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灵感教育的渗透_孟德尔论文

高中生物课堂中灵感教育的渗透_孟德尔论文

励志教育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的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课堂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励志教育”,指立足于学生今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志向,并集中心力去追求的教育。包括为了实现志向而培养健康的志趣,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善于和人合作交往的意志品质等最基本的成功品质的系列教育。

目前,中学生的辍学厌学、学习没有动力、心理脆弱,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个中原因错综复杂,但缺乏励志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搞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1 应用生物科学史教学,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生物学史的教学内容中不但渗透着生物学科知识,而且渗透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内容,在高中《生物》课本中,生物学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好这些材料,可激发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能力,是励志教育比较好的切入点。

例如: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于1822年7月22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就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经常跟着父亲种田,跟着母亲在花园里劳动、栽培各种花草。孟德尔看到很多植物由两片小叶子逐渐长大,然后开花、结果,他就想:为什么麦子的种子种在地里,长出来的一定是麦子,豆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一定是豆,由于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他掌握了不少植物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上小学和中学时,因为家境贫寒,常常衣衫褴楼,忍饥挨饿。但他仍然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勤奋努力地学习。

上大学时,孟德尔妹妹特洛西亚把自己的嫁妆费拿出来,才使孟德尔交了学费。就这样,1840年,孟德尔终于进入了奥尔米茨大学神学院。

在大学里,孟德尔博览群书,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他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宽广了,为他以后从事遗传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岁那年,孟德尔从神学院毕业了。历经生活磨难的孟德尔,必须找一个饭碗,他进了布隆修道院,当上了一名修士。孟德尔一边从事神职工作,一边在后花园里进行生物遗传实验,他试图找到生物性状遗传的秘密。8年以后,他用豌豆进行的杂交试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又像又不像这一大自然的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介绍完孟德尔成功的故事,我和学生共同讨论,最终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要做个有心的人,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二是要刻苦学习,深入钻研,勇于实践;三是要坚持理想,不轻言放弃。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摩尔根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为证明“用进废退”学说,在黑暗环境中连续培养69代果蝇,并于1910年意外地发现一只白眼果蝇。再将白眼果蝇与其他红眼果蝇杂交,结果符合孟德尔规律,确认了果蝇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并发现了遗传第三大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不做举人,27年如一日,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搜罗百草”,“访采四方”,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5年,历时22年写成《物种起源》,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被马克思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新中国建立初期,许多老一辈生物学家如植物学家钱崇澍、钟观光、蔡希陶等为振兴我国生物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等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生物科学,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本身,还要学习科学家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更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量实例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生物学在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科学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激发起他们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生命本质,为祖国添光彩,为人类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2 应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生物学科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可对学生进行引导,恰如其分地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逐渐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生物体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生物学知识必然包含:世界的物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方面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这为励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在学习基因的概念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建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个世界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是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正是由于DNA分子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由多种多样的蛋白质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命运崇拜,反对唯心主义,不搞迷信活动等等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可让学生明白“否定之否定规律”。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他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地看待他人与自己,避免偏激、片面,宽容地对他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我们才能愉快、健康成长。

在学习生命活动调节时,可让学生明白“质量互变规律”。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3 结合我国资源现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高中生物学课上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我国动植物资源状况,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376种,两栖类约284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多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课外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考察,亲身体验,相互交流。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4 在生态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修养。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社会责任感,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从分子水平和亚显微水平上揭示生命体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并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维度展现生命活动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命延续和进化的内在规律以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整体上形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并使学生对生命世界探究的能力得到发展。

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多面性,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教学中,一方面结合祖国的壮丽山河、我国的旅游胜地,以及溪口美景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尽情地感受我国自然环境的多姿多彩,以及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衣食之源。另一方面精心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设计好调查表,要求学生重点看看:家乡的河流水是清洁的还是污染的?学校、集市、周围的垃圾是怎么堆放的?工厂废气是如何排放的?学校周围还有多少烟囱向外冒烟?废水是如何处理的?泥土有没有流失现象等。

调查后,让学生分小组把调查的现象和受到的启发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以演讲的形式,发表看法,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在感知家乡美景的同时,深切地体察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一面。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我能为家乡的环境做些什么,家里人能做些什么,进而思考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做些什么,从而付之行动,或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或以班为单位进行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或进行环境保护专题研究,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参加评奖、发表,或就某一环保热门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资源教育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知识。同时,更要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有效参与社会问题,改造人类社会及自然界这一方向。学生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感得到培养的同时,又能一分为二的认识我国的资源状况,养成了节约资源、爱护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森林面积为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煤稳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烧煤的活,我国的煤的储量可供全世界的人烧大约100年。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野马、新疆虎、高鼻羚羊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

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了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标签:;  ;  

高中生物课堂中灵感教育的渗透_孟德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