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转型_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条件下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包括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未来仅剩下最为关键的一步,即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存贷利差收窄、盈利下降、相关风险加大、定价能力亟待提升等冲击和挑战,其传统的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也将面临转型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一)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都经历了利差收窄的考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考虑我国长期存在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低于均衡水平、存款增速放缓条件下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特别是在外汇占款增长趋势逐步放缓、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放松、总体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预计利率市场化初期(五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存款利率将快速上升,2012年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后银行的行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考虑到中、小型银行面临的存款压力相对较大,利率市场化后这类银行面临更大的存款利率上升的压力。中长期来看(五到十年的时间),随着存款利率逐渐上升到均衡利率水平和银行日益重视非价格竞争、不断加大对非利息收入的拓展力度,存款利率将逐渐趋于稳定,并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波动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很长时间,银行业务转型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我国人均GDP较低,发展中间业务的环境不是很好,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将存款作为重点业务,这也会导致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上升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大部分国家的存款利率都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已基于实现市场化。在大部分时间里我国货币市场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可以预见,随着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差额将趋于收窄。从初期来看,目前1年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在4.4%左右,一年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在4.6%-4.7%,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25%-3.3%。考虑到短期内货币市场和存款市场并未完全打通、理财产品和存款并非完全替代,大致估算短期内若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有超过1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中长期来看,在逐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的过程中,考虑到存款市场持续竞争激烈,只要还低于均衡水平,存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上升。

贷款利率方面,从理论上看,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放贷竞争加剧,在银行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之前,贷款利率会趋于下行,前述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鉴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我国贷款利率的下行空间十分有限,甚至不会出现贷款利率下降的局面。一是因为我国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多年,较之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当前的利率水平基本接近均衡水平,向下调整的压力本就不大,这从近年来贷款利率下浮占比持续较低即可以看出;二是在短期内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难以快速实现转变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将会保持平稳,不会大幅下降,特别是诸如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的融资需求大,且对利率不敏感,这进一步限制了贷款利率下降;三是在目前广义货币存量超过100万亿、与GDP的比值已经很高的情况下,预计在未来一个时期,除非经济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否则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放松,而是持续保持中性甚至略偏紧的状态,在此情况下,银行信贷投放规模不会明显增加,这也对利率下降构成限制。

事实上,在贷款供求关系偏紧的情况下,受存款利率在短期内迅速攀升、负债成本增加的影响,银行上调贷款利率的压力倒是不小。毕竟初期银行业竞争加剧,短期内银行也无法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放集中于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初期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小幅上升的格局。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由于大型银行拥有相对较多的大型对公客户贷款,因而会面临更大的贷款利率下降的压力,其贷款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小幅下降;而零售贷款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的压力较小,预计贷款利率水平不但不会下降,甚至小幅上升。从中期看,随着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高收益资产比重,特别是由于总体流动性偏紧、存款利率上升带来负债成本的大幅增加,贷款利率将进一步快速上升。长期来看,贷款利率将在均衡水平上企稳并随经济周期变化。

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同时,仍保留了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限的管理。此举意在避免资金过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大幅反弹。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未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将持续,按揭贷款利率下限的彻底放开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较之其他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下行压力会相对大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小微企业贷款不同,按揭贷款属风险较低,收益稳定,银行的议价能力本身不是很强;另一方面,作为零售贷款,按揭贷款还有节约资本的优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很多银行都会将其作为重要的业务来加以拓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削弱银行的议价能力。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下图也可以看到,自有统计数据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低于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说明大部分按揭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下浮,进一步表明了按揭贷款利率在放开之后的下行冲动更大。但正如文中一直所强调的,未来流动性总体偏紧将限制按揭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出现大幅降低的可能性也不大。

图2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低于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总之,很可能与其它国家的情况类似,未来在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我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出现上升的局面。综合考虑存贷款利率变化,利率市场化后的初期,在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和贷款利率小幅上升的影响下,预计银行存贷利差会迅速收窄。鉴于目前中国银行的业务模式是以低风险的对公业务为主,粗略估算存贷利差有100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银行盈利面临严峻考验。随着贷款利率企稳回升、存款利率逐步企稳,存贷利差也会逐渐趋于稳定甚至有所上升;长期来看则随经济周期变化、宏观政策调整、金融市场情况而波动变化。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大型银行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大但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小,部分零售贷款占比高的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行压力大但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小。相比之下,那些零售贷款占比不高的中小银行面临的利差收窄压力会相对更大。

图3 存贷款利率压力的二维示意图

(二)贷款投放冲动加大,但总体贷款增速下降

利率市场化后,为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保持盈利,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信贷资产,这也在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得到验证。但从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金融发展态势来看,这种以价补量的策略很难成功,总体贷款增速趋于下降。其一,我国在下一阶段将不得不进入全面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是共识。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实际GDP增速将下降到7%-8%左右,名义GDP增速为12%-13%。实证结果表明,名义GDP增长1%,需要贷款增长大约1.2%。照此计算,未来五年我国信贷余额增速为14.4%-15.6%。其二,随着债券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预计未来社会融资总规模中银行信贷和非信贷融资各“半壁江山”。特别是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直接融资。考虑到这一因素,预计未来信贷余额平均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到13%-14%的较低水平。这不仅远低于2009年信贷大幅扩张时期的信贷增速,也低于2000-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15.3%的平均增速。因此,在实体经济整体信贷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银行扩大贷款投放的意图恐难以实现。

不同领域贷款的运行格局可能会出现分化。就房地产贷款(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两部分)而言,其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贷款,理论和经验均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加大这类贷款的投放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考虑行业需求、银行行为和政策调控等因素,预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房地产贷款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从政策调控的角度来看,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将会继续,平稳发展是主要目标。因此,政策上会继续限制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过多投放,对住房按揭贷款仍会执行差别化的政策。从行业需求看,未来房地产市场有望保持平稳发展的格局,既不会出现房价飙升、成交量大增的格局,也不大可能出现泡沫迅速破裂、房价大幅下降的格局。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都将保持平稳增长。从银行行为来看,前面已经提到,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多数银行都会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作为重点业务,从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大投放力度;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预计主要大型银行仍会紧跟政策调控,谨慎投放这类贷款,但盈利压力更大的中小银行可能会加大投放。综合以上各项因素,预计未来一个时期房地产贷款余额的平均增速会在总体贷款增速之上,在16%-18%左右。

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9.7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2%,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尽管平台贷款有隐形财政担保,但因其余额累计已经很大、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很高以及很多项目周期长、盈利前景不确定性较大,平台类贷款的隐性风险很大。也正是因为风险大,加之融资主体对成本不够敏感、缺乏财务硬约束,这类贷款的收益率一般较高。比如,2013年监管部门严控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很多融资平台转而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渠道融资,而这类融资方式的利率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特别是压力相对更大的部分中小银行有扩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投放的冲动,以获取高收益。但另一方面,鉴于该类贷款潜在风险已经很大,预计未来监管部门仍会对其持续严格管控。尽管不排除对其中资质较好的项目允许新增贷款投放,但不会放任银行对其大规模投放贷款。基于此,预计未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延续增速放缓、占比下降的格局,地方平台融资会进一步趋于多元化。

至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无论是从政策调控、还是银行自身行为的角度来看,未来这类贷款增长都将受到限制。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浙江省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良率由年初的0.91%上升到1.68%,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行业提升了贷款不良率。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管控,对该类贷款进行限制。从银行的角度看,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尽管银行的风险偏好会有所上升,但对这类风险已经开始暴露且未来盈利前景下降的行业,预计银行将谨慎放贷。

(三)风险明显增大,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风险偏好上升,信用风险增大。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甚至可能放松信贷标准;为提高贷款收益,银行还倾向于更多地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在风险管理能力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很大。而且,如果贷款利率升高,企业的道德风险也会加大,一些资质不佳的企业也会以高利率借贷。国际上不少国家的银行业危机都发生在利率自由化之后的教训,应当引起警觉。以美国为例,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在利差收窄压力下,银行通过调整贷款结构,增加收益率较高的贷款(如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以及增加贷款、垃圾债券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从而导致信用风险加大,但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没有迅速跟上,最终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压力,很多银行都提出了积极拓展小微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在客户营销、贷款定价、授信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能力尚需持续提高,以有效管理信用风险。

二是利率波动频繁,利率风险上升。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将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是重新定价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资产、负债重新定价的时间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带来利差收益变化。其次是收益率曲线风险。在资产、负债不匹配时,当市场利率波动引起收益率曲线变化、长短期利差收窄甚至倒挂,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大幅下降甚至为负。最后是内含选择权风险。在利率升降频繁的情况下,银行客户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这种调整对银行不利。

三是存款趋于不稳定,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利率市场化后,加之金融市场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频繁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间不断流动,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加大,并出现储蓄分流风险。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会使银行需要更多地借助批发融资,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利率上下限逐步放开,定价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十分重视定价能力培养,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在存、贷款利率上、下限逐步放开的条件下,银行特别是小型银行的定价能力仍显不足,亟待提高。由于长期的数量化、粗放式管理,使得国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定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依照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知之不多。具体来看,有三方面的挑战最为直接和严峻,需要银行提早准备加以应对。

一是存款定价能力提升困难较大。多年来,国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定价简单、统一,普遍缺乏量化定价模型和相应系统支持。根据历史经验和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定价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远远不够。特别是多数中小银行仍在延续抢市场、做规模的传统经营思路。而且,面对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存款承担了效益、合规、流动性等多重职责,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更加困难。未来在存款利率上限不断扩大直至完全放开的过程中,银行如何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监管要求、流动性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存款定价模型,避免盲目跟风,扰乱市场秩序,应尽快加以认真考量。

二是贷款风险定价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前,各家银行贷款主要投向风险低的大客户、大项目,追求的是贷款低风险、资产高质量。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上升、各行付息成本差异加大,各家银行必然要更多地投向高风险、高收益贷款。因此,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定价和成本控制看起来是存贷款定价问题,实质上是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提升风险定价能力的挑战更大。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冲击最大,很多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破产倒闭。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小型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加依赖存贷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小型银行利率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远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而言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定价能力还远未达到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的水平,迫切需要尽快提高。

三是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尚未明确。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尽快加以研究解决。一方面是最优贷款利率(Prime Rate)如何确定。Prime Rate是贷款市场化定价的重要基准。美国大多数消费信贷定价与Prime Rate紧密挂钩,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利率是短期优惠贷款利率和长期优惠贷款利率,香港银行贷款利率的主要参照利率是Prime Rate,印度2010年引入Base Rate体系。Prime Rate在各国银行贷款定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如何发挥大型银行在市场化定价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例如,香港的汇丰、渣打、中银香港三大发钞行发挥定价中枢的作用,各地的大型银行普遍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压力

(一)转型压力陡增,但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从发展方式上看,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在信贷增速放缓、存款面临分流以及资本约束下,银行面临从之前的以拼贷款、拉存款为主要特征、过于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从业务模式上看,在信贷增速放缓、存贷利差下降的压力下,银行面临从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向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的压力。同时,面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产品创新增多、客户需求呈差异化和多元化特征的趋势,银行业务范围面临从之前的同质化、单一化经营向差异化、综合化经营转型的压力。而由于境内收入下降,部分具备条件的大型银行有扩大海外布局、通过国际化发展来提升盈利的压力。从管理模式上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授信管理、成本管理和资源配置等也将面临随发展方式和业务模式改变而转型的压力。

具体来看,中间业务方面,近年来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对盈利贡献明显提高,但与国际银行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审慎推进:监管政策制约中间业务发展速度,金融市场不成熟限制中间业务范围,战略定位与人才储备不匹配影响中间业务创新,服务收费环境对相关中间业务发展不利。但不宜过于强调中间业务在转型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型银行而言。国际经验表明,大型银行由于混业经营能力较强,具备较为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强大的客户基础,中间业务范围更为广泛,因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以美国为例,利率市场后,美国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之比从40%上升到90%以上,中型银行从35%提高到50%左右,小型银行则稳定在30%左右。中、小型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在于专业化和差异化。

零售业务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信用环境不完善、服务收费理念尚需进一步培育、业务创新尚需进一步加强等都将制约银行业发展零售业务。展望利率市场化下我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的前景,存款依然是最重要的零售业务之一,消费信贷和小微信贷有望取得快速发展,银行卡(含信用卡)将成为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但同时也应注意,小微企业贷款对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银行从系统建设、流程、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

资金业务方面,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有多方面的影响:金融市场业务的利润贡献责任加重,改变原有的流动性结构,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但也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对于大型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大、流动性管理能力强,并且具有外汇与贵金属及衍生品业务资格等优势,对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远高于中小型银行。在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上,大型银行能够开展更为多样化的创新业务。而对于中小型银行,受自身规模和业务资格的限制,其流动性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差于大型银行,在资金业务上将更多依靠传统业务。

负债业务方面,展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负债业务,尽管有一些有利条件,但挑战更多。一是负债业务定价的市场敏感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同业负债和主动负债占比进一步提高,主动负债拓展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三是短期内负债价格竞争加剧负债成本压力,四是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的联系互动更为紧密,对相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有所提高。对于规模较大、网点渠道广泛、客户基础扎实的大银行而言,对负债成本控制的意愿较强,总体上更倾向于发挥其网点客户规模优势和产品服务全面优势,追求负债业务平稳发展和成本可控。对于规模较小、网点渠道分布有限的中小银行而言,对保持负债持续较快增长的意愿较强,对负债成本上升的承受能力相对大些。

理财业务方面,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诸如投资范围有待明确、基础资产经营有待形成专业化管理模式等问题。利率市场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所募集资金的资产管理,银行利用理财产品调节负债业务结构的难度也会加大,理财产品结构将受到冲击,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可能会下降。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理财业务承担的职能将发生转变,不需要再用以吸收存款,从而变为纯粹的财富管理。利率市场化后,理财产品的发展方向是表外化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化,单只产品出现亏损在所难免,产品亏损后,客户不理解及随之产生的问题可能对银行声誉造成影响,这将是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重要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及外部环境变化也给银行转型带来机遇

一是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促进货币和债券市场发展,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三是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给银行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带来机遇;四是伴随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给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投资的收益;五是金融脱媒、监管改革等的渐进推进也将给银行业留有缓冲和准备时间,在未来一段时期存款也仍然会是银行主要的稳定负债来源;六是我国贷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已有一段时间,在目前贷款利率上浮占比较高的情况下,这有助于缓解利差收窄的压力,同时银行也积累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

(三)商业银行盈利增速显著放缓,将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总体来看,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加之经济下行、金融脱媒、资产质量变化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银行业将告别利润高增长时代,从而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由于短期内中间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相对较小,其未来变化尚不足以对净利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随着成本收入比变化趋于稳定,成本支出的刚性增长对利润的影响也相对固定。因此,未来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利差和资产质量的变化。综合考虑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质量的变化,在假设未来几年不良贷款率平均每年上升0-0.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净利润将出现以下的变动趋势:第一,2013年可能成为银行业净利润增长降速的拐点,在经济和政策环境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2013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将下降至10%左右。第二,未来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将取代资产规模增长,成为决定银行业利润走势的决定性因素,规模增长带来的“以量补价”和“不良资产摊薄”效应难以持续。第三,未来银行盈利增速将下降到与我国经济增速较为匹配的水平,大致和GDP增速持平,在7%-8%左右,从而不再具有远超GDP增速的超额利润增长,成为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行业。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落实适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经营”。

大型银行应以“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作为发展方向。大型银行的优势是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广阔的网点布局、巨大的客户资源和全方位的渠道,并因此具备了规模经济优势;不足则是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信贷结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经营特色不显著。充分利用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大型银行的战略方向应是全面协调发展各项业务,持续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并向综合化经营的多元化银行迈进。

中型银行应以“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为发展方向。中型银行的优势是,经营管理机制比较灵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网点资源、客户资源和较为稳定的渠道,目前部分中型银行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不足是与大型银行在规模、网点和渠道等方面有显著差距,尚难以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尽管部分银行的业务结构改善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业务结构失衡仍较为严重。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型银行的转型方向是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中型银行应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这不仅是因为中型银行资本实力相对较弱,还因为由于规模不大,中型银行在推进综合化、国际化上并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承担综合化、国际化的高昂成本,抵御相关风险的能力也不强。

小型银行应以“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为发展目标。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小型银行在总体资产规模、网点资源、渠道等方面无疑处于明显劣势;小型银行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灵活,并在区域内具备一定数量的网点资源和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因此,小型银行的转型方向应是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鉴于小型银行资本实力和资产负债规模有限,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显然不应成为其发展转型方向。小型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境外银行开展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对其客户的综合化、跨境服务。

(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占比

即调整信贷结构,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展零贷业务,显著提升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的比重,以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调整资产结构,把握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显著提升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降低信贷资产占比,以应对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调整负债结构,在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保证稳定存款来源的同时,把握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主动负债拓展,降低一般性存款占比,积极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以应对存款增长放缓、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

(三)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将不断加强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利润来源。银行业将正确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把中间业务放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的高度去发展。并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步伐,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

(四)调整客户结构,大力拓展中小型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

目前我国银行业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在50%左右,中小型和个人客户占比明显偏低。未来争取将大型客户贷款占比逐步降低到35%以下,中小型企业客户贷款占比提高到40%左右,个人客户贷款占比则提高到25%左右。同时在客户选择定位上,不同类型的银行也将有所不同。中小型、特别是小型银行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小微企业客户,部分中型银行则可以选择将中型企业客户作为战略重点。在个人客户结构里面,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也会进一步提高。

(五)尝试开展综合化、国际化、专业化经营

首先,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将尝试开展综合化经营。综合化经营可通过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推动产品组合创新,拓展盈利渠道和优化资本配置效率等手段加快商业银行的整体转型,从而达到抵御利率市场化短期负面影响的目的。其次,在国内业务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加速国际化扩张和全球布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应对途径之一。有条件的银行将通过适度开展国际化经营来寻找新的赢利点并分散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将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落实适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推进专业化经营。大型银行重点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走全能银行之路;中型银行则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突出在局部领域的特色;小型银行业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特定领域,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六)着力提升定价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利率定价能力。银行业利率定价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存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和资金成本,包括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并积极与监管部门一起,研究在我国引入Prime Rate的可行性,着手建立市场化的贷款定价基准利率。大型银行应成为市场化定价体系的引领者和稳定器,中型银行应加强重点业务定价管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小型银行则应建立市场跟随的定价体系,加强自律管理。

二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准确量化信贷风险,深化内部评级体系在信贷领域中的信用。要建立和利用以核心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逐步积累风险计量所需的客户评级基础、评级历史及级别迁徙、违约及违约清偿记录等一系列基本历史数据,不断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深化内部评级体系在信贷业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行业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应对措施: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方法,包括高频精准的常规资金预测、全面合理的压力测试方法等;将流动性管理结合到各项业务流程之中,起到业务开展与风险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包括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细化流动性风险的分担机制等。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团队,并在集团层面控制整体利率风险,需要将各子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之内。

三是完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调控管理将由传统以存贷款为主进一步延伸至涵盖各类非信贷资产和各类资金来源的整体资产负债表调控管理。商业银行应将结合本行自身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特点,以经营发展目标和风险偏好为导向,合理匹配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保证流动性安全、维护息差稳定、控制市场风险、提高收益水平。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转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