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饲养新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鱼论文,新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乌鱼是鳢鱼类的总称,俗称黑鱼、斑鳢、雷鱼、乌棒等。乌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从营养角度分析,乌鱼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品,乌鱼专养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实际养殖时间6—8个月短尾可达到0.5公斤以上,每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每亩获净利在1万元以上,高的亩产可获利1.5万元以上。因此,只要有条件,可以积极养殖乌鱼,这是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业的一项良策,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好门路。现将怎样专养乌鱼的养殖实用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鱼塘条件专养乌鱼的池塘面积大小不限,但一般以1—2亩为宜,以便于管理,最大不超3亩为好。水深1—1.5米,池底部最好为泥质,水源应充足,池内的通常设备如进水口,排水口之类应当俱全,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养殖前池塘应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是在放养乌鱼种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应选在晴天进行,分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的药物是生石灰,如干法清塘消毒时,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公斤。同时在池塘中还应需有1/5左右的水面或池塘四周水面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浮莲。以便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以供遮挡阳光,便于乌鱼避暑和躲藏,同时还能取得净化水质,有利乌鱼的生长。
2、鱼种放养
要使专养乌鱼获得较高的产量,鱼种必须要放足。一般亩放6000尾左右,如果水质好,深度在1.5米以上,只要管理得好,饲料充足每亩可放8000尾。但不管什么时间放养,投放的乌鱼苗种规格都要整齐一致。另外,还应注意鱼种的质量,选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正常,没有损伤的为好。此外,在养乌鱼的池塘中,还可混养少量的鲢、鳙、鲤等鱼,这样能达到控制池塘水质,并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混养的家鱼个体应大于乌鱼种的1倍以上为宜,以避免被乌鱼残食,如投放6厘米的乌鱼种,混养的家鱼种的长度要在13厘米以上。
3、饲料的投饲
(1)鲜饵料:乌鱼为肉食性鱼类,所以饲料仍以小杂鱼为主,淡水和海水小杂鱼都可以。养殖初期,由于乌鱼苗种规格较小,因此对于规格较大的野杂鱼应经切碎后投喂以提高适口性。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并视摄食情况予以调整,一般料重比为1∶4左右。
(2)人工配合饲料:根据乌鱼的营养需求,其粗蛋白的含量应达40%以上。作为乌鱼的人工配合饲料,现一般采用鲜鱼肉、鱼粉、蚕蛹、玉米粉、米糠、骨粉、酵母粉等,另加少量维生素,适量微量元素和抗生素浊合成团块或制成颗粒饲料后投喂。
(3)投饵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日投喂2—3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投喂时,将小杂鱼投放到吊在池水中的食台上,让鱼取食,以减少饲料的失散,同时也便于观察乌鱼的摄食情况,或采用边吃边投的方法,直到停止摄食为止。
4、日常管理
(1)巡池:每天早晚要巡池一次,注意细心观察鱼种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换水:要注意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新清,尤其在夏天高温季节,以促进乌鱼的正常生长。
(3)防逃:乌鱼苗种放养初期,鱼种尚小,跳跃能力较差,当体长超过10厘米时,跳跃能力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雷阵雨天气,换水时或清晨,跳跃非常活跃,最容易发生逃鱼等情况,因此,池埂离水面高度一般应大于50厘米,以防乌鱼逃逸。
(4)分养:饲养前期的1—2个月,应及时用网将生长特别快、个体大的乌鱼捞起,另池养殖。以免个体大的乌鱼残食个小个体的鱼苗,做到使同池塘养殖的鱼苗大小规格尽可能相同。
(5)防病:乌鱼虽然抗病力较强,很少发病,但是在高密度养殖后,如果不注意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容易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其症状是:鱼的吃食量明显减少,病鱼体表呈现块状或点状出血,如不及时治疗,病鱼在3—5天内陆续死亡。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内服按每50公斤用鱼血康II号或鱼复宁50克。用鱼虾敌菌灵50克/亩,或强氯精200元/亩,全塘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1疗程,效果较好,平时在池塘中应定期用生石灰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做到以防为主。
(6)捕捞:乌鱼属底层鱼类,一般养殖到每尾在0.5公斤以上,达到商品规格时,可采用干塘起捕的方法,将商品鱼起捕上市。
联系电话:0851-582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