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突发事件演化探析——基于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情论文,探析论文,突发事件论文,视角论文,领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网民增长规模高于世界平均规模[1]。互联网已经以碎片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对某一事件的言论和观点,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言论碰撞交汇,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漩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互联网上公众对某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相对于常规突发事件,非常规事件会造成更严重的自然或社会危害。文献[3]将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与之相对应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借助于网络平台传播的突发事件,包括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具有的罕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加大了应急处理的难度。通常,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较长,其持续期和消失期的持续时间均较长,这些特点通常会使它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监控预警能够预防其进一步演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政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以往对网络舆情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群体和个体之间相互交互两个角度入手建立模型,包括传染病模型、群体涌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等,这些研究工作对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做了均一化处理,缺乏对网民个性化因素的考虑,忽视了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一类重要网民对其传播规律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节点是网民,在研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消亡规律时要涉及对网民作用和行为的研究,意见领袖对舆情事件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引导意见领袖的行为能够有效控制舆情事件的演化态势。本文基于意见领袖对舆情的引导作用来研究舆情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和发展方向,期望此研究能够为舆情的发展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相关研究 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P.F.Lazas-feld)等人提出,认为“意见领袖”即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受众中那些积极接受并加以传播的人。另一部分则主要依靠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4]。 国内外学者针对意见领袖的识别和属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方法和富有实践指向性的模型。国内外针对意见领袖的识别和对其属性特征以及意见领袖影响力的扩散过程和结果已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意见领袖的形成过程和对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的评价与预测。袁珊珊等[5]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分别对前后期网络意见领袖的群体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胡勇等[6]通过构造话题参与者的“属性矩阵”,提出了意见领袖形成模型的综合评价与排序算法,通过示例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使用价值;谢新洲和杜智涛[7]基于灰色统计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网络意见领袖舆论引导能力评判体系,通过模型计算网络发帖作者的舆论引导能力,并对模型进行应用举例;刘志明和刘鲁[8]从用户影响力和用户活跃度两个角度考虑,构建了微博意见领袖指标体系,提出了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决策分析理论对意见领袖的特征进行识别及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3起突发事件微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意见领袖是主题依赖的,只有很少用户可以同时成为不同主题的意见领袖;顾品浩和蒋冠[9]以“杨达才事件”为例,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及其与网民、传统媒体及政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寻求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有效与网民沟通,引导公共舆论的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网络舆情演化态势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类学者从微观角度自底向上建立模型,这一类模型比较典型的包括Zanette的小世界网络模型[10]、元胞自动机模型[11-13],其主要思路是通过研究主体之间的交互展现出舆情在宏观群体中的传播态势。另一类学者从宏观群体的角度自顶向下建立模型,在宏观群体中探究舆情传播演化规律,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同传染病扩散机理的相似性,很多学者借鉴传染病传播模型探究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规律,文献[7]最早用借鉴传染病模型中的SIR模型探究谣言的传播规律,模型设置的演化规则比较简单,但是为后继学者利用传染病模型研究舆情信息的传播演化提供了思路;Sudbury等人[14-15]在此基础上引入了SIR模型;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以文献[16]为代表的工作,其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了使模型更贴近现实情况,引入了潜伏期阶段,将研究放在了媒体的开放环境中,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说明现实的舆情传播规律。这些研究工作均借助于数学工具来分析,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以上对舆情演化态势的研究在两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1)没有考虑舆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如网络意见领袖对舆情突发事件的推动作用;(2)忽视了外界环境中对舆情传播主题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引起网民行为、网民角色发生转变的原因;(3)未对意见领袖引导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预测舆情突发事件演化态势,致使模型的实践指向性不强。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工作的不足,本文借鉴以往学者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研究成果,根据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基于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作用的视角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对网络评论进行意见检测,据此设计意见领袖识别算法,构建网民之间的意见交互模型,根据意见领袖的行为对舆情事件的演化方向进行预测。 2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形成 从形成要素上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演变的几个关键性要素包括事件主体、舆情本体、舆情对象、媒介和事件发展过程。舆情本体是指基数庞大的网民的错综复杂的意见、情绪和观点的总和。舆情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另一方面,舆情本体具有极性,包括支持、反对、中立三种情感倾向。因此,整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是网民意见由极化到统一的过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一般要经历发生、扩散和消退三个阶段。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是存在一个触点,网络舆情的导火索是事件本身,舆情成为热点的前提是事件话题具有较强的争议性,触动着网民的神经,短时间内吸引不同背景的舆情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眼球,例如政府、广大网民、当事利益双方、意见领袖等,在这些力量不断的冲突中,舆情不断高涨,舆情本体逐渐趋于统一或极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发言缺少有效的规则和监督,一些片面的、不完全的信息,甚至虚假的信息可能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信息缺少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发言者跨越时空限制,可以获得与舆情事件相关的大量信息,但是由于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得网民在信息的取舍和利用中陷入困境。此时,一些权威人士对事件的态度和评论意见能影响网民的态度,这些权威人士就是意见领袖,由于意见领袖具有的人气和声望,能够引导不同的意见趋于统一。由于外界舆情环境纷繁复杂、变动不定,公众情绪的不断激化,加之信息异化和舆情传播方向的不确定,舆情演进方向很有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某一特定的舆情话题可以衍生出多个相关或无关的新的舆情话题。因此,在舆情扩散高涨期,意见领袖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与传递者,能够及时匡正虚假信息,引导舆情趋于简单化、明朗化、集中化,意见领袖是推动网络舆情演变的重要推手。 3 研究方案 根据传播学中的二级传播理论[17],舆情的传播是从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到全体受众的过程,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传播演化中是重要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基于此,本文把对意见领袖的分析作为研究网络舆情演化趋势的向导。根据上节中网络舆情的形成条件可知,网民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舆情环境是其形成舆情观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意见领袖在某一时刻的观点是由其前序时刻的状态和舆情环境的群体意见及其意见交流者的类型和关注角度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后者预测意见领袖的观点,进而预测网络舆情的演化趋势。研究方案的主要工作就是相应的情感倾向分析、意见领袖识别以及网络意见领袖与其交流者的互动机制研究。 3.1 情感倾向分析 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用户会针对该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从而引起共鸣,最后影响他人的观点。情感倾向分析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8]。只有用户发表的见解得到其他大多数用户的赞同或支持,该用户才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果大多数网民对该用户的见解持反对态度,则该用户不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因此,通过针对某舆情话题发表的评论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来了解用户对某一见解的看法和观点是识别意见领袖不可或缺的前序工作。限于文章篇幅,本文采用基于基准词的文本情感倾向判定方法。词汇情感倾向值计算公式:从舆论领袖的指导作用看舆论突发事件的演变_舆情论文
从舆论领袖的指导作用看舆论突发事件的演变_舆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