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
如何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一直是从事企业战略研究的学者探究的重要理论课题。近年许多学者在资源观的战略理论框架下,从能力[1]和知识[2]的角度来揭示企业李嘉图租的来源,这些研究工作不仅拓宽了战略理论的视野,而且为企业培植自身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方向。但如何将抽象的能力或知识直接地同企业的未来业绩联系起来并对此加以测度,则是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又一课题。以瑞典Skandia财务公司、加拿大帝国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国际知名公司所构建的智力资本管理和评价框架,很好地将企业的能力、知识同组织的战略融和起来,为以提高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系统框架。本文在吸收最新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管理角度,进一步探讨企业智力资本的测度,以便为企业加强智力资本管理提供有益指导。
1 智力资本的概念
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物质资源相比,企业的无形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日益突出。据布鲁金机构(Brooking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1980年企业市场价值中,企业有形资本占62%,而到1990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38%。最新的一项估计表明,当前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中,50%~90%源自于对智力资本的管理,而非对传统物质资产的管理。这一诊断在知识型企业中得到有力的证明,如Microsoft公司1995年的市场价值为4910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有形资产仅为450亿元,公司市场价值中有4460亿元源自于智力资本,占公司市值的90.83%。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市值为7860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有形资产仅为520亿元,智力资本占该公司市值的93.38%。
当前在理论界,智力资本仍是争议较多且概念模糊的名词,最早智力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西尼尔(Senior)于1836年提出,他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约翰·卡纳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eth Galbraith,1969)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而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3]。斯图尔特[4]将智力资本定义为能够被利用于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这些描述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非组织现象,是知识元素的简单集合。而笔者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是各种知识元素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各种知识元素是企业智力资本存在的前提,但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智力资本,而是以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本形态存在。
在实务界,智力资本是作为解释企业市场价值同财务资本之间差异的各种无形资本的总称而提出来的。skandia公司首创的智力资本模型(如图1)基本上主导了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发展。通常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关系资本)组成。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单个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个体的形式存在,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源泉,它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5]。与个体相似,组织也具有其知识,这些知识建立在个体知识之上的,但不依赖于单个的个体,同时其反过来影响组织中个体的知识学习和行为表现。组织知识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企业惯例规程等。组织知识是企业结构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资本将个体的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财富的基础[6]。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结构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智力资本。顾客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关于市场渠道的知识和所建立的与外部的关系。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内涵和外延较广的概念,主要包括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产业协会等。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企业与外部关系中的知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的智力资本。
图1 Skandia公司智力资本模型
2 智力资本测度的意义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之源的智力资本,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如软件开发、咨询公司等)其价值已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只有同相应的智力资本结合,才能实现增值。虽智力资本不具有任何直接的物质表现形态,但同物质资本一样,其形成需要巨额投资,形成效率也需要管理。对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考核和管理都离不开对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进行测度,只有明确企业现有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现有的财务报表系统由于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大多数智力资本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作为费用项目从即期中支付,智力资本的价值(投资成本)未能在报表中体现,因此不利于激励企业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持续竞争优势,为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智力资本的测度体系和框架,解决现有财务核算制度同以提升企业智力资本为目标的战略管理活动激励不相容的冲突。另外,通过对智力资本的测度,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为其改进提供方向。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企业应提供有利于企业外部投资者正确决策的相关信息。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传统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企业的历史信息和企业的财务资本存量,这两方面所包含的有关企业未来业绩的信息量极为有限,因此,为满足外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智力资本存量和变化情况进行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3 智力资本的测度
对智力资本的测度主要服务于两个目的: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为构建能满足这两个目的测度框架,首先需要了解智力资本的管理过程和模型(见图2),根据模型可明确测度需要、测度的信息输入和测度方法。从智力资本管理模型可看出,智力资本的管理是以现有的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为基础平台,通过适当的财务投入,对现有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或构建新的智力资本元素,以实现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对智力资本测度的信息输入,可从模型的输入与输出部分获得。
图2 智力资本管理模型
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组织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隐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也正是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和独特性,增加了智力资本测度的难度,尤其是在现有的公认会计准则下对智力资本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是企业各智力资本元素的有机合成,而不是简单叠加,所以无法将智力资本的整体货币价值分拆为各独立智力资本元素的货币价值,而对智力资本的管理则是从各智力资本元素着手,这又不能不对智力资本元素进行测度,为解决这一矛盾,对智力资本元素进行非货币价值形式的测度,以非货币价值形式间接判断各智力资本元素对整体智力资本价值的贡献,是唯一可取的思路。
智力资本元素之间的有机性,决定了对智力资本的测度,要么是采用货币价值形式对整体智力资本(而不是智力资本元素)进行测度,要么是在系统框架下对智力资本元素进行非货币价值形式的测度,据此对整体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间接判断。下面分别探讨这两类测度方法。
3.1 基于货币价值形式的整体智力资本存量测度
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值反映了市场对企业总体价值(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判断,因此,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很容易从企业市场价值与财务资本的价值差额中获得,为了便于企业间的比较,可将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转化为相对形式,即用企业市场价值同财务资本的比率表示。根据财务资本价值确认形式的不同,可有两种比率指标:市帐率(market to book value)和托宾系数Q(Tobin’sq)。对一些非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缺乏直接的市值信息,智力资本的价值可通过“计算价值法”予以确定。
(1)市帐率。通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比率来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相对大小。该方法实际上认为企业市值扣除企业财务资本价值的余额即为企业智力资本。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但由于影响公司市值的非经济因素较多,而且公司帐面价值受所选会计政策的影响,因此,企业间的可比性差。
(2)托宾系数。同市帐率不同,托宾系数用企业的市场价值同企业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来衡量企业智力资本的大小。这克服了企业帐面价值受公司会计政策影响的局限,从而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尤其是同行业间的比较。
(3)计算价值法。其实质是企业实体资本超额回报的资本化。该方法认为企业超额收益源自于企业的无形资本。为避免不同企业在资本化超额收益时由于计算口径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缺乏可比性,斯图尔特例举的计算价值法的计算步骤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遵循的标准。步骤如下:
a.计算公司最近三年平均税前收益;b.计算公司最近三年年末有形资产的平均余额;c.计算公司最近三年平均税前收益率a÷b;d.计算企业超额收益,用平均税前收益α扣除平均有形资产余额b同行业资产平均回报率r%的乘积,即α-b[*]r%;e.计算无形资产的回报,将公司的超额收益d扣除企业最近三年平均所得税率t与超额收益的乘积即得,即d-d[*]t;f.将无形资产回报除以企业资本成本即得无形资本的价值,即智力资本的价值。
3.2 基于元素非货币价值的智力资本测度
企业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元素的有机物,因此孤立地对单个智力资本元素的测度,无法准确地把握企业整体智力资本的全貌以及该智力资本元素自身的强弱。所以对单个智力资本元素的测度,只有放入一个系统的框架中,并将测度结果同其他智力资本元素的测度结果综合起来考察才有意义。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和独特性从另一方面决定了对智力资本的测度要同公司的战略、目标、身份定位以及公司在管理智力资本方面的行为意图结合起来。智力资本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智力资本元素对企业战略、使命等支撑程度上。为此,基于元素非货币价值的智力资本测度的思路和过程,是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身份定位以及组织智力资本的管理意图,通过在系统框架下对智力资本元素的综合考察后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虽元素非货币价值测度不能直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关企业智力资本货币价值的结论,但通过结合企业所描绘的智力资本管理图景,系统考察各智力元素指标后,可从中解读出企业整体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信息,从而满足信息披露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具体测度方面,从智力资本管理模型不难得出具体的测度内容。主要有:智力资本存量测度(What is);智力资本管理行为测度(What is done);智力资本的流量(结果)测度(What hap pens)。存量测度的主旨在于使组织无形资源外显化,如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公司顾客数量等。智力资本管理行为测度的目的就是要使提升智力资本的有效行为外显化,如培训投入等。流量测度的目的就是要使行为的结果外显化,如雇客的满意度等。在测度维度上,主要集中在雇员、顾客、过程和技术四个维度上[7]。由于企业战略与目标定位的差异以及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所以在具体测度内容和指标的选择上,企业的侧重点会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可能会侧重与存量的测度,有些企业会侧重与行为的测度等。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度指标。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一个智力资本测度的框架,企业可在该框架下,根据组织的自身特点,构筑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指标体系(如图3)。
图3 智力资本测度框架
目前国内企业的测度智力资本方面的系统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为便于理解这一测度框架的实际应用,本文借用Systematic公司[8]在采用本框架测度智力资本时的指标体系,来说明本框架的应用方法。
Systematic公司是丹麦的一家IT企业。该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软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该公司智力资本测度主要集中在存量测度以及流量(结果)测度方面。具体测度指标见附表。
附表 图景描绘
Systematic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公司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人力资本)之上,但也包括顾客的知识和经验、过程和技术等(结构资本)。
从Systematic公司的智力资本测度实例我们可看到,一方面测度指标体系要同公司的文字化的管理哲学和智力资本管理图景一起披露,以做到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另一方面,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组织依赖性,是恨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