二、注意不稳定
注意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平时我们所谈及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所指的就是“注意”。在数学计算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注意集中,更强调注意的保持。由于受小学生本身的年龄、个性、兴趣、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小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暂,并且注意不容易被分配。因此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80+14×5-90=80+70=150-90=60 虽然运算结果与正确答案完全一致,但中间过程出现了不等。学生在计算的开始只注意到了14×5=70和用80+70这两步运算,而到下一步计算时又注意到了“-90”这一步于是造成了中间计算不等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在计算教学和练习中,我们要注意创设良好的计算情境,调动学生的计算情绪,科学地安排练习结构,使多种练习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要控制练习的时间和数量,避免疲劳现象,使学生的注意能较稳定地指向并集中于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此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使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积极抵制干扰因素,在计算中做到善始善终。
三、思维的惰性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这么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即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错误几乎是相同的。如:63-25=42等。这种现象特别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屡见不鲜,教师今天才手把手地纠正了过来,明天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真让人大伤脑筋,这就是思维的惰性造成的。所谓思维的惰性,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老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印象,凭直觉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尤为突出,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他们缺乏根据新的情况自觉地调整已经习惯了的经验和思维的能力。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培养他们递进、逆向、类比、转化和迁移等思维能力,克服和消除思维惰性对计算的影响。
四、畏难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经历计算的挫折后,对计算产生了一种畏难心理。每当遇到大数目的计算问题时,便缺乏计算的信心和继续坚持计算的意志,在心理上产生了烦躁、厌倦、畏难等情绪,致使计算的错误大大增加,进一步导致计算成绩的频频下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削弱了他们对计算学习的兴趣。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这些学生不歧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细心呵护他们敏感而稚嫩的心灵,对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相信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能鼓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其次,要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引导学生明确计算的意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知难而上。在计算的过程中,克服书写潦草、计算时马虎的坏习惯,努力做到最好。再次,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指导,分层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及时地迁移到计算学习中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计算能力。
五、个性特征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的学生性情沉静、温和,反映敏捷,情感和行为较为稳定;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易变,反应迟缓,情感和行为较不稳定。不同的个性造就了不一样的计算表现。前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做到注意集中、思路清晰、认真仔细,能自觉检查并及时纠正计算错误,计算能力比较强。而后一类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在计算前先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静下心来,我要争取一遍就做到最好”。久而久之,学生的急躁情绪便被克服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静与细心。
论文作者:张德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能力论文; 现象论文; 小学生论文; 惰性论文; 错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