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的民族渊源与习俗_文化论文

酸汤的民族渊源与习俗_文化论文

酸汤苗的族源和习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俗论文,酸汤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唐末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属鉴别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八寨苗、九溪苗、高坡苗、西溪苗、东苗、西苗、酸汤苗、喇叭苗等。李宗昉《黔记》云,西溪苗在天柱县,女子以青布缠腰,未婚男女相爱者,约于野歌舞。由此可见,西溪苗是指天柱竹林乡,靖州大铺子、三秋的苗族,或注溪乡苗族,不是远口乡苗族。因为酸汤苗穿汉装,男女青年没有玩山对歌的习惯。

居住天柱县远口、白市、瓮洞及会同县炮团乡饭香垠、安浪、阳弯团、举山冲、老团一带的酸汤苗,讲酸汤话。酸汤话大部分与江浙话相同,只有少数语调与江浙话不相同。例如害羞,酸汤话说“yàgā”(亚尬)、站说“jì”(徛)、蹲说“gù”(跍)、 看说“nāo”(瞭)、睡觉说“kún”(困)或“niàng”(酿)等。据查吴氏族谱,酸汤苗可能形成于南宋后期。当时,贾似道因姊姊是理宗的贵妃,当上了右宰相。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强敌面前,一味地退让、妥协,对人民却拼命的压榨、剥削,以满足他极度荒淫糜烂的生活。大理寺丞吴盛看不顺眼,因言事忤似道,处境恶劣。景定二年(1261),遂弃官逃出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潜入苗疆,在远口(当时属荆湖北路靖州会同县,现属贵州天柱县)安家落户,与当地土著长田角彭氏女结成伉俪。七百多年来,其子孙分散居住在黔东南、湘西、桂北、川东南等地。远口是西南几省吴姓的发祥地,贵州天柱县远口乡、白市乡、大样乡、瓮洞乡、地湖乡,湖南会同县炮团乡、地灵乡、广坪乡酸汤苗分布最集中。其中,吴姓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十,由江西迁入的杨、罗、杜、肖诸姓以及由湖南迁入的段、李、刘、姚诸姓,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四十。由于吴、杨、彭、罗、胡、李诸姓频繁通婚,融合成一个苗族支系——酸汤苗。一部分迁出远口的吴姓,则融合于迁入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贵州凯里、黄平、三穗、镇远、剑河、锦屏、黎平,湖南新晃、靖州、通道,广西三江,四川秀山等地苗、侗、瑶、壮、土家族的吴姓。

远口,是清水江沿岩著名的水运码头,由江西、湖南到这里做生意的汉族不少,有的在远口长期定居,与当地的酸汤苗和四十八寨苗族(竹林乡新寨、棉花坪、栗木坪、高坡寨、梅花、南头、秀田、凯寨一带苗族)互通有无,进行贸易,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所以酸汤苗的风俗习惯,既与汉族相似,也与四十八寨苗族相似,有其独特的一面。

生产:酸汤苗善于吸收先进经验,讲究科学技术,以种植水稻、甘薯、油菜、松、杉、油茶、油桐、楠竹为主,饲养牛、猪、鸡、鸭为副业。一年之中,3—10月,男女劳动力从事田土耕种、管理、薅修、 收获、秋摇等农活;11月至次年2月,挖山植树造林。

婚嫁:酸汤苗未婚女子,出嫁前夕少露头面,在闺房练习女红。出嫁时,要哭嫁10—15天。初婚第一天,夫妻同房,三朝回门(打转),一个月不空房,做对月。婚后生了孩子,打三朝。解放前,酸汤苗结亲,忌同姓通婚,男女婚姻,多由父母作主,媒人说合包办。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婚姻法》,男女青年才获得婚姻自由。

丧葬:酸汤苗老人临去世时,晚辈皆候病榻边“送终”。咽气后尸体放置在堂屋中后,要给亡者烧“落气纸”,放“落气炮”,洗“落气澡”,剃发,穿寿衣、寿鞋,戴寿帽,嘴中含放碎银,尸体下面点“地壶灯”,专人侍候,日夜不得息灭。中堂门头悬挂“当大事”。请道人开路、送亡、念经、拜忏、烧包,超度亡灵。请阴阳生踏勘墓穴,择吉安葬。一方面遣人前往路远的亲戚家中报丧,定期开吊。晚辈全部披麻戴孝,不得吃荤。如系伤亡、难产、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一般火化,停棺厅外。出柩后,棺材前面是手持哭丧棒的孝子,边跪迎,边走,后面是送葬的亲朋好友,沿路撒“买路钱”,穿村过寨,放鞭炮,敲锣击鼓。落圹时,阴阳生手执公鸡作法,孝子跪墓穴前求封赠。三朝接亡灵。葬后三年内,每逢春社,必须上坟祭奠,以后,每到清明节,“挂清”一次就是了。

房屋:先定向,择吉竖柱上梁。梁木须伐共蔸双株杉树。掌墨师(木匠)穿新鞋(主人谢品)踩梁致贺词,撒“抛梁粑”。一般造五柱四行三间两层两檐的木房,另搭偏厦作灶房。宅旁再立猪牛圈。正中一间供奉神榜,称“中堂屋”,打有火炉的那间,称“茶堂屋”。香火炉,要煮油茶吃。上大门求封赠。进新屋,亲友登门祝贺,欢饮猜拳,热闹一番。

饮食:酸汤苗吃大米饭,嗜酒,喜欢酸菜和辣椒。红白喜事先喝茶,吃甜酒,才开正餐。餐桌上先敬长辈双杯,然后对面碰杯,最后猜拳行令。晚辈给长辈斟酒、添饭、加菜、倒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九九重阳宰鸭子包糯米粑。过年时,打糍粑,杀肥猪,炕腊肉,炖鲜鸡,讲究口味。

服饰:酸汤苗的服饰与汉族相似,男子没有多大区别,仅女子略有差异:汉族女子剪发,酸汤苗女子蓄发,结婚前,把长发分股交叉编成辫子,婚后脑后挽髻,髻上穿戴金簪、玉簪或银簪,穷人则用竹签代簪;汉族女子脸上涂脂粉,嘴唇抹口红,酸汤苗女子不敷粉抹红;汉族女子穿旗袍,系短裙,酸汤苗女子穿便衣(短装),不系裙;汉族女子穿平口布鞋或皮鞋,酸汤苗女子穿有鼻子的尖尖花鞋,干活穿草鞋。过去,汉族女子裹脚,酸汤苗女子只有少数裹脚。穿耳戴环、戴手镯,戴戒指等,汉苗一样。

节日:酸汤苗除传统节日新年、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以外,还有两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三月三:酸汤苗以农历“三月三”,作为“塌蛇孔”日。头年腊月打的糍粑,正二月不要吃完,保存若干个浸水缸内,到“三月三”再吃。或者做几个特大型的糍粑,放到三月三吃食。其意是:将蛇孔塌住,不让毒蛇出孔,咬伤人畜,不让大蛇出孔钻空田坎使崩塌,使村寨人一年中顺利地进行生产劳动,平安无事。这一习俗何时形成,无从稽考,但酸汤苗地区,迄今仍盛行。

立夏节:每年立夏这天,酸汤苗要吃腊肉、细笋和粑。没有腊肉,鲜肉可以代替。下锅时,将切碎的腊肉和细笋,搅拌炒熟,用生莴苣叶子包吃,一口一小包。味道香甜脆嫩,堪称佳肴。其意是:下田耕种有劲,上山劳动避邪,不被蚊子咬。俗云,立夏不吃là噶gá(肉, 酸汤话有时读gā),下田脚又劣liá(没有劲的意思); 立夏不吃笋,上界遭鬼撙chěn(压倒的意思);立夏不吃粑,上山被鬼拉。

迷信:敬神送鬼,是酸汤苗地区主要的迷信习俗。敬神有:由道士设坛作法的求雨、万人缘、千人会、玉皇诞、观音诞、敬香等;送鬼有:由巫师(神汉)巫婆(童子婆)作法的看香、接亡、喊魂、抢魂、推屋、打保福等。群众因治病、求偶、求子、镇煞,祈求或祭拜天、地、日、月、菩萨、岩石、桥梁、树木、水井、油榨等,也是信神信鬼。这些巫求习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有所收敛,但偏僻村寨仍然延续不变。只有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信神信鬼的人,才会逐渐减少,最后走向消失。

标签:;  ;  ;  

酸汤的民族渊源与习俗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