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江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本文在梳理镇江主城生态环境空间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导向的空间发展策略及城市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主城生态山水系统的整合、开放空间系统和慢行系统的规划,以及景区和滨水区建设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生态环境 镇江 城市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绿色生态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中的生态观逐步深入人心,有效利用城市生态资源,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注重城市自然格局的保护,将现代城市文明条件下的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充分融合,使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的共识。
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依长江,京杭运河穿城而过,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沿江对峙,与主城内的南山风景区及二十几座大小山体遥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林相依偎的人居环境。立足于镇江真山真水的自然资源条件,2010年镇江市政府提出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力图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活力名城。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50平方公里的镇江主城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试图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彰显城市生态环境特色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升“山水花园”城市建设品质提供有益建议。
1镇江主城生态环境空间要素现状分析
1.1 主城现状山水自然环境
镇江主城生态环境空间要素主要包括山体和水体两大要素。总体来看,镇江主城呈现“环山绕水”、“南山北湖”的景观格局,主城区以南山为中心,水网与山体散布于城中,将城市自然分割成一个个组团,主城内的山水资源分布较为均衡。
1.1.1 山体资源
主城山体资源空间分布上可归纳为“一区三片多点”的空间格局。以南山风景区为主城中心,以三山风景区为主城北部的主要旅游片区,大量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小山体平均分布在主城不同地区。
城市北部山体偏小,呈零散分布状,以金山湖为核,包括有镇江著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以及其他山体。南部山体较大,包括南山、横山、马鞍山、四平山等,植被林木丰富,水库结合山体布置,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
1.1.2 水系资源
城市水资源丰富,北临长江,北部有金山湖、北湖等大型水面,池塘、水库等水体散布于城中;同时城区较完整的水系有古运河、运粮河、长山灌渠、四明河、团结河等。
长江、古运河与城市发展历程紧密相关,两条东西走向的主干河流——运粮河、古运河穿城而过,并分化出五条南北走向的支流——长山灌渠、西团结河、光明河、四明河、东团结河,并进一步通过明沟暗渠与城市内部的大小池塘、水库相连通,共同组成了镇江丰富的水系资源和景观环境。
1.2主城生态环境空间存在的问题
从城市整体来看,大型山体作为城市公共绿地或风景名胜区而易于控制,而大量小山体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淹没的可能性较大。目前,镇江主城山体的景观价值利用还不够,特别是南山、汝山、横山等大型山体的开发利用尚未受到重视,同时,山体资源与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弱。
主城北部与长江相连的河流仍保持其运输功用,南部的河流多处于自然衰败状态,虽然主城水网纵横,但从整体看来水网密度仍显不足,主城水系缺乏整合,大量的水系资源价值亟待重视。
主城现状开敞空间集中于北部的金山湖风景区及北湖周边,其余地区结合主城生态环境空间布置的绿地及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较少。
建议沿主城水系以及南山、横山等山体规划开敞空间,增加绿地和广场数量,在主城内形成均质分布的开敞空间体系。
2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分析
2.1 生态环境价值分区
在主城现状生态环境空间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因子分析,得出主城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分析结果(见图2)。首先将自然水体和自然山体按照规模等级、文化价值和景观效应分类,其次将自然山水因子按照景观影响程度的差异分为三个等级,定义自然山水的景观影响范围为200米,相关赋值如下,得出主城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分析结果。
综合评估值=[一级山水因子]*0.5+[二级山水因子]*0.3+[三级山水因子]*0.2
从生态环境发展潜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主城内生态环境价值高的区域分为三个层次:①北部滨水地区、三山地区、云台山周边地区、古运河沿线地区;②南山周边地区、运粮河沿线地区;③横山等中小规模山体、水系周边地区。
根据主城生态环境价值分区,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共享的原则,主城空间发展中应当严格控制生态景观价值高的地区的开发高度和强度,保留景观视廊和公共滨水、绿地空间,提升主城整体的生态景观品质。同时,加强山体与文化的结合,确定重要山体的开发用途,带动山体及其周边地区的功能提升;梳理城市水网系统,确定重点开发地段,挖掘水系环境价值潜力。
2.2 优势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镇江的大江、群山与交错水网的生态环境资源,是生态低碳发展时代镇江在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中最大的竞争资本。从独特性、文化性、认知度、影响度、成长性等五个方面对镇江主城生态环境要素进行梳理、评价,得出主城优势生态环境要素主要集中在三处地方:滨水区、南山、古运河。
滨水区:主城北部滨水区水面开阔,江湖面积达4平方公里以上,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环水而立,江心绿岛、滩涂湿地、江水、名山等集聚于此,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是镇江主城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生态环境要素集聚区。
南山:南山既是国家森林公园,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模超过10平方公里。风景区内重峦叠嶂,茂林修竹,山林水秀,素有城市山林之称。
古运河:古运河蜿蜒穿城而过,长达14公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可以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的水系资源。
3生态环境导向的空间发展策略及城市设计方法
3.1 总体目标及发展策略
在梳理生态环境空间要素和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镇江主城环境景观特色不明显,生态环境系统性较弱等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确立镇江主城空间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环境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即保护主城山水生态环境体系,整体发挥主城生态环境系统优势,在主城城市设计中发挥“江”、“城”、“山”、“水”整体城市环境特色,对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加以保护、利用和改善,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更多展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
确立镇江主城空间发展策略为:依托镇江城市生态环境本底,从生态山水、景区、滨水区空间、开放空间、慢行系统等五个方面来构筑融山体、水系、城市、林木为一体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主城空间形态,以实现镇江主城生态环境空间发展总体目标。
3.2 开放空间系统
通过对城市水系的梳理和开放空间节点的分析,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主要以水系岸线为骨架,以南山、三山、禹山、横山、谷阳湖等景区为核心,形成网状的开放空间格局,同时在局部景观环境资源良好的地区设置广场节点,形成点(节点)、线(骨架)、面(核心)结合的空间组织秩序。结合自然水系廊道和主要道路,沿特色最为明显,节点最为密集的路径设置适宜慢行、游憩的步行廊道,并加强重要核心之间的联系。
3.2.1核心空间
核心空间是具有连片山水景观资源的优势地区,集中表现城市的自然山水风貌,主要以南山、北湖、禹山、四平山、大莱山、横山为城市的核心空间。对核心空间的控制要求为:控制核心空间周边的开敞度,设置不小于100米的空间过渡带,对过渡带内的建设进行限制;由核心空间向周边空间延伸景观视觉廊道,在城市设计中严格控制廊道两侧街区的开敞度,突出山体在城市景观识别体系中的作用,围绕核心增加公共活动功能,注重形成围绕核心的公共活动中心。
3.2.2骨架空间
骨架空间是以水系岸线为骨架,注重对水系的梳理,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对骨架空间的控制要求为:沿水系两侧保证空间的开敞度,引导公共活动的集聚,形成沿岸线展开的公共活动带,北湖沿线等主骨架空间应该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沿岸400米范围内以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其他的骨架空间,应注重沿岸功能与公共活动的结合,可以采取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以渗透自然环境,应避免楼盘等开发建设的垄断,保证沿岸空间的公共性质。
3.2.3节点空间
节点空间是依据核心空间和骨架空间的形态而设置的广场节点,主要分为城市级广场和片区级广场。城市级广场主要沿内江岸线、南山、禹山、横山等核心和水系廊道设置,注重公共活动功能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保证节点空间在城市中的标志性;面积大于3公顷的开敞空间可以设置为片区级广场,注重片区商业、文化功能与景观的结合,提升环境品质,形成片区标志。
3.2.4步行廊道
步行廊道主要沿内江沿岸、古运河和南山设置,结合风景区和广场,为市民提供适宜休闲活动、慢行健身的场所。步行廊道应注重慢行空间与自然山水景观的结合,营造见水望山的舒适空间环境,做到人车分离,保证慢行的安全性,同时沿廊道的界面应复合多变,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3.3生态山水系统
对镇江的山水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按性质进行归类划分,针对城市发展的需要,界定城发展与环境系统相协调,在降低城市开发建设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将城市环境资源的功能效益最大化,以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对生态山水系统的控制主要包括对自然山体、自然水体、生态绿地三方面的控制。
对南山、横山等生态型自然山体进一步挖掘其生态和景观价值,山体周边建设应注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划分环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完好性,注重城市设计与环境的整体协调,减少和限制山体内的开发行为。对京口三山、云台山等文化型山体,应从历史文化着手,整合和串联各个山体的历史文化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地区,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应用到城市发展活动中,将城市资源,将其纳入城市文化旅游线路中。其他一般山体应注重在城市道路界面上形成一定的景观,同时挖掘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山体侵蚀。
对金山湖、谷阳湖等生态型水体要保证其景观美化和生态涵养功能,在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对湖面景观进行整治,保持其视觉景观最佳。对长江、古运河等文化型水体,要注重水体历史文化内涵的利用,在滨水地区结合水体设置公共活动空间与历史体验节点,与文化型山体相结合形成城市的文化旅游线路。对运粮河、长山灌渠等航运型水体,应在保证水路运输畅通的功能基础上,注重对水体环境的整治和维护,沿水面形成公共活动绿带。对各类水库,应在保证其防洪、蓄水功能的基础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风光结合,形成良好的景观。对于其他水体资源,应注重其与主城内其他主要河流的联系,保证水系畅通,并挖掘其景观资源。
生态绿地包括城市山体、水体周边的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公共设施周边的公共绿地等。生态绿地应当通过水系、山体、道路等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网络系统,注重植被群落的多样性、连续性,尽量使用当地树种,同时结合绿地网络形成城市慢行系统,在局部面积较大的绿地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3.4 景区控制
主城生态环境价值较高的地区以及优势生态环境要素一般可以以景区控制的方式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连片的山水景观资源可以集中表现城市的自然山水风貌,主要包括滨江景区、金山景区、南山风景区、禹山景区、横山景区、谷阳湖景区等。根据各景区不同的生态环境资源制定控制目标及控制措施。
以南山风景区和滨江景区为例。滨江景区属于文化旅游风景区,控制目标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城市传统文化与山水环境重要展示地区;控制措施包括①保护区内水面、山体生态景观资源,严格控制周边建设对水面的影响,保证绿化率和植被多样性,反映地区生态环境风貌;②保护区内传统文化景观,保证景观视廊的通透性和京口三山标志性景观的可视性;③柔化滨水界面,滨水地区设置公共空间,增强地区亲水性,提高人、水、活动三者的互动性。南山风景区属于生态保护性风景区,控制目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城市绿肺;控制措施包括①保护景区内生态环境,任何建设不应当破坏风景区现有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区内绿化率在75%以上,保护植物多样性;③南部开阔地带可以设置公共建筑,景区内严格控制建筑类型与强度,建筑风貌必须与风景区环境相协调。
3.5 滨水区建设
结合各类水体,尤其是大型水体在主城内串联建设10个滨水区。滨水区建设应突出其休闲性和生态性。滨水区应将水体与文化、艺术、建筑风貌等要素相结合,突出体现水体环境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地域标识感。由于镇江水体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滨水区建设应将部分水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水体服务于人群,使人群能有机会在水边休闲娱乐,与水体紧密接触。对于城市中尚未开发的大面积水体可以采取形成城市生态公园的模式,大型的城市公园可以形成城市绿肺,调节城市小气候。
3.6 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主要沿内江沿岸、古运河和南山设置,结合主城内各风景区和广场,为市民提供适宜休闲活动、慢行健身的场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绿道:①观光绿道——沿江绿道;②生活休闲绿道——运河绿道、山林绿道、新城绿道;③生态景观绿道——官塘绿道。对各绿道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以满足主城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如沿江绿道的城市设计中,应严格控制绿道两侧的开敞度,沿绿道应增加公共活动功能,保证15分钟步行距离内设置开敞空间,半小时内有公共活动中心;休憩设施建设既要考虑游客需求,还要充分满足当地居民活动的需要。运河绿道的城市设计中,应对现有运河两岸的开敞空间进行拓展、修缮,重点地区应建设活动广场和游园,保证运河两岸各有20米的绿色休闲廊道;同时还应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让其展现独有的运河风情。
4结语
镇江主城山水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山体、水体资源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主城空间发展目标与策略,通过整合利用主城生态山水资源、构筑主城开放空间系统和慢行系统、控制景区建设,以及建设滨水特色地区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镇江主城的山水资源利用,从而为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山水花园”城市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东南大学,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镇江主城空间形态特色城市设计研究 [R]. 2012.
2 王根生. 试论如何塑造镇江滨江山水型生态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J] . 2005(02).
3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R]. 2003.
4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镇江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R]. 2011.
5.从感性到复合理性的城市特色研究方法探究——以镇江山水花园城特色风貌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刘博敏,王竞楠,东南大学,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论文作者:朱晓芳,徐敏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主城论文; 镇江论文; 山体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水体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