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儿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岳 译
D·伯特是英国牛津大学心理系研究人际关系的教授,他在一篇《儿童的自我是如何渐渐形成的?》论文中强调这一观点:不同类型的父母同儿童间的交往,从根本上塑造了不同的儿童自我的类型。
伯特教授对英国城市和乡村300多个幼儿园、小学进行调查,把儿童划分成三种特型,适应性儿童自我,反叛性儿童自我和自然性儿童自我。
什么叫反叛性儿童?这类孩子的双亲,往往夫妇关系不和睦,家庭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关心孩子,或者说丧失了爱孩子的能力。他们的子女,企望得到他们的抚爱是很不容易的。日积月累,他们的子女借助于自己的观察发现唯有靠自己的“调皮”和“出格”才能唤起父母的注意。
伯特教授强调指出:我不引用许多事例来论证,读者朋友只要静心观察和回忆你认识或接触过的那些问题儿童,就会发现他们的家庭生活往往是很不幸的。一般来说,他们双亲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仇视,孩子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这个年龄渴望得到的父爱与母爱。于是,他们便想尽办法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各样的肇事者:在刚刚换上的被单上撒尿,小小年纪满口脏话,成绩单上开满“红灯”,去邻居家里捣蛋,等等。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让父母们能知道自己的存在。当然,作为结果的“抚爱”往往是严酷的。他们得到的是父母的责骂,或者皮肉之苦。但这一切同被“晾”在一边的冷落感相比,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充实”。这至少引起了他人的注意和对自己存在的认可。在这种“冰冷”的家庭中熏染出来的孩子,一旦羽翼丰满便会带着一种反叛者的态度去看待更大的世界。他们常常首先考虑自己,不照顾他人。与他接触甚密的人,不免会感到一种或明或暗的强制性。
适应性自我是父母用奖励方式刺激儿童的结果。在这类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中,双亲常常把自己对孩子的抚爱,看作是对儿童规矩行为的报偿。在这种不断的你来我往中,儿童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饥饿才能正常地得到满足。伯特教授指出,如果抚爱一直是通过这种“无形的”交换才能施予的话,这类儿童在成年之后,其自我心态中便会隐藏一种过分牵强的适应性自我。它洋溢在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影响其同他人作心心相印的交流。其表现是:过分的亲呢,太多的道貌岸然以及让人难以忍受的谦卑。
假设一个孩子幸运地有了一对对孩子有着天然感情的父母(其实这并不太难,但又的确少见),他们喜欢同孩子一块玩耍、聊天、散步、郊游,讲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故事。这样,这个孩子就不必动什么脑筋去赢得抚爱了。这种自我同样是长辈的抚爱喂养大的,所不同的是,在这种交往中,抚爱不是循规蹈矩的结果,也不是惩罚的内容,它是自然而然地降临的。
因为有这种慈祥的父母在身边,就像终日有阳光洒落在每一棵树上一样,孩子的心灵是不会冰冷的。这样的孩子,成年之后就是一个洒脱、大方,从不患得患失的自然人的典型。他有崇高的自尊心,热爱他人,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很少随波逐流。长大后他能得天独厚地与他人培植起一种天然的亲密感。
与自然性的儿童自我相比,前两种儿童自我只能算是不良抚育的牺牲品,他们被父母变成了青蛙。只有后者,还仍旧是一尘不染的骄傲的王子。
图/毛小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