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作文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模块。语文教育不仅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体现人的价值观念。《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基础素养,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的理解。知识不是间断的,小学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基础的作文基础知识框架,架起那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学习过程提供动力。
写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将思想表达出来,即使是对已有素材的重新解读也是一种再创造行为,通过作文写作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锻炼学生的书面用语能力,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研究起步作文教学的目的
起步作文针对的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字词句积累的学生,经过了看图说话写话能力训练后,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能力,能够自主的进行小片段文字编辑,会一定修辞手法。步入到三年级,学生不仅要会写片段,还要学会篇章的构建,实现由段到篇的过渡。因为学生在此之前未写过完整的习作,作文对其来说是新事物,所以将三年级作文教学称为“起步作文教学”。
作文起步教学是学生学习写作、锻炼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扎稳学生的根基才能从根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生的文化水平不高,其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小学作文一向是小学学生“噩梦”一般的存在,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佳,书面用语使用能力不高,所以小学作文水平一直难以提升。
本文旨在分析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特殊性,从起步作文教学现状问题出发,探讨提高起步阶段作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特殊性
(一)主体特殊性
起步作文教学阶段面对的学生在三年级,其大多数年龄在八岁到十岁之间,这类学生已经在低年级接触过看图写话、随文练笔等片段性作文练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是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在起步作文教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观察事物,组织语言表达情感,对于突如其来的较长字文章,其具有天然的对抗性。面对教师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会,小学学生更难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同时让小学学生对作文产生的厌恶与恐惧心理。
(二)目的特殊性
关于起步作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已有具体明确的指引:
1.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 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通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要分析实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方面,比如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教学活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等。
三、起步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抗拒性
上文提到过,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心智发育等,其对起步作文的认识不足,加上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使得教学模式单一、固定,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不高,作文质量难以提高。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固化了教学的模式与方法,面对作文教学,教师普遍不重视“起步作文”教育,对学生仍然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比如以分数评价作文、固定写作题目、写作构成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教师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学校对教师组织的培训项目也增多,虽然旨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但是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不满背后暂用休息时间等,导致培训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并不好。
四、提高起步作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素材的重要部分提炼出来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并给予学生写作重点,强调学生利用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这就给了学生明确的已知信息,让学生在已知中去寻找明确的答案,这样会扼制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面对写作水平不高的同学,教师一般以更多的技巧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然而这种揠苗助长式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师要明确小学学生不喜欢写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而更好的进行作文教学。避免固定教学模式遏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明确学生厌恶写作的根本原因,把握学生思想;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小学学生心理活动,明确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继而进行作文教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从独特角度来观察世界,得到与成人不同的结果。对于小学生而言,观察是天性,教师通过合理的培养将小学的天赋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以要求学生对事实实物进行观察描写,缓解小学生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的现象,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缓解师生之间的僵化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作文素材的提问来创设情境联系,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周围环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学生对事物观察评价的多样性。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活力
在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节约板书时间,将有关课程的更多信息纳入授课中,更好的将实践与书本知识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联系能力,提高语文作文学习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影片、听取录音、欣赏有优美图片等参考作文题目,选择作文素材,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观察写作素材的同时了解到课本以外的名山大川、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把语文作文教学延伸到教室之外,提高作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饶亚茹. 问题 原因 ——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研究对策[D].深圳大学,2017.
[2]陆晶晶. 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肖祎宣.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6):37-38.
[4]丁红艳.小学作文起步教学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8(10):50-51.
论文作者:周大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小学论文; 习作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