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之路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之路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中国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有机体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5)01-0051-07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而成功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富民之路。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开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奇迹。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域考察和解读中国道路,既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历史思维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的哲学意义,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现实重大问题的阐释力,又可以从中国道路创建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鲜活范例和所展现的光明前景,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学理支撑。

      一、中国道路坚持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但同时,社会发展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因而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历史主体的创造性选择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和发展虽然遵循自然历史过程,但它与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有着根本不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过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动物不一样,可以依据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活动,按照自己的历史认识改造世界,这就使人具有了对历史活动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当然,人的这种有理性有目的的参与和选择社会历史活动,只有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进而推动社会有机体向前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主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做出的能动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国家跨越某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更高的社会形态迈进。因此,社会有机体发展的规律性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国家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处在同类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特点,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有机体发展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统一,反映了一切社会有机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有机体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的统一。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1840年以来,面对民族危难,试图变革旧中国、改造社会有机体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人们以各种方案来探索和选择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国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等先进科技,以摆脱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被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所破灭。以康梁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反思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大幅度的、迅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体制创新来变革旧政体,走自我改良和立宪维新之路,但很快为戊戌的喋血所惊醒,发现制度体制的创新需要有相应的国民文化素质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无所畏惧的气概荡涤一切阻碍革命前进的旧势力,希望中国走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但也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就在这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力量,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比较和探求,最后决定走俄国人的路,并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创了中华民族革命发展的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中国独立探索国家发展道路奠定了扎实稳固和相对安定的国内环境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了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最佳选择,体现了社会有机体具体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选择性,是一次合规律性的、自觉的科学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在36年改革开放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既不走传统社会主义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放弃社会主义旗帜走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邪路,而是走我们自己独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百年上下求索的科学选择,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它是立足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特定的时代环境,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制度、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发展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结合的统一,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可以说,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近代中国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做出的正确选择。这条人间正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让其他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道路并非只有资本主义一条,必须遵循本国实际来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曾在修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时提出:“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①

      二、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有机体的生成和发展根源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作保证,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从一个形态向另一个形态发展。因而物质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并决定着其他社会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因此,社会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存在方式,其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当然,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全面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更好地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③

      第一,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开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感慨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④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矛盾的解决、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稳定、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要依赖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关于物质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凸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抉择。

      第二,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在这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的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的则是社会有机体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定不移地向着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目标前进,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有机体的发展方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为前提。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有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华民族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贡献人类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但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历史规律,而且深刻说明了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是社会有机体赖以存在的最终根基。因此,判断一种发展道路有没有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贡献以及贡献究竟有多大,主要是看这一发展道路有没有增加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有没有增加其经济实力以及究竟增加了多少。⑥中国道路经过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实践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6.9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⑦中国道路的开辟无论是对全球经济实力的增长,还是对世界减少贫困人口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社会有机体的进步发展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

      第四,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把党的先进性与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的现实要求。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要以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标准,来衡量检查各方面的工作,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⑧把生产力推至为“先进生产力”,其实质是进一步强调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历史合力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社会中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站在时代前列,引导历史前进的潮流。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是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发展动力理论内涵的深化,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道路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了推进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创造活力

      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的活的有机整体,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⑨在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此,社会有机体的生成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活动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断展开。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空条件下认识中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第一,中国道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能动性,找到了推进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规律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活动,社会规律绝不会自发地形成和实现。因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克服必然、获得自由,就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在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下,人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产要素,是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资产阶级无视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关注,“把人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有机体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从而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正是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道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把全体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极大地调动起来,集中精力从事经济社会建设,并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从而实现了社会有机体发展动力的最大效用。

      第二,中国道路坚持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成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历史合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1)正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发展理念,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道路的利益主体、支持主体,而且是变革社会有机体的实践主体,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定力量,因而不断从亿万群众中汲取智慧、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合力的整体效用,这将使中国道路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民众动力。

      第三,中国道路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人民群众推进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创造活力。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社会有机体的实践主体,也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价值主体,社会有机体的一切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有机体本身也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因此,社会有机体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也是每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之路,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的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全力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并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与利益群体的自身价值诉求,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四、中国道路坚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保证了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的有效运行,实现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整体推进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每个社会生活领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机体的有差别的方面,都处于由机体的本性所产生的必然的联系之中。”(12)虽然这些结构和要素在社会有机体整体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和发挥独特的作用,但都是社会有机整体中的分系统,任何一个分系统或部分都不能脱离社会有机整体和其他分系统或部分而单独存在和发挥作用。因此,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在社会有机整体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第一要义。中国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有机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经济制度,让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最终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这是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有机体的政治发展反映着经济基础的要求和发展,并能动地积极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又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坚决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一切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分化和颠覆的图谋,同时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社会中有益的一些概念、形式和方法,以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历史证明,在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3)并反作用于社会和政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有机整体中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中国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又立足中国现实,充分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和合理因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形成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有机整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目标。这里的社会,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社会”,包括人口、家庭、组织、阶层、社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微观层面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只有构建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机体,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交通、通信、管理和教育等诸多系统才能有序性存在和发展。中国道路坚持以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实现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结构的整合效力的有效发挥与在动态运行中的和谐发展。

      第五,自然界是社会有机体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构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前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保持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有机体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中国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当代中国社会有机体应更加注重改革中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体逻辑,发挥改革和综合效应。我们只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态势,才能凝聚强大改革合力,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中国道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确保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稳步推进

      社会有机体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14)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即通过社会改革来改变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实质是通过改革社会体制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有机体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

      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一方面,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庞大发展系统,任何个人或政党都难以理性地把握其各个构成部分和要素的全部关系,不可能一步就形成一个非常详尽甚或尽善尽美的社会改革方案,而只能在逐步探索中不断修正完善改革方案,特别是制度创新,需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纠错和发展过程。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刚开始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怎么改革、如何开放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学习。对此,邓小平曾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于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5)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和规律,它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有序地推进改革,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方法,是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正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我国改革开放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16)这一方法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对社会有机体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又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

      另一方面,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各种要素各个方面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7)这就是说,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必须从整体性、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才能把握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我们在推进中国道路、实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要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在人民群众不断的历史实践中摸索改革的前行路向,更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地、具体地、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事实上,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长期摸着石头过河无法解决当今社会有机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18)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这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社会有机体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从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进行顶层设计,其目的都是为了理顺或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考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探索性,既具有谋划性又具有突破性,才能确保社会有机体变革稳步推进。

      总之,中国道路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国富民之路,这条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它所展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下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生动阐明了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它以丰富的内涵结构要素、鲜明的民族发展特质、严整的内部逻辑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宝库。同时,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又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研判和预见,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道路的内在要素、系统结构、整体面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为中国道路的自我调节、自我创造、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③⑤(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373、258-25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⑥陈学明:《论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⑦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7期。

      ⑧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16)(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2页。

      (1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标签:;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之路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