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之维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之维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之维

马李茜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建设,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加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道德 道德维度

一、生态文明的释义

生态文明不同于之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过多地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人们的当下需求。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坏、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简而言之,生态文明就是指一个社会对待自然环境基本的态度、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纠正理念中错误的成分,然后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付诸实践,经过长期的过程实现生态文明。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和实践环节。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而且是对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反省。人与自然只有进入了社会领域,才会被赋予道德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解决的就是在自然领域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道德领域的依据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论述。其中道家的自然思想对我们影响尤为深远,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提供了借鉴和启发。生态伦理学的兴起掀起了人类道德认识史上的一次变革,是人类道德认识水平提高的表现。生态伦理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道德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是必要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遭到威胁,道德是人们的内在良知。所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道德思考,人们就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种内心的认知,并将认知付诸实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整个系统总架构建立在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之上,从逻辑上可以分为4个维度,即支撑环境、数据库、核心组件和应用系统。

(一)中国古代生态道德思想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重在讲合一,没有主客之分,也就是认为天和人是一个整体。人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道家强调“道法自然”的天道自然观,“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而道又效法于自然,道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人作为万物中的一部分,就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人不能和自然相对抗,否则就是自取灭亡。这是道家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强调“道法自然”,高度重视自然的作用和力量,反对以人役天,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就此而论,道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的建树贡献远比儒家要多和大,且更符合生态伦理学的精神。如果说,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然的人化,那么道家注重的则是人的自然化。他主张的“天人合一”要求舍弃妄作非为来与自然合一。在儒家那里,人是中心和支配者,“天人合一”只能是天与人的合一。而在道家那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只能是人跟天合一。同时,道家强调天道自然,肯定了道是自然无为、是无意志的。这就否定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使人类不再盲目地迷信天命,使人类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尽管其学说浪漫色彩浓郁,但理论影响深刻,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前瞻性和深刻性。

(二)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自身有其完整的运行系统,如生物链,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使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濒临灭绝,完整的生物链就会断裂,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可想而知。所以,人们在从自然界中攫取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时,要维护生态系统中稳定的运行机制,切忌急功近利,要认真地研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保护好稀缺物种,使其延续,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良好运转。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生态伦理学研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为我国新时期的环境伦理观,包括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中心主义等。这是在对传统生态伦理观反思基础上提出的。以前提倡人类中心主义等,过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为极大的破坏。而现在认识到了之前的行为是不当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和修复力也是有周期的,人们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竭泽而渔的后果不堪设想,人们索取要与自然生产相等量,人与自然要实现和谐相处。

(三)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

2.尊重生态过程

三、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性的工程,包括全方面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为其提供了物质层面的支持,但是其中的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生态道德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处理好这三大关系,使人们在内心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从而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动的地位,所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人应该积极作为,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研究观测地点选取鼓楼测点江东北路176号(N 32°2'58",E 118°44'1") 位于南京主城区的偏西侧,南京奥体中心北方5km,新街口西侧4km,点位西侧1.5km是长江沿岸,距离老山国家森林公园13km。该站点设在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科楼楼顶,距离地面高度近80m,四周无建筑遮挡,楼下是江东北路快速路,周围主要是居民住宅区和商用写字楼,除机动车尾气排放无明显其他局地污染源。

1.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人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婪地、不知节制地从大自然中索取。自然界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恒定不变。人类应该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实现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德的基本范畴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意蕴。道德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凡是涉及人们的利益的问题,就具有道德意义,就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并以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现实生活中,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人们一方面大肆掠夺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将生产的废气废水排入到大自然中,丝毫不考虑大自然的承载力,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严重,水质量下降,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根本利益得不到实现,幸福感就无从谈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出发点就是维护人的根本利益,这就具有了道德的意义。做到这一点就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从而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让当代人而且也让后代人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在传统的伦理学中,道德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些规范的总和。将自然环境排除在道德的范畴之外。可见之前道德的基本范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人类道德所涉及的领域也会慢慢扩大。随着人们对利益关系认识的深化,就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自然资源的分配与享用。所以,人类就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就会迎刃而解,由此逐渐形成为生态伦理学。

(二)人与人的关系

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的实质就是在自然领域中,协调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在传统道德基础上,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公平正义即公正。公正就是无私、不偏斜。这就要求一个整体中的双方都被平等地对待。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很显然,人处于主体的地位,但是这种主客之分绝不是贵贱之分,人需要公正地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人要懂得感恩自然的供给。同时,人又与自然相对立,是自然能够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人与自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是相对的。以前的人们总是试图征服自然,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

2.可持续发展

新闻标题文本则属于信息文本,主要功能是向读者传递信息。翻译这类文本时,要求直接再现原文内容,准确用词,全面地表达原文内容,语言也要尽量切合译语的语言和文化。李长栓(2004)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就“莱斯谈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联系”表示:“信息型文本要采用质朴的语言进行翻译且不含废话,必要时还可对原文采取显化翻译法”。“显化翻译法”是指在遇到含义不明、晦涩难懂的文本时,应采取更清晰、更明白、更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更明白,更适应译语文化和译本读者的认知语境。而在原文语义清楚,与译语文化差异不明显时,就应采用质朴的语言,还原原文,也就是“直译”。

Consequence Prediction of Ship Foundering Accident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人的关系,也要秉持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这一中介形成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也涉及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就需要不同的利益主体实现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就要相协调,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即使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了实现,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使代内、代际利益相协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当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整体利益为本,但也不能剥夺自身的生存发展权,人人都平等地享有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也要考虑到未来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公正地对待当代的人,也要公正地对待未来的人,使他们都能幸福地享受大自然的供养。

花生种出来卖不出去,能卖也卖不上好价钱,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深加工厂。孙孟全决定,带动并引领农民通过种花生来致富,把山东的好油、农民的花生卖到全国去。

1.公平正义

论味觉商标的可注册性 ...........................................任俊琳 06.55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世间万物都要以人为中心,人的利益不可侵犯,而以人为本主张以人的基本需求为本。人的需求多种多样,而且具有无限性,所以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是满足各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是满足作为类主体的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要切忌主观随意性,满足人类需求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为所欲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强调的是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要素,使各个要素有机统一于一个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涵盖各个方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处理这几对关系时,要兼顾各方利益,使其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就是长期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一个规划,不能盲目大肆地开发。自然资源有自身的再生周期,人要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解决一些生态问题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逐渐地攻克生态难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的自我关系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更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楚,更加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通过内省等方式实现人与自我的融洽相处。

1.取舍有度、绿色消费

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微乎其微,盲目崇拜;工业社会,人们企图要征服自然。而如今,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所以人就要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节约资源,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人们就有责任保护它。坚持绿色消费,不乱扔垃圾,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生活与大自然资源的平衡。

2.树立生态道德意识

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人难免就会陷入一种迷茫,这是因为缺乏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撑后,人就会一往无前,取得真正的幸福。精神上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们树立了生态道德意识,懂得了感恩自然,反思自己的行为,就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使潜意识里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实现统一;不断地改变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将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逐渐地付诸实践,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以此来处理人的欲望的贪婪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并且也会促使人的道德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嵌入式操作系统方面,应向学生介绍几种主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让学生对商用和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概况和各自特点有一定了解。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档自学Keil-MDK集成开发环境下自带的RTX操作系统,体会任务并发执行带来的高效率,让学生体验任务轮询方式和并行执行方式编程思路的区别,也为实践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曹孟勤.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

[3]高兆明.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曹海英.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2).

[7]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J].天津社会科学,2008(5).

[8]杨柳,杨帆.略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战略[J].探索,2010(5).

[9]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8.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1-0213-03

作者简介 :马李茜,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景辰

标签:;  ;  ;  ;  

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之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