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红梅[1]2000年在《多变量分析在海洋环境底栖动物生态监测数据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底栖动物活动性小、地区性强,可以较好地反映水质和底质的污染状况,在海洋污染生物学指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底栖生物学研究者引入一些数学公式和统计分析图形,以期把污染引起的复杂的群落结构变化用简单的数学公式和统计分析图形表达出来。但是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得到的生态数据时,得到的结果可能差别很大,这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生态意义的解释和对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多变量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处理生态监测中多属性的生态数据,本论文以2000年春季在深圳湾调查得到的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丰度数据和四种环境因子数据为基础,针对目前一些重要的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构思一套适合底栖动物生态数据处理的多变量分析方法流程,最后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探索引起深圳湾福田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变化的原因。总的来讲,本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结果: 第一,MDS排序分析能反映不同群落结构间连续梯度的变化关系,即使吻合度一般,其整体效果也比等级聚类分析优越,但等级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作为MDS排序的参考。用这两种多变量方法研究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2000年春季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在深圳福田一侧与香港米埔一侧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是沿湾外向湾内呈现连续的梯度变化;(2)在深圳福田一侧的C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A、B断面有明显的差别,2000年夏季在C断面没有采到任何底栖动物,表明C断面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污染;(3)季节和潮区是影响深圳湾A1、A2、A3、B3站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时空差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在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索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多个环境变量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那么应预先消除这种共线性现象,方法是用这些共线性变量的线性组合宋代替这些共线性的变量,通用公式为:r÷去嚎…·1轰狮。 第三,以MDS排序分析生成的具有连续变化性的维度变量为新的生物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CCA),比以等级聚类分析分组结果为基础的判别分析更能客观地揭示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环境因子重金属(铅、镉、锌、铜、铬)、有机质、盐度、底质粒径组成(粉砂和粘土)与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关系并不明显。 第四,本论文设计了一个用来计算Bray-Curtis非相似性系数的软件BCD,可以直接从其它通用分析软件的数据接口读入该软件的计算结果到这些统计软件的数据窗口中,以进行一些多变量统计分析。 第五,本论文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构造了一套基本适于生态数据处理的多变量分析技术流程,尽管该流程还不完善。
张培玉[2]2005年在《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课题以渤海湾近岸海域和潮间带为研究区域,于2003年7月,11月和2004年2月,5月连续四个季度对该研究区域的底栖动物和部分环境因子进行取样调查和测试研究。具体研究了大、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测试了部分经济动物的生物质量和环境因子:首次利用大、小型底栖动物指示指标评价渤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建立了渤海淤泥质海岸生境退化的诊断技术体系、生境退化的生物指示种或种群监测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海洋生态环境因子研究 渤海湾底层水体中三种主要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在大多数站位超过海水一类水质标准,成为污染区。平面分布特点基本是近岸区高于远岸海域,高值区位于河口和养殖区近岸海域,低值区为远离海岸带的海域。从季节上看,春季污染较重,夏季最轻,秋季微升。三航次22个站位油类检出率100%,超标率近60%,从平面分布上看,河口和近岸高于远岸,从季节变化看,秋季>春季>夏季。六种主要重金属中有Zn、Pb、Hg三种超标严重。本研究海域沉积物类型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a含量从垂直分布上看,表层(0~2cm)比底层(2~5cm)的含量高;从平面分布上分析,近岸含量要低于远岸站位的含量;季节变化: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有机物分布趋势为近岸高于远海,在夏季含量较高,在春季较低。沉积物的含水量差异也较小;重金属中的Zn、Cr、Hg在所有的调查站位中均超标,Pb在A9、A10、A15三站位超标,Cd在A5站位超标。 2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本次调查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149种,四个季节的总平均丰
刘海滨[3]2007年在《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对青岛太平湾进行了连续13个月的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采样,对小型底栖生物栖息的沉积环境、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建立了不同季节的青岛砂质潮间带的底栖群落粒径谱,对砂质潮间带粒径谱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连续积分模型利用粒径谱数据计算了调查区域的底栖群落生产力和耗氧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沉积物的主要成分为中砂和细砂,粉砂和粘土含量极少,属于砂质潮间带。沉积物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96 mg·kg-1沉积物,冬季较低,而在夏季和秋季较高。脱镁叶绿酸(Pha-a)全年都维持较低水平,平均含量分别为0.045 mg·kg-1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年平均值为0.304%,在春季含量较高,在4月份达到最高值0.460%,秋季和冬季则含量低,在11月和12月分别达到全年最低值0.133%和次低值0.190%。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证明初级生产力受到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制约。重金属Cr、Cu、Zn、As、Cd和Pb的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68μg/g、1.240μg/g、13.158μg/g、3.748μg/g、0.045μg/g和3.156μg/g。各种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含量均未超标,表明青岛太平湾潮间带区域未受重金属污染。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涟虫类、腹毛类、寡毛类、海螨类、涡虫类和其它类等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25.40±168.84)ind.10cm-2,其中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其平均丰度为(914.24±208.65)ind.10cm-2,占小型动物总丰度的89.16%;其次是多毛类,占3.91%。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是(1195.87±476.53)μg dwt 10cm-2和(10762.80±4288.77)μg dwt 10cm-2 a-1。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于沉积物0-4、4-8cm和8-12cm的数量比例分别为51.5%、25.9%和10.0%。多数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4cm表层。小型底栖生物的垂直分布存在季节变化,夏季表层数量较少,也可能与人为扰动有关;秋季多集中在表层,在冬季随温度降低向下迁移。太平湾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77属,23科,4目。优势属是Microlaimus,Bathylaimus,Neochromadora,Enoplolaimus,Metadesmolaimus,Theristus,Metoncholaimus,Axonolaimus,Ascolaimus,Paracanthonchus,Chromadorita,Promonhystera,Rhynchonema,Nannolaimus,Oncholaimus,Spiliphera, Paracyatholaimus,Tricoma,Camacolaimus,Paramonhystera,Chromadorita,Elzalia,Oxyonchus,Acantholaimus,Doliolaimus,Daptonema,Prochromadorella,Halalaimus等。研究区域13个月份的平均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3.92、0.63、1.91和0.72。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按属数目统计,刮食者(2A)最占优势,有29属,占总属数的37%;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最少,只有8属,占11%;捕食食性者(2B)和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分别有12属和28属,分别占16%和36%。按所有个体数量统计,刮食者占37.2%,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37.1%,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11.3%,捕食者占13.4%。从统计结果看,刮食者(2A)在个体数量和属数上最占优势,由此推断藻类和有机碎屑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在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占到线虫总数的21.51%,雌雄比例平均为1:1.128,与类似生境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CLUSTER等级聚类树枝图和MDS标序图,可以将调查区域划分为2组类型的线虫群落(或者说是站位组群),分别是A:春夏季群落B:秋冬季群落。One-Way ANOSIM检验证实了各组群之间线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与多样性分析也表明了以上群落划分是合理的。线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BIOENV分析表明,在A组群,控制线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盐度、pH、中值粒径(Mdφ)以及重金属Cd、Pb。而在B组群解释线虫群落结构特征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是:pH、有机碳含量和重金属Cr、Cu、Pb。底栖生物群落粒径谱结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月和4月粒径谱为具有2个生物量谷的三峰模式,但7月和10月份的粒径谱却仅具有1个强度较大的生物量谷,粒径谱分布模式为双峰模式。粒径谱生物量谷的强弱与溶氧条件有着密切联系,表明与其他粒级处的生物相比,生物量谷处的生物对溶氧条件更为敏感。青岛砂质潮间带4个季节的正态化粒径谱适合直线回归模型,平均回归系数分别为0.873,平均截距分别为14.48,平均斜率分别为-0.854。正态化粒径谱直线回归参数表现出与沉积物间隙水溶氧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正态化粒径谱直线回归标准化残差分析,发现底栖动物粒径谱存在两个不同性质的生物量谷,谷底对应的粒级分别为0~1和5~6。提出底栖动物粒径谱生物量谷可能是群落对低氧条件的适应现象。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通过不同的选择对低氧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方式,而粒级在两者之间的生物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最差。粒径谱生物量谷可以用生物对低氧条件的适应对策分化来解释,为粒径谱不连续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利用青岛砂质潮间带底栖动物粒径谱数据,运用连续模型计算出青岛砂质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平均次级生产力为2.541 g dwt·m~(-2)·a~(-1),耗氧量为0.120 mmol·m~(-2)·h~(-1),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占总次级生产力的百分比分别为38.6%和61.4%,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6.3%和63.7%;研究结果表明,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与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截距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斜率无显著关系。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可以得到可信的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结果。
吴秀芹[4]2011年在《黄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2008年7月在黄海33个站位、2009年6月在黄海15个站位和东海18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沉积环境、数量、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东海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沉积物可分为3种类型: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其中优势类型为粉砂(18站)和粘土质粉砂(13站)。沉积物中平均含水量为(40.1±9.3)%。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0.9±0.4)%,有机质在垂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在表层、次表层和底层的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0±0.5)%、(0.9±0.4)%和(1.0±0.4)%。叶绿素a(Chla)和脱镁叶绿素(Pha)主要分布在表层,在次表层和底层的含量差别不大。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4) mg·kg-1和(1.9±0.9) mg·kg-1。2008航次黄海海域(33个站位)共分选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次为桡足类、甲壳类幼体、动吻类和多毛类等;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为(1375±793) ind·10 cm-2和(1203±707)μg dwt·10 cm-2。2009航次黄海(15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与2008航次一致,但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较高,分别为(3677±2126) ind·10 cm-2和(3211±1980)μg dwt·10 cm-2。东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为(1140±675) ind·10 cm-2和(1058±627)μg dwt·10cm-2。小型底栖动物在水平分布上不均匀,在垂直分布上,小型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表层,占总丰度的88%(2008年黄海)、77%(2008年黄海)、74.0%(2009年东海)。小型动物各类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略有区别。共鉴定黄海自由生活的线虫294种/分类实体,隶属于110属,27科,4目。黄海自由生活线虫群落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平均值依次为6.90、2.90、0.87和0.92。列出了黄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名录(附表),其中,黄海自由生活线虫的优势种(排在前10位的)的是Dorylaimopsis rabalaisi,Dorylaimopsis sp. 4,Sphaerolaimus sp. 7,Sabatieria sp.8,Parodontophora marina,Paramesacanthion sp. 3,Daptonema sp. 10,Chromadora sp. 2,Vasostoma longispicula,Paramarylynnia filicaudata。黄海夏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及比例如下:①捕食性/杂食性(2B),占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量的36.3%;②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占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量的29.8%;③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A),占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量的19.2%;④刮食性(2A),占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量的14.07%。由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摄食类型与食物有关,以此可以推断黄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有机碎屑。在黄海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中,幼龄个体占总数的31.3%,雌雄比例为:1.5:1,高于一般研究结果。根据CLUSTER等级聚类分析,可以将黄海划分为3个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北黄海冷水团群落、黄海冷水团群落和混合群落,经过ANOSIM检验,各群落间的差异显著(P<0.05)。运用SIMPER分析,对黄海3个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优势种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各群落的前5位优势种及其优势度。相关分析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与沉积物中Pha的含量负相关(P<0.05),即沉积物中Pha含量越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越高。BIOENV分析表明,影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沉积物中Pha含量和有机质含量(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2)。这表明沉积物中Pha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此外温度和盐度亦是影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发表了黄海自由生活线虫五个新种,其中Vasostoma longispicula Huang and Wu体较大,螺旋形化感器螺旋数为2.5;交接刺细长、弯曲;管状交接辅器15~17个;具肛前刚毛,引带具有突起。Vasostoma articulata Huang and Wu体型细小、咽球梨状、交接刺具关节。V. articulata仅以其交接刺具关节和咽基部具梨形膨大的特征,便可区别于该属的另外其它2个种V. longispicula和V. spiratus。Paramonohystera eurycephalus Huang and Wu头径较宽(33μm),杯状口腔较大,具较长的颈刚毛;引带管状、末端具钩;尾部末端具3条刚毛(长达36μm)。Steineria sinica Huang and Wu 8组亚头刚毛位于头刚毛着生位置处,8组长的颈刚毛位于亚头刚毛与化感器之间。交接刺细长,近端头状,远端尖细。引带桶状,背部具尾状的引带突。Vasostoma brevispicula Huang andWu身体细长,头端渐尖,口腔狭长,具三个小齿,咽部具长梨形的后咽球。螺旋形的化感器2.5圈,交接刺短,近端具中板。
周细平[5]2007年在《同安湾人工种植红树林对底栖动物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积极的消费者和转移者,同时还可以作为红树林区沉积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生物。近几年来,红树林生态恢复和种植的研究倍受重视,研究红树林湿地林内与林外、不同人工种植的红树植物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探讨红树植物不同发育时间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可以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开发和管理提供底栖动物生态学依据。本文选取同安湾凤林和山后亭人工种植红树林区为研究地点,将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首次引入人工种植红树林对底栖动物生态效应的评价上,如MPI指数、生物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的运用;从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生物指数、多变量分析、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生态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集美凤林红树林种植区4个季度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5种,种数、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以多毛类、寡毛类和腹足类所占比例最高;在翔安山后亭红树林种植区4个季度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68种,种数、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以多毛类、甲壳类和甲壳类所占比例最高。两片种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与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有关。2.凤林和山后亭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575.1 ind·m~(-2)和1625.6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60 g·m~(-2)和50.59 g·m~(-2);平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17.3 gAFDW·m~(-2)·yr和9.2 gAFDW·m~(-2)·yr。可见,凤林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年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均高于山后亭。3.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分析反映了不仅同片红树林区林内与林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两片红树林种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还有存在着季节差异。4.在凤林和山后亭红树林上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种,凤林红树上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黑口滨螺(Littoraia melanostoma)和中间拟滨螺(Littorinopsis intermedia),山后亭红树上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和白条小藤壶(Chthonerpeton braestrupi)。种植的红树不仅为树栖动物,也为部分底表动物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这是正的生态效应;但红树林也造成沉积物富含有机质、硫化氢,缺乏氧气等,导致底栖动物机会种的大量繁殖,产生负生态效应。5.凤林红树林种植区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548±512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699.66μg(dwt)·10cm~(-2);山后亭红树林种植区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92±19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299.56μg(dwt)·10cm~(-2)。与大型底栖动物结果一样,山后亭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凤林,这与凤林红树林区受集美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以及种植红树时间较长有关。6.凤林红树林内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污染指数MPI和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均高于林外光滩的;而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次级生产力、丰度指数d和种类多样性指数H'值林内均低于林外光滩,t检验表明存在显著差异;山后亭红树林底栖动物的分布与凤林红树林的有所不同,仅MPI值林内高于林外,但其他值均是林内低于林外,t检验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红树林内与林外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主要是受红树林内不利环境因子的胁迫,其次是受潮层差异的影响。7.无论是凤林还是山后亭红树林区,林外的底栖动物生物量粒级均多于林内,表明林外个体生物量大的底栖动物的存在。此外,凤林的FL1和FL2取样站的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谱形显示4~6粒级有一个较深的波谷,此粒级范围是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界,只有少数大型底栖动物幼龄个体存在;而FL3取样站的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谱形显示4~6粒级仅是一个浅的波谷,表明在FL3取样站大型底栖动物幼龄个体较多。
王海博[6]2008年在《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与分布》文中认为海洋底栖多毛纲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底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消费者的作用,同时许多种类都可以作为海洋沉积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生物。多毛类动物作为海洋底栖群落中种类数量和栖息密度常居首位的类群,研究它们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季节差异,探讨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了解特定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分布,还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生态学依据,为保护和开发海洋底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依托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选取北部湾中国所属海域为研究地点,设置76个站位,针对底栖生物中的多毛类动物,重点研究其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季节差异,并结合理化因子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方法研究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特征,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在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上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北部湾海域底栖多毛类308种,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75种,鉴定到属的有112种,鉴定到科的有21种。所鉴定多毛类隶属于45个科,152个属,其中以广西沿岸站位、白龙尾岛附近站位以及海南岛三亚西南海域的站位多毛类种类较为丰富。种类数上春季为171种、夏季为207种、秋季为135种、冬季为180种。春季的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栉状长手沙蚕(Magelona crenulifrons)、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5种,夏季的优势种类为为栉状长手沙蚕和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2种,秋季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1种,冬季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栉状长手沙蚕、独毛虫(Aglaophamus sp.)和索沙蚕(Lumbrineris sp.)4种。2.北部湾底栖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为193.41个/m~2,平均生物量为2.62g/m~2。栖息密度夏季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生物量则冬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同样秋季最低。3.春、夏、秋、冬四个航次的多毛类动物分别利用它们站位之间的平均相似率,进行组群聚类,结果表明四个航次都可以将多毛类动物大致分为三个组群,分别为位于北部湾北部海域的组群,位于海南岛西侧的组群以及位于海南岛南侧的组群。4.利用主成份分析(PCA分析)探讨了各季节环境因子与底栖多毛类栖息密度的相关性,其中春季环境因子中的沉积物性质、溶解氧、盐度、水深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夏季和秋季环境因子中的沉积物性质、溶解氧、盐度、水深、PH值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冬季环境因子中的底温、沉积物类型以及溶解氧含量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研究了高贡献率种类在不同季节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性。5.通过与相同海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海域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析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分布特征的相似性和独特性。
刘晓收[7]2005年在《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2003年6月在南黄海鳀鱼产卵场22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栖息的沉积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鳀鱼产卵场水层—底栖系统的耦合和底栖生物群落的系统研究提供基本参量。 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质粘土(TY)和砂-粉砂-粘土(STY)为主,沉积物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南黄海沉积物表层(0-2cm)、次表层(2-5cm)和深层(5-8cm)中,叶绿素α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9285±0.5751)mg/kg沉积物,(0.5821±0.3552)mg/kg沉积物和(0.4107±0.2863)mg/kg沉积物,脱镁叶绿酸α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1043±1.4156)mg/kg沉积物,(1.5187±1.1370)mg/kg沉积物和(1.1032±0.8180)mg/kg沉积物。叶绿素α和脱镁叶绿酸α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局是一致的,表明两者是同源的,即两者均来自底栖藻类以及浮游藻类的沉降。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4±1.93)%。水深、底表水温、含水量及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Mdφ是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叶绿素及脱镁叶绿酸含量的主要因子。 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腹毛虫、动吻类、涡虫类、蛇尾类、海螨类、昆虫类、水螅类、端足类、异足类、美人虾、涟虫类和其它类等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584±686)ind.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其平均丰度为(1404±670)ind.10cm~(-2),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8.65%。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5.84%。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是(1031.7±415.1)μg dwt 10cm~(-2)和(9285.5±3736.3)μg dwt 10cm~(-2)α~(-1)。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与其它海域接近或稍高。 空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0-2cm的表层,占总数的65.88%,分布在次表层2-5cm的占27.66%,分布在底层5-8cm的,仅占6.47%。不同的类群其垂直分布略有不同。线虫分布在表层0-2cm的比例为61.4%,而桡足类在此表层的比例高达83.8%。这一结果与渤海和胶州湾的研究结果相似。水
林秀春[8]2006年在《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底栖动物生态和粒径谱研究》文中提出贝类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随着养殖历史的延长、养殖种类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滩涂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病原大量滋生,致使许多贝类出现了大规模死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养殖生产的正常发展。贝类养殖滩涂底栖动物生态和粒径谱的研究不仅可以评估贝类养殖滩涂生态系统是否退化,还可以为确定合适的养殖容量及综合评价养殖环境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本文选取福建省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苗种生产基地的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为研究地点,采用较新的数理统计软件分析了该贝类养殖滩涂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首次对福建沿海贝类养殖滩涂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和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灵川贝类养殖滩涂为泥沙底质,2005-2006年定量采样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种类101种,其中环节动物52种,占总种数的51.49%;软体动物25种,占总种数的24.75%;甲壳类18种,占17.82%;脊索动物3种,占2.97%;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棘皮动物各1种,各占0.99%。年平均密度为2084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52.32 g·m-2,次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21.23 gAFDW·m-2·yr,春季(3月)的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高于其它季节。2.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657 ind·10cm-2,线虫和桡足类是密度的主要组成,其中线虫约占密度组成的97.3%,桡足类约占密度组成的1.2%。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0.357 gdwt·m-2,约是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的1.2%,但生产力却是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的13.6%。与大型底栖动物一样,小型底栖动物春季(3月)的密度、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也高于其它季节。3.根据四个季节、六个取样站底栖动物构建的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图形部分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在个体生物量的对数粒级4~8都有一个明显的波谷,说明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图形具有保守的属性。构建的正态化生物粒径谱的斜率(a=-0.4128~-0.6781),均大于-1;截距为13.141~17.542。3月份的斜率值最小,截距值最大,显示生产力水平最高。
张艳[9]2006年在《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2004年1月在南黄海广大浅水海域28个站位与2003-2004年胶州湾B2站7个航次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生物栖息的沉积环境、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的ATP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质粘土(TY)和砂-粉砂-粘土(STY)为主。沉积物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沉积物0-2、2-5cm和5-8cm中,叶绿素a(Chl-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83±0.4,0.42±0.234和0.234±0.09 mg·kg~(-1)沉积物。脱镁叶绿酸a(Pha-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9±1.14,1.25±0.667和0.837±0.51 mg·kg~(-1)沉积物。Chl-a和Pha-a的分布出现了南北两个高值区。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1.236%±0.435%,其分布与Chl-a的分布基本一致。沉积物粒度是影响沉积物中Chl-a、Pha-a和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等足类、涟虫类、腹足类、腹毛类、海螨类、疣足幼体、蛇尾类、纽虫类、昆虫类、曳鳃动物、涡虫类和其它类等2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186.12±486.07)ind.10cm~(-2),其中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其平均丰度为(1063.97±469.98)ind.10cm~(-2),占小型动物总丰度的89.702%;其次是底栖桡足类,占4.193%。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是(1120.72±487.21)μg dwt 10cm~(-2)和(10086.49±4384.85)μg dwt 10cm~(-2) a~(-1)。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的研究结果比较,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的数值与国内其它海域的数值接近,处在同一个数量级。小型底栖动物的水平分布呈镶嵌式分布,沿岸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于沉积物0-2、2-5cm和5-8cm的数量比例分别为74.33%、22.31%和3.36%。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Chl-a的含量是影响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南黄海28个站位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261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39属,
华尔[10]2006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2003年6月和2004年9月在长江口外及其邻近海域36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环境,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本文系对长江口外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首次系统研究。同时还就线虫群落对台风扰动和缺氧(Hypoxia)/无氧(Anoxia)生境的适应及耐受过程进行了初探,以期解释台风扰动和缺氧/无氧生境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研究海域沉积物以粘土质粉砂(YT)和粉砂质粘土(TY)为主。沉积物粒度参数受长江径流的影响较为显著;在不同航次,因长江径流量的不同沉积物粒度参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沉积物粒级和组分又影响着该海域沉积物有机质和叶绿素a的含量和分布。在2003年6月航次,沉积物叶绿素a(Chl-a)、脱镁叶绿酸(Pha-a)和有机质含量高,分别为2.469±0.565mg/Kg,5.656±0.899mg/Kg和8.09%±2.00%。2004年9月航次,沉积物Chl-a和Pha-a含量也较高,与2003年航次无显著的差异(1.784±0.525mg/Kg和5.689±1.761mg/Kg);但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约为2003年航次的1/10(0.92%±0.41%)。Pearson’s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Chl-a、Pha-a和有机质含量等不仅与沉积物粒度参数相关,也与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0.01或0.05)。因此,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Chl-a、Pha-a和有机质含量等小型底栖生物生活必需条件的因子有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粉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等,但主要因子是沉积物粒度。在研究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Nematoda),底栖桡足类(Copepoda),多毛类(Polychaeta),介形类(Ostracoda),双壳类(Bivalvia),腹足类(Gastropoda),腹毛类(Gastrotricha),动吻类(Kinorhyncha),涡虫类(Turbellaria),海螨类(Halacaroidea),寡毛类(Oligochaeta),端足类(Amphipoda),异足类(Tanaidacea),等足类(Isopoda),海蜘蛛(Pycnogonida),涟虫类(Cumacea),
参考文献:
[1]. 多变量分析在海洋环境底栖动物生态监测数据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厉红梅. 厦门大学. 2000
[2]. 渤海湾近岸海域底栖动物生态学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 张培玉.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3]. 青岛太平湾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D]. 刘海滨.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4]. 黄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研究[D]. 吴秀芹.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 同安湾人工种植红树林对底栖动物生态效应研究[D]. 周细平. 厦门大学. 2007
[6].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与分布[D]. 王海博. 厦门大学. 2008
[7].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8]. 湄洲湾灵川贝类养殖滩涂底栖动物生态和粒径谱研究[D]. 林秀春. 厦门大学. 2006
[9]. 南黄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研究[D]. 张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D]. 华尔.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