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兼论现阶段中国经济周期阶段_经济周期论文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兼论现阶段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中国论文,阶段论文,经济周期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176X(2001)05—0003—09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就是指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即是处于繁荣阶段抑或萧条阶段,波峰抑或波谷。因此,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就很有必要研究经济周期及其阶段。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实就是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周期的阶段。

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经济周期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 )或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 (注: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详细阐述,参见参考文献[3],第一章。)但是, 在实践中要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或者说预测周期的波峰和波谷这些转折点,仍然是极其困难的,尽管经济学家们已经在运用复杂的统计模型来试图预测未来几个月或未来一二年的产量与就业量。

本文对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的考察,拟从两个层次入手:首先是几种工具的综合分析, 这些工具主要是: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储蓄S与投资I的关系)(注: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 将其他种种因素过滤之后,总供求平衡指的主要是储蓄总额和投资总额的平衡。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可以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总供求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笔者已有研究,并据此得出“90年代以来,以短缺为特征的总需求膨胀正在逐渐向总需求不足过渡”(陈乐一,2000a,第133、134页)的结论,不赘述。)、 产出缺口理论、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IS—LM模型;其次分析一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主要是:GDP增长率、失业率(the unemploymentrate)、价格指数。

二、几种工具的综合分析

(一)产出缺口

运用产出缺口(output gap)的概念可以判断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出缺口是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差,即产出缺口≡潜在的产出-实际的产出

当产出缺口是比较小的正值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这时出现衰退的迹象(也可能是复苏的征兆,这是假定为衰退)。随着产出缺口的不断扩大,实际产出越来越低于潜在产出,于是,衰退日益严重,最后出现萧条乃至大萧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如果产出缺口逐渐缩小,意味着萧条和衰退程度不断减轻和缓和,实际产出朝着潜在的产出水平上升,进而步入复苏阶段。当产出越过潜在产出线、上升到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时,缺口最终变成负值。一个负的缺口意味着过度就业、工人超时点的工作和机器的超正常的使用率。这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潜在产出的值很难估算,不过可以用潜在经济增长率来近似地表示。如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很多,产出缺口就是比较大的正值,这时经济出现萧条。如果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潜在经济增长率很多,产出缺口就是负值(绝对值比较大),这时经济处于繁荣阶段。

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很难测算,关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数值存在很多争论,一般认为位于8%—10%之间,表1、图1显示了90 年代的潜在增长率估算值。从中可以看出,1990年实际GDP增长率(3.8%)远远低于当年潜在经济增长率(9.7%),差额达5.9个百分点,这说明1990年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即当时的市场疲软。1991年,中国经济全面回升,实际经济增长率迅速靠近潜在经济增长率,这说明1991年经济处于复苏阶段。1992年,实际GDP增长率远远高出潜在经济增长率,差额达4.5个百分点,这时经济处于繁荣阶段。1993年开始,实际GOP 增长率不断趋向下降,1993—1995年,每年的实际GDP 增长率不断靠近潜在经济增长率,产出缺口的绝对值不断趋向零,表明繁荣不断走向衰退。1996年,实际GDP增长率又开始低于潜在增长率,产出缺口变为正数, 经济明显出现衰退或危机。1997年以来,实际GDP 增长率越来越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1999年达2个百分点以上,表明产出缺口不断扩大, 衰退日益严重,以致出现萧条,陷入波谷。2000年,产出缺口缩小,但依然是正值,这表明,萧条或衰退程度有所缓和,经济正在走出波谷,走向复苏和回升。

表1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单位:%

年份 潜在增长率GDP增长率商品零售价格消费价格

指数变动率指数变动率

1990 9.7 3.82.1

3.1

1991 9.3 9.22.9

3.4

1992 9.7 14.25.4

6.4

1993 10.2 13.5

13.2 14.7

1994 10.5 12.6

21.7 24.1

1995 10.2 10.5

14.8 17.1

1996 9.9 9.66.1

8.3

1997 10.0 8.80.8

2.8

1998 9.7 7.8

-2.6 -0.8

1999 9.5 7.1

-3.0 -1.4

2000 9.6 8.0

资料来源:1990—1999年的GDP增长率、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率、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55、289页;2000年的GDP增长率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预测值。1990—1998年的潜在增长率,引自参考文献[5];1999、2000 年数字系笔者估计数。

图1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表1绘制。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

周期的四个阶段还可以通过总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来加以说明。AD—AS模型离不开潜在产出的概念,两者一脉相承。AD—AS图形(图象略)中,AS[,S]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与潜在产出线重合。AS[,L]不同于AS[,S]的垂直部分,AS[,S]的垂直部分位于AS[,L]的右边。AS[,L]与AS[,S]的垂直部分和陡峭部分之间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荣。AS[,S]的完全平坦和相当平坦部分表示萧条。繁荣与萧条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中间区域,表示衰退或复苏。

判断周期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潜在产出线或长期总供给曲线 AS[,L]。如果经济位于AS[,L]的右边,即产出缺口是负值, 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如果经济位于AS[,L]左边,即产出缺口是正值,经济处于收缩阶段。前文已述,1996年以来,产出缺口变为正值,并且不断扩大,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位于AS[,L]左边,并且越来越远离该线,以致滑入萧条。这种转变,从AD—AS模型来分析,是由于总需求的减少。当总需求减少时,AD左移至AD', 经济由处于潜在产出线右上方的繁荣阶段(注:当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但接近潜在产出时,经济也可能已经处于繁荣状态。)过渡到位于潜在产出线左下方的萧条阶段。 总需求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注:总需求(AD)由下式给定:AD=C+I+G+NX。),总需求减少主要是由于消费不足、 投资不足或净出口减少所致。

1996年以来,总需求持续减少和不足。到1998年,总需求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进入2000年,总需求全面回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均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趋小,四季度进一步趋缓。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3%, 增幅比二季度降低0.5个百分点, 虽然降幅不大, 但逐季下降。 (注:文中有关2000年三季度的数据,参见《经济参考报》2000年10月25日第8 版“理论周刊”。)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7%, 增幅比上月回落了1.7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速最低的月份(注:2000年11 月份数据,参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2月22日第2版、2001年1月1日第1版。12月份统计数据尚未出来。)。今年消费仍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力度,但不可能有更大的扩大,因为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顽固不退。这些因素主要是:(1)由于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民收入增长持续缓慢。(2)下岗或失业人员继续增加,实际失业率不断上升, 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很难增加。(3)消费环境、 消费政策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善。

2000年前三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集体和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2.9%,增速仅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升势有明显减缓的迹象。11月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集体和个体投资)同比仅增长6.7%,比上月大幅回落4.1 个百分点, 是2000年以来增速最低的月份。投资领域中的主要问题还是老生常谈的民间投资,即民间投资的启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2001年初,投资的增长很可能会失去动力,拉动经济的力度会减弱,刚一启动的投资很可能再次陷入收缩之中。

2000年上半年对外贸易形势喜人,首次创下了半年进出口双双“超千亿”的纪录。其中外贸出口超高速增长,出口1144.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各月出口增速均在30%以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也得益于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周边国家经济的恢复以及国家加大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内部环境。三季度,净出口由增转降,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4%,虽然增速仍然较高,但比二季度降低了11.9个百分点,增速回落的趋势已形成。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月回落11.3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速最低的月份。2001年上半年,由于同比基数的提高,加上目前缺少进一步促进出口增长的政策调整空间,预计出口增幅将继续回落。与出口不同,进口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出口增速的继续回落和进口的持续增长,2001年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

通过对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分析,可知2000年上半年总需求确实明显回升,但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趋小,四季度进一步趋缓。这表明这种回升相当乏力,很难持续,总需求不足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结合AD—AS模型,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位于AS[,L]左边。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很难说真正走出了低谷或萧条。

(三)IS—LM模型分析

尽管IS—LM模型受到批判,但仍然是理解宏观经济的首选工具。决定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乘数a[,G]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b。在不考虑收入税率t的情况下, 决定乘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边际消费倾向(MPC)。当前中国的IS曲线陡峭, 这是由于现阶段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当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不高)。从表2、图2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边际消费倾向迅速降低。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十分复杂,需要对企业分类分析。大体说来,国有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弹性非常小,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弹性比较大。国有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弹性非常小的依据是1996年以来7次调低利率,但企业投资需求对利率反应不灵敏。其实, 国有企业投资需求对利率反应不灵敏由来已久,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之时,企业对利率提高也不在乎,依然是旺盛的投资需求和欲望。国有投资对利率升降反应都不灵敏,主要是由于体制改革远未完成,市场、企业和银行等机制尚不完善。综合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可以大体认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不高,即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当小。

表2 1986—199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份边际消费倾向年份边际消费倾向

19860.808

19930.802

19870.942

19940.815

19881.050

19950.845

19890.788

19960.733

19900.592

19970.576

19911.048

19980.35

19920.646

资料来源:1986—1997年引自中国统计提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曙光主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1998年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图2 1986—1998年的边际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根据表2绘制。

1998年以来,一定范围内流行一种观点:中国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the liquidity trap)。所谓“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最早由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 是指利率降低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the speculative demand for money)将成为无限的,这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LM曲线也成为水平的。“流动性陷阱”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1)利率很低;(2)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在现实生活中,这几个条件很难具备,因此“流动性陷阱”从未真正出现过。就是美国30 年代大萧条(TheGreat Depression)也没有完全陷入流动性陷阱(但是LM曲线被认为是十分平缓的)。凯恩斯本人曾经声称,“流动性陷阱”的情形从未出现过。1998年以来的中国,并未真正出现流动性陷阱,但是,说我国经济已落入“流动性陷阱”的观点是有一定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至少有助于宏观经济分析。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某些迹象,应当说是比较靠近“流动性陷阱”,因为7次下调利率, 利率确实比较低了,再下调利率的空间已不大。体现在LM曲线上,LM并非水平,当前中国经济不处于“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但是LM曲线比较平坦,比较靠近“凯恩斯区域”,位于“中间区域”与“凯恩斯区域”之间。

根据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IS—LM模型形状是:IS曲线依然比较陡峭,不过离垂直尚有一定距离;LM曲线依然比较平坦。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位于萧条或收缩阶段。

三、几个重要变量的分析

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在他最新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依然宣称:总的来看,经济学家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和通货膨胀(inflation),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高水平和快速的经济增长、高就业水平和低非自愿失业、价格水平稳定, 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注:Paul A.Samuelson and William D.Nordhaus,1998,Economics.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萨缪尔森的这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提纲挈领,简单明了,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完全可以此为参照。

(一)经济增长率

中国经济自1991年全面回升以来,一直保持超高速或高速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高速增长中又存在一个严重隐患:1993年以来GDP增长率持续下滑,1999年是下滑的第7 个年头(参见表3)。按照“波谷—波谷”的周期划分方法,1991年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周期,扩张期是2年(1991—1992年),收缩期是7年(1993—1999年)(注:收缩期只计算到1999年,2000年的情况还难以判断。),扩张与收缩的比率仅为2/7,远低于以往历次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比率,更远低于美国经济周期扩张与收缩的比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经济平均扩张期持续30.6个月,平均收缩期为14.4个月,扩张与收缩的比率为1.58。二战后,平均扩张期持续55.3个月,收缩期大约为10.8个月,扩张与收缩的比率为5.12(陈乐一,2000b)。由此可看出, 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扩张与收缩的比率迅速提高。但是,90年代的中国,扩张与收缩比率却迅速下降,这无论如何不符合世界经济潮流。

表3 中国经济增长率及其升降幅度

年份GDP增长率升降幅度年份GDP增长率升降幅度

(%)(百分点) (%)(百分点)

1990

3.8 +5.4 1995 10.5 -2.1

1991

9.2 +5.0 1996

9.6 -0.9

1992 14.2 -0.7 1997

8.8 -0.8

1993 13.5 -0.9 1998

7.8 -1.0

1994 12.6

1999

7.1 -0.7

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参见表1。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扩张与收缩比率的迅速提高,尤其是1991年3 月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繁荣,主要原因无疑首推高科技,即技术变革。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繁荣(约1886—1903年,1915—1931年),技术变革(相继以洋务运动和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起了决定性作用。经典研究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是技术变革。(注:参见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得主索洛(Solow,R.M.)的论文“Technical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August 1957.)1993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以及本轮周期扩张与收缩比率的迅速下降,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经济增长源泉——技术变革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重在量的扩张,技术水平低,轻技术创新,靠资金大投入支撑。支撑90年代前半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超高速增长。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44.4%,1993年更高达61.8%。但是,1994年迅速降至30.4%,此后“一蹶不振”,持续出现投资不足。靠大投入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一旦失去投资的支撑,其增长速度就会逐渐乃至持续下滑。因此,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高令世人瞩目,但增长质量和效率却令人忧虑。

2000年上半年,GDP增长率跃升至8.2%,扭转连年来的下滑趋势,人们不禁为之一振。但是,三季度经济回升力度又明显减弱, 当季GDP增长率为8.2%,并没有在二季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第四季度GDP增长率降至8.0%。再者,中国经济统计水份太多, 种种虚假和不真实的数据充斥其中,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但无济于事。因此,中国产出的统计数据可信度相当低,GDP 的真实数据肯定要低于官方的统计数据。鉴于此,我们必须寻找对其他变量的分析。

(二)失业率

失业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乍一看,人人都懂,但是仔细想来,失业的内涵很难把据。西方学者对失业的种种定义,基本大同小异。综合比较这些定义,可以发现失业涵义的几个要素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未被雇用但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第三个要素是失业定义的重要条件,这样就排除了非自愿失业。尽管如此,失业统计中还是存在种种问题,政府公布的失业统计数据往往偏离实际。西方学者对失业成因的解释是:在每一工资水平上劳动需求量降低(在图象上表现为劳动需求曲线N[,a] 左移, 图象略)时工资并不相应地降低(Joseph E.Stiglitz,1993)。因此,失业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是工资调整的失灵,即为什么工资不降低;二是为什么劳动需求曲线往左移动。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失业的这两个成因考虑的是短期因素,但是就长期来说,还存在另一个可能的成因:劳动供给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N[,S]向右移动。

我国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典型形式是失业,但是,我国失业统计相当混乱。失业与下岗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似乎至今不清楚,或者讳莫如深。“下岗”的含义是:职工离开原工作单位,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照此定义,下岗是否就是失业?笔者认为,下岗就是失业,并且是失业的一种典型形式,因为下岗完全符合西方学者对失业定义的三个要素。下岗职工一般都在劳动年龄内,肯定具有劳动能力,已失去工作但正十分渴望得到一份新工作或回到原有单位。如此看来,下岗岂非失业?只是失业包括的范围更广,城镇隐性失业者和农村失业者不是下岗职工,但都应属于失业人员。

197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失业高峰。第一次是在1979年,第二次在1989年,第三次从1995年开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高峰时期。这次失业高峰的群体以中年人居多,并且集中在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身上。真实失业率到底是多高,一直没有准确的数据。 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3%左右,照这个数据,我国失业率很低,根本不存在所谓失业高峰。在西方国家,3%的失业率还低于自然失业率。但是,官方的3%仅仅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城镇公开失业但没有登记的、城镇隐性的失业者、农村失业者都没有计算在内,试想如此官方失业率不知有何实际意义?在分析中,我们自然不能以官方公布的3%作为我国真实失业率, 真实失业率会远远高于3%。2001年以来, 下岗或失业人员还在继续不断增加。

第三次失业高峰的根本原因,或者说从长期因素来看,是人口总量过多,这是当时的人口政策造成的。人口总量过多自然导致劳动力总数(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过多。从短期因素来看,失业高峰是由于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左移。总的说来,失业是由于劳动供给量远远超过劳动需求量,工资又不能灵活调整劳动供求(工资刚性)。

劳动需求量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左移,主要原因是产量下降,即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产量水平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产量增加时,就业量也趋于上升;反之, 就业量趋于下降。 奥肯定律(Okun'slaw)表述的就是产量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凯恩斯也认为, 就业量和工资不是在劳动力市场决定的,而是由产品市场上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决定的。凯恩斯的意思就是说,决定就业水平高低的是产量水平。就实证分析来说,产量水平与失业率确实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下岗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劳动需求量减少,表明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阶段。

(三)价格指数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物价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现象之一,有些西方学者干脆就用物价变动来描述宏观经济景气变动。在我国,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价格指数越来越灵敏地反映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且日益成为观察宏观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具体来说,价格指数最能判断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前文所述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很多时,价格指数上涨率降低,即减速的物价上涨,甚至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这时经济滑入萧条阶段;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潜在经济增长率很多时,价格指数上涨率攀升,即加速的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这时经济步入繁荣阶段,因此,物价上涨速度的加速或减速是判断周期不同阶段十分重要的参数。与此相对应,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潜在产出线右上方的繁荣阶段,价格指数一般比较高;潜在产出线左下方的萧条阶段,价格指数一般比较低。总需求曲线AD向AD' 移动过程中,产量不断减少,同时伴随价格指数上涨率不断降低;相反,AD' 向AD移动过程中,产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价格指数上涨率不断攀升。

1997年10月,物价开始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1998、1999年两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都处于负增长中。从月度数据看,1999年全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相比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4、5月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5%和2.2%,是1997年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此后,各月同比价格的降幅开始稳步回落。生产资料价格自1996年4月以来,一直持续下降。1999年, 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8%。1999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幅度呈缩小趋势。

2000年价格总水平持续在低位徘徊,并且呈现波动的特征。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7%,是1998年4月以来连续22个月负增长后首次正增长,3月份、4月份又下跌,5月又开始持续略有上涨, 但是8、9月份的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0.2和0.3个百分点。10月份与上月持平,11月份同比上涨1.3%,环比略涨0.7%。200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三季度的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降幅比二季度缩小0.6个百分点,但8、9月份的降幅又有所扩大。 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去年以来逐月回升,3月份实现正增长,4、5、6月份继续上扬。1—6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0.9%。 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比二季度增大2.5个百分点,其中8 月份同比上涨5.1%,9月份上涨5.8%。

从走势上看,生产资料价格回升力度明显较大,但是,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的回升力度较弱,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生产资料价格的逐月回升,是由于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及其连带效应,是成本推动型,而非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总之,价格总水平至今还在低位运行,通货紧缩依然存在。承前文所述,这时,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至多只是出现了复苏和回升的迹象,并没有稳定走向复苏和扩张。

四、小结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几种工具中最有价值的是产出缺口理论。1996年,实际GDP增长率开始低于潜在增长率,产出缺口变为正数, 这是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明显出现衰退或危机。1997年以来,实际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1999年达2个百分点以上,表明产出缺口不断扩大,衰退日益严重, 以致出现萧条,陷入波谷。因此,1999年中国经济处于波谷之中。几个重要变量的分析,最有意义的是价格指数。价格指数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结合,进一步证实了1999年中国经济已跌入波谷。AD—AS模型、IS—LM模型以及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也为1999年中国经济滑入波谷或萧条阶段提供了佐证。

2000年产出缺口开始缩小,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波谷,走向复苏和回升。但是,分季度分析,这种回升主要是在上半年,三季度回升力度又趋小,四季度进一步趋缓。总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分析中,有力地证实了这种观点。况且,物价的持续低位徘徊,实际失业率的不断上升,这无论如何不是经济扩张的迹象。因此,本文的最后结论是: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的明显转机,出现了回升的系列迹象。正在步入复苏阶段,但并未真正稳定走出低谷或萧条。

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继续保持续的复苏和回升势头,努力彻底走出低谷,稳步走向扩张和繁荣。要实现这个首要任务,就短期因素来说,现阶段有必要继续突出财政政策的地位,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善和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作,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总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稳健、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和配合,货币政策要为财政政策的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两者势均力敌,厚此薄彼都是不可取的。但是,推行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只是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回升的政策手段。要真正走出低谷,步入持续繁荣和增长的轨道,在当今体制的中国,光靠政策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深化体制改革,解决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作好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文章,真正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标签:;  ;  ;  ;  ;  ;  ;  ;  ;  ;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兼论现阶段中国经济周期阶段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