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讲授法”绝不是“满堂灌”论文

铁打的“讲授法”绝不是“满堂灌”论文

铁打的“讲授法”绝不是“满堂灌”

伍晓露 杨 璐 苏 琴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讲授法的概念就和“满堂灌”混淆起来,并且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批判至今,但是讲授法依然还是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者本身不是一回事,满堂灌属于无效讲授,而真正将讲授法运用得当的教学属于有效讲授。

关键词: 讲授法 满堂灌 有效 无效

从满堂灌的词语构成形式让人很容易感知到,这不是一个褒义词,“灌”代表着一种蛮力,不关注接收方能否接受,只为完成任务而输入。事实上,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说,满堂灌也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至今被批判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调控,相反地,它只是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讲授完,单方面认为完成任务而事实上并没有完成且没有收获相应的教学效果。上百度搜什么是满堂灌,就会显示以下两种回答: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不让学生互动[1];指上课完全由教师讲授的一种教学方式[2]。再搜什么是讲授法,会显示以下回答:以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在课堂中普遍采用[3]。不难看出,讲授法和满堂灌的意义非常相近,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是把两者混为一谈的,认为一节课如果没有师生互动,全凭老师一个人讲的话,那就是满堂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个人很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现在此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无效讲授和有效讲授

(一)无效讲授

刚才我们讲了,“灌”没有关注到接收信息方的感受,一味地只想倾吐自己的“存货”,这其实已经关注到结果了。讲授是过程的体现,而灌是讲授的结果,结果不好就是满堂灌,结果好了,那就是讲授法的运用,因此可以说,满堂灌没有达到应有或预期的教学效果,属于无效讲授。那既然我们已经将满堂灌和无效讲授划了等号,我们不妨再给满堂灌划分一个小类:有意满堂灌和无意满堂灌。

(1)有意满堂灌:通常用于不负责任的老师,例如:照本宣科,没有好好备课,照着书本上的内容念;或者准备一些材料,念给学生抄,让学生整节课都忙于抄写笔记无法消化教学内容;又或者,由于老师没有按教学计划的进程开展教学,到期末的时候需要赶进度,在一些本应该有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发动思考的引擎,就给出了答案,这也属于满堂灌。当然,随着各所学校教学监督机制的健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此类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

(2)无意满堂灌:通常用于教学技能不高的老师。由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备课、授课、教学反思等)的局限,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属于满堂灌,因而进行了无意满堂灌的教学活动。例如:一位刚入职的新老师在上《教育学》第一次课的时候,由于他紧张,不敢和学生互动、交流,本身的口语表达节奏也比较急促,语调也很平,很多学生都在打瞌睡、开小差,他没有能力及时对课堂氛围进行调控,导致整堂课变成了满堂灌。

(二)有效讲授

无效的对立是有效,完全运用讲授法但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时,这就不属于满堂灌,而是有效讲授的范畴。

(1)客观上没有互动的空间和途径。比如说:百家讲坛。老师是电视上引经据典的教授,学生是广大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教学自然无法互动,即使现场有观众,通常教授也不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但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讲授是满堂灌吗?我相信大多数的观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情况也常见于在高校中开展的讲座活动,一位老师面对上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讲得口干舌燥,两个小时左右,没有互动,但只要感受过现场不时爆发的掌声和笑声就知道,这样的教学活动并不属于满堂灌。

完全运用讲授法常见于当学生和老师无法互动的时候。无法互动,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

(2)主观上没有互动的必要和基础。有些教学内容,讲授法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教学方法,这在语文教学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在高校讲授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通常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容易查阅到的相关知识点,还要搜寻更多相关的事实内容讲授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作者及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是一种挑战,但当一名老师用优美、连贯的语言在学生的大脑中映射成一幅幅图画并且串联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甚至人格魅力的影响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样的一节45分钟的课,也绝对不属于满堂灌的范畴。

由于便捷性,提高了信息的传达率和办公效率。文件查看阅读量由30%提升至80%;缩短了文件办理时间,旧模式的文件审批环节周期可能需要一至几天,微企从流程开始到结束,只需短短几分钟,节约职工等候时间,提高职工满意度。

调控装置中叶片及主体框架是关键部件,其受风压及外力载荷影响,需要进行结构有限元安全性分析。叶片结构初始参数如下:20片叶片,长度400 mm,厚度1 mm,质量18.4 kg。主体框架结构初始参数如下:前圈厚度10 mm;框架直径1 000 mm;十字加强筋宽度5 mm。关键部件结构应力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又比如: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对于初中的很多知识掌握得并不彻底,因此老师的讲授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在填涂内心的空白,当他们变得不再空白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基础的时候,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有效互动。因此,有效讲授是有效互动的前提。若是老师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于不顾而一味地要求互动的话,即便勉强互动了,也无法避免课堂上的尴尬和冷场;如果老师调控不好的话,这会毁了学生对此门学科的兴趣甚至是影响其人生规划。那既然提到了有效互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有效互动和无效互动的问题。

心境是持续的、低强度的情绪状态,也是各种基本情绪最端头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心境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流的方式在影响我们的行为。

二、无效互动和有效互动

(一)无效互动

由于满堂灌长期以来和讲授法是混为一谈的,导致很多老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不属于满堂灌,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无意义的互动。例如:一名中职老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大家以前有没有学过朱自清写的文章啊?我相信这位老师想要的答案是“学过”并讲出《背影》之类的名篇,但学生给予的回答是“没学过”,这时候老师应该调整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或是将“朱自清”以及他的“名作”详细地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现实情况是,那位老师继续问大家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故事,让知道的同学举手,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就随意点了一名同学回答,同学闭口不答,老师也没有责怪,而是化解尴尬并自己回答。这一段教学过程显然是老师在备课之时就设定好的,虽然点一名同学起来耗费不了太多时间,但这样毫无意义的互动会削弱课堂的连贯性以及趣味性,这位老师没有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而调整教学过程,这一互动属于无效互动。再举一个很多老师都有切身体验的例子,那就是,公开课。例如,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A老师的公开课,A老师选择一篇已经讲解过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课堂上,A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给出比较准确的答案;每抛出一个疑问,大多数同学都齐声给出正确答案,课堂的氛围热闹非凡,听课老师们的内心却流露出一丝尴尬,这属于有效互动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有效互动

由于今天主要是为讲授法正名,因此对于提问法、讨论法的优点就不多说了,我讲一下为很多老师所忽视的大脑互动(思维碰撞)和心灵互动(心灵冲击)以及任务延伸互动(布置作业)。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一位老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极其精巧的时候,当一位老师的口头表达极其有魅力的时候,并且,当一位老师的身体语言极其自然得体的时候,我们会跟随着老师的表述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情境之中,在这个情境中,我们仿佛和作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能感知他的痛苦,分享他的欢乐。虽然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最好的互动已经悄然融进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底。曾经听过一位入职了两年却还是助教的研究生讲课,她讲授的是《无衣》这首诗,课堂上没有任何的提问和讨论,全凭这位老师用她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来讲授相关文学常识以及诗歌本身。在解读过程中,她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朗诵功底,学生在这富有感染力的讲授中听得如痴如醉。最后,她布置的作业是,讨论:如果有一天我们身在战场,我们到底应该自私还是无私?可以看出,下节课主要是用来讨论、互动的,这把学生在本堂课被激发出的壮志雄心和爱国热情延伸到课外,使得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但是,我们不能说这45分钟的讲授没有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说,完全的讲授就是满堂灌,这是对讲授法的“污蔑”。

本文研究了带有噪声的等级群体,通过伊藤公式、比较定理和数学归纳法,证明了噪声强度足够弱时,群体可以无条件达到群集运动。本文研究的等级群体是基于全局领导者速度是匀速时分析的,对领导者变化速度的情形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讲授法和满堂灌是不等同的,两者是有效讲授和无效讲授的区别,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要轻视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的追求互动,教学形式始终要为教学效果服务,只要教学效果好,整堂课全运用讲授法也未尝不可,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法用得再花哨也无济于事。到底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与教学对象有关,与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这跟老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希望教育工作者们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在教学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满堂灌[Z].

[2]百度汉语.满堂灌[Z].

[3]百度百科.讲授式教学法[Z].

标签:;  ;  ;  ;  ;  

铁打的“讲授法”绝不是“满堂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