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口腔科 河北承德 067000
【摘 要】目的:观察小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多次涂口腔治疗鹅口疮的疗效观察。方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12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58例,在相同的环境下,给予相同的辅助治疗。治疗组:用10万u/ml的制霉菌素涂患儿口腔,4~6次/d;对照组:用20万u/ml的制霉菌素涂患儿口腔,2~3次/d。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远远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的制霉菌素多次涂口腔治疗鹅口疮,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简单实用的特点。
【关键词】制霉菌素;鹅口疮;涂口腔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31-01
鹅口疮是由于真菌感染而在口腔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新生儿常见疾病。本文根据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6例“鹅口疮”患儿,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小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多次涂口腔治疗鹅口疮的疗效,现整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儿均经过确切诊断后确诊为“鹅口疮”,年龄范围:5天~1个月23例,1个月~6个月85例,6个月~12个月12例,1岁~3岁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58例,病例数、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运用统计学原理得知,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症状 鹅口疮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在唇内侧、牙龈、舌头、以及上下腭多处呈白色乳凝块状物,不易擦去。一旦擦去黏膜充血、流涎,截取片块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真菌菌丝[1]。
1.3 治疗方法 为了控制变量,需要对两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和统一的护理,每日用2%的NaHCO3溶液清洁口腔3次,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给治疗组患儿使用10万u/ml的制霉菌素液涂口腔,平均4~6次/d,给对照组患儿给使用20万u/ml的制霉菌素涂口腔,平均2~3次/d。
1.4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用药3d之内,白色乳凝块状物全部消失。有效:用药3~5d,白色乳凝块状物部分或全部消失。无效:涂药5d以上,白色乳凝块状物全部未消失。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经过检验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有消化道症状和皮疹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表现为:①部分患儿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消化道症状);②个别患儿出现红色皮疹。停服药后,不良反应均可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对照见表3。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经过统计学处理P<0.01,不良反应情况和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鹅口疮患儿病因主要是卫生条件差,该疾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引起的。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也会引起鹅口疮。鹅口疮严重的患儿口腔黏膜大部分被斑膜覆盖,甚至蔓延到咽部,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加以抑制病情发展,有可能会危及生命[2]。
本次研究发现,小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多次涂口腔对治疗鹅口疮有显著的作用。主要作用机理是制霉菌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并与甾醇结合,从而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亦即制霉素可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真菌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发生漏失,破坏其正常的代谢功能而起抑菌作用。经过本次研究还发现,制霉菌素不但能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还能治疗肠道及食道念珠菌病[3]。
人体口腔温度一般在36.5~37.5℃之间,而本品混悬剂在该温度下不稳定,容易引起药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疗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增加制霉菌素的涂抹次数可以延长药物对病菌的有效作用时间,提高杀菌效果。对于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是因为患儿口腔涂抹药物后大多数会咽下,导致部分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儿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因此小剂量低浓度的制霉素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咽下的药物,从而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现象。由于黏膜、胃肠道均不吸收该药,故制霉菌素不会造成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小剂量低浓度制霉菌素多次涂口腔治疗鹅口疮的治疗方法不但简单、疗效显著而且费用低、副作用小,适合鹅口疮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8—13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11—2412
[3]谢惠民.合理用药.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128
[4]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二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476—477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鹅口疮论文; 患儿论文; 霉菌论文; 口腔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黏膜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