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初探论文_张帅

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初探论文_张帅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6

摘要:农村资金外流是长久以来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从城乡二元体制出发,本文从城乡二元体制与城市偏好、农村经济的脆弱性、金融系统对农村经济的侵蚀以及农民的经济行为四个方面对这一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城乡二元体制;农村资金外流

1.城乡二元体制与城市偏好

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市场被划分为城市与乡村两个体系,二者之间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而在这两个相对独立体系中,适用的是具有极大差别的政治经济政策,这就为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创造了基本的土壤。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建设都围绕着首先发展城市经济和非农产业来开展,各行各业都统一服务于城市化战略,农村的发展从属于城市的发展。城乡资金流动的各种渠道都被用于将农村资金和农业剩余转移到城市来,农村资金持续发生源源不断的外流。各种渠道的资金外流,不仅是如农业税费和差别定价这样的行政手段,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机构的“抽水机”作用,都是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具体机制。只要存在这样的制度基础,就必然导致这样的渠道行为。可以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根本原因。除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提供了客观上农村经济受抑制的土壤,还有城市偏好也成为了与之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主观因素,它们共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地位。

2.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农村经济不仅包括纯粹的农业,还包括农村的非农产业。农业的弱质性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弱势性,共同构成了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首先是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弱质性,指的是由农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生产效率低、风险高、要素回报率低、发展缓慢、发展空间狭小等特性。农业弱质性有其特殊的根源,即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生命有机体,在生产过程中其自然属性的影响远远超过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农业生产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殖的自然规律作用来获得农产品的过程,环境条件的好坏是这一过程的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环境条件的好坏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就同样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即“靠天吃饭”。产品的不确定性一经参与经济运行,就会转变成产业的风险性。农业这一产业的风险性是根植于生产环节的,它会传导至农业的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同时,农产品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处于最基础的层次,这意味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恩格尔定律表明,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的食品开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农产品市场很容易达到饱和,发生生产过剩。这两种因素决定了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

如此的先天不足,使得农业在与工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相比于工业,农业生产效率低、风险高、资本回报率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投资会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农业的发展急需资金的支持,农村经济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实际上高于城市,但资金不仅没有流入农村,反而源源不断地流出。势必归因于农业的弱质性,具体表现为制度环境不健全、投资风险和政治风险高、金融体系不完善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然后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弱势性。在农村经济中,农业因其弱质性,本身不能与城市工业相等量齐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不能担当起决定性的重任,这一重任只能落在农村的非农产业肩上。然而长期以来,在城市偏好的思想和实践下,农村经济从整体上受到抑制。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非农产业的限制性措施,但是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成分,在农业剩余被抽取支援城市的情况下,非农产业亦难以在农村自发形成与发展,在农村经济中也处于从属于农业的地位,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弱势性。农业的弱质性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弱势性,这两弱构成了农村经济的总体脆弱性。

农村经济迟迟不能成为有力的增长引擎,使得国家仍不得不将城市作为经济增长速度唯一依靠,而支援农村只能是增长得到保证之后的次要目标。而国际国内形势从来没有过根本性的缓和,国家始终需要保证增长速度,需要优先将资源投向城市,就必然抽取农村资金注入城市和在资源使用上厚城薄乡。农村陷入了经济脆弱→发展缓慢→国家只能以城市经济为发展的唯一依靠→国家抽取农村资金注入城市、在资源配置上偏向城市→农村经济更加脆弱的恶性循环当中。

3.金融系统的商业化对落后的农村经济的侵蚀

商业化对农村金融的侵蚀,主要指的是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对农村资金的抽取作用。理论上,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本应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然而现实却与理论截然相反。商业性是金融的本质属性,金融机构的逐利无可厚非,其之所以对农村经济产生侵蚀,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远未达到能参与现代化的产品和金融市场的条件。

这实际是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与金融系统的商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政策造成的恶性循环类似,农村经济中还存在着经济脆弱→发展缓慢→金融系统以城市经济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金融系统吸收农村资金注入城市、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偏向城市→农村经济更加脆弱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商业化使得农业银行从农村撤退,使得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力不从心,使得合作性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合作金融为名行商业运作之实,结果就是金融体系支农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4.农民的经济行为

与其他任何一种市场主体一样,农民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时甚至表现得比其他行业或城市居民更加逐利。农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可以表现为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的农民逐利行为都能与农村资金外流发生联系。首先是农民的行业选择。传统的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别无生路,而现在可以选择打工,相当于投身于二三产业。二三产业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投身二三产业无疑会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然而,如果农民所投身的二三产业企业处于城市,则农民将会倾向于把打工所得收入储蓄起来,将来在适当的条件下到城市落户,几乎不会汇回农村发展农业。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有时甚至是必要劳动力的流出,农村经济自我造血的功能日渐枯竭,间接造成了农村资金外流。

然后是农民的投资行为。长期以来,农民在投资问题上的选择十分单一,绝大多数农民会将自己的收入存入信用社或银行以获取少量的利息。直到今天,只有一些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才会考虑诸如股票、证券等金融性投资,或集资创业和投资企业等产业性投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仍停留在存银行拿利息的阶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着农民思想保守、农村信息闭塞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基础原因必然是农村缺少有效的投资对象。

论文作者:张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  ;  ;  ;  ;  ;  ;  ;  

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初探论文_张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