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理论体系论文,逻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3-0106-03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每当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产生的时候,判断其是否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人们惯用的逻辑规则是:第一,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第二,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最切近的哲学基础;第三,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突出的核心内容;第四,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基本的理论框架。从这一标准出发,科学发展观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本人认为,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只有从总体的层面了解这个理论的框架结构和全貌,才能深刻理解这个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以及各个原理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这个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

科学发展观一个鲜明的理论主题,就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这个主题说明,科学发展观不是在一般性的意义上谈论发展,而是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里,如何使发展达到质和量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探索在这样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主题,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对20世纪末期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进行整体理论反思的基础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拓宽和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第一,关于发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发展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主体论的意义和方法论的意义。第二,关于发展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理论的历史上,第一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战略视角,把发展观上升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为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主张围绕发展来推进实践、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关于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确定了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这种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人的主体地位的新提升,是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史观思考“人本”问题所得出的必然逻辑结论。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与我国历史上的“民本主义”和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它把对“人”的理解深深地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中,因而具有了应有的科学含义。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应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社会性。所谓具体性,是指“有生命的个人”、“有血有肉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所谓历史性,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处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2]。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内涵,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这种规定和理解是完全一致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以人为本”从中割裂、孤立起来,加以任意的发挥和泛化,否则就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本意。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质上就是以“人民为本”,或者说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发展的价值目的,即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应包括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从全社会的范围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程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发展阶段。

三、“七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独特的理论框架

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科学发展理论,这些理论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贯通,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第一,“发展目的”论。科学发展观总结反思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表明,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应当成为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第二,“发展中心”论。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发展”,而发展的中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强调的都是发展经济。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第三,“发展整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诸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要素互动的结果,因此指导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社会整体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整体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的逻辑结论意味着还有围绕中心的东西,否则就不成为中心了。作为对社会的整体把握,在20世纪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体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第四,“发展协调”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以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内容,以均衡发展作为关键环节,以协调发展作为基本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支撑,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质要求,极大地深化和创新了发展的内涵。第五,“发展持续”论。党的十六大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发展动力”论。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第七,“发展和平”论。从对外关系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观,即主张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坚持对外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收稿日期〕2006-11-28

标签:;  ;  ;  ;  ;  ;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